“17人”“99.99%”本是一组普通的数字,但当其与脱贫攻坚联系在一起,却激荡出持续不减的热度。近日,江苏省发布了关于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其中提到,江苏省脱贫率达到99.99%以上,目前还剩6户、17人未脱贫。该数据甫一曝出,立刻引发热议。
有网友认为,“有零有整,怎么会这么准确”;更有人笑语,“这17个人看来压力不小”……无论是质疑还是调侃,都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公众对这一数据的不信任。的确,在很多人的“常识”里,不要说真正实现脱贫,哪怕是精准掌握这些数字都不太可能,这也是不少人对“17人未脱贫”持有怀疑的潜在“依据”。
质疑并非偶然。一方面,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势下,全国各地扶贫工作差异较大,个体感受与群体统计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过往屡屡爆出的某些地区数字虚假脱贫、阳奉阴违等行为,也在无形中消耗了社会公信力,导致公众对于“99.99%以上”这样接近绝对的说法产生惯性怀疑。
好在,面对质疑江苏不是一昧否认,而是第一时间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详细解释:人均纯收入6000元的脱贫标准是根据城乡居民收入中位数等内容确定。而“6户、17人未脱贫”的数据,是通过国家和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台账对比得出,且脱贫数据有动态进出,“6户、17人未脱贫”是截至去年12月31日的最新数据。如果时间节点往后移,这一数据还会有变动。摆事实、讲道理、列数据,不但让质疑的公众心服口服,也给大家展示出了当下精准扶贫工作的新常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提出“精准扶贫”,是因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已经解决了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并建立了全世界最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剩下的贫困人口,确实只是“少数”了。而且,将贫困户精确到个位数,将贫困人口精确到两位数,这样精确的扶贫数字完全契合精准的工作要求。大数据时代,各地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不约而同地用大数据核查,极大提高了贫困户识别的精准度,连带低保、医疗、教育、养老等涉农政策的实施效果也有了质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扶贫数据的精准,也是国家认证能力增强的表现。
新成绩、新形势需要用新眼光来看待。“17人未脱贫”,精准的背后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自信,而这份自信来源于扶贫工作的扎实开展。
本文由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微信公众号“”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包括公众号)转载。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
记者:肖颖
编辑:吴琼
审核:赵建东
自然资源报 自然都需要
《中国自然资源报》 (含智能手机原版阅读)请直接在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22。
订阅《自然资源通讯》《中国土地》《中国不动产》杂志请直接汇款到报社,并将订阅回执连同汇款凭证复印件传真或发至邮箱 。
传真:010-68047681
邮箱:bkfx68047628@163.com
不明事宜请与报刊经营部联系
联系电话:010-68047627 010-68047643 010-68019465
快来订阅吧
喜欢我,就给我一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