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山乡飘雪,空气湿凉。大巴山深处的四川省通江县大干溪村,年味悄然已至。
住在山顶的朱绣全夫妇这几天忙得团团转,杀猪、腌肉、灌肠……厨房里,大块鲜嫩的猪肉铺满灶台,看着年货一点点备齐,二人乐得合不拢嘴:“这次为春节准备的猪肉加起来有500多斤,吃不完嘞!”扶梯而上,二楼晾晒架上铺着火红的辣椒、黄灿灿的玉米、绿油油的豆角,五彩斑斓。
抬头望远,青山似黛,绵长而温柔地包裹着这个小山村,一条平坦的路从屋前蜿蜒而下。朱绣全家的幸福印记,就从这条路开始。
傍山而建的大干溪村,海拔高差800余米,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闭塞。逢雨山石下滚、溪水暴涨,出村路年年修、年年断。人和牲畜上下同居在泥巴竹条搭建的“穿斗房”里,夏天屋里臭气熏天,冬天北风穿堂,裹着棉被依旧透心刺骨。留在村里的人守着大山,日子望不到边,外出打工的村民过年也不愿回来。
“见过穷的,没想到还能这么穷!”2015年初到大干溪,巴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扶贫干部们愣住了。局长何小兵带着队伍进村入户,走了一圈又一圈,心情越沉重,改变这里的决心也越坚定。
想致富,先修路。巴中局首战瞄准了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月后,轰鸣的机械声响彻小山村,专业的施工队伍进场开挖,长4.5公里、宽近5米的水泥路出现在了山坳间。电有了、网通了,喝水不用肩挑背驮;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喝个够;打电话也不用对着手机高喊无数声“喂,喂?喂!”了。

四川省通江县诺水河镇大干溪村村委会一瞥。记者 陈舒 摄
攻破“行路难”,致富的大门就此打开。大车开到了屋前,朱绣全和村民们抱着鸡、拉着猪,乘车半小时就能到镇上做买卖,小腰包渐渐鼓了起来。温饱暂时解决了,安居提上日程。“穿斗房”年久失修,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高寒山区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像一颗定时炸弹悬在村民心头。想搬,既没钱又不知道何处可以安家。
巴中局再次发挥了行业优势。依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土地整治等项目政策,整合资金、统筹规划新建了4个扶贫搬迁聚居点,将贫困户全部纳入其中。
山坡沟边,找半亩薄地都难。巴中局通过土地整治等措施,硬是在犄角旮旯中弄出了几块好田,邀请专家来分析土壤成分和水文地质条件,指导村民科学种植黑核桃、魔芋等特色物产,牵线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农业,让贫困户稳定致富……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两年帮扶,倾注了巴中局全体干部职工的心血;水到渠成,深度贫困村大干溪实现了从“一步跨千年”到“跑步奔小康”的蝶变。2016年底,86名贫困户全部“摘帽”;2017年初,整村脱贫。巴中局也因此获得了四川省脱贫攻坚“五个一”驻村帮扶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如今,漫步在大干溪村,一栋栋白墙红边的川东北特色民居,掩映在绿树花丛中;汽车、三轮摩托在宽敞笔直的通村大道上飞驰;村委会大院里,“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20个大字挂在墙上,鲜红耀眼。
曾经苦难,尽付笑谈中。感恩、奋进萦绕村民心头。
63岁的脱贫户韩志贵坐在火塘边满怀深情地说:“这么好的生活,以前哪敢想呐!党的政策好啊,感谢党,感谢巴中局!小兵局长经常打来电话,牵挂着我们呢。”
村民朱以德笑容满面,推开门挤进屋里唠嗑。他种着辣椒,喂着60多只鸡,年纯收入达到了1.28万元。“还有多余的地么?我想扩大种植规模。”朱以德摩拳擦掌,还想新年再大干一场。
脱贫不脱钩。巴中局为大干溪村筹谋了更远的路。
赶在春节前夕,他们将总部位于江苏的四川众彩物流公司董事长,以及诺水河镇10多个村的党支部书记邀请到局里,牵线洽谈种养殖产业合作事宜。“发展产业才能永久脱贫!特色农产品通过大公司的物流渠道运送出去,村民就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何小兵信心满怀。合作达成后,大干溪的辣椒、土猪、核桃、银耳等农产品,将乘着火车、飞机,出现在苏杭人家的餐桌上。
告别大干溪,山间回眸,温情涌动。知足常乐、奋进自强的大干溪人,幸福长远,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