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0日下午,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范村村,三四十个村民正在一块荒地上挥锹舞锄,只见两三人一组,在已挖好的树穴前,安放摆直树苗,接着填土、踩实、浇水……约莫一支烟的工夫,一棵珍贵树种浙江楠已亭亭玉立。“今年已参加种树五六次了。”一位植树的村民告诉记者。入村口,立着一块巨石,上面镌刻着“村企结对林”五个大字。范村村党支部书记吴梅仙介绍,这一区块的树木是与该村结对的两家杭州市余杭区企业——杭州亿万电力、浙江圣丹集团所认购的。
作为全省26个发展县之一,柯城区与余杭区结对帮扶已有17年,持续开展山海协作。2018年3月,余杭、柯城两区签订新一轮山海协作升级版协议,将合作模式、机制、平台扩展到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领域。为深化合作,结合千企结千村、消灭经济薄弱村专项行动,柯城区范村村等5个村与余杭区10家企业形成村企结对,共谋“消薄”发展大计。
几个月过去,村企结对项目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村企结对必须是双赢才能持久,不能单纯地让企业为“消薄”买单。九华乡政府相关负责人说,柯城、余杭经过多次深入交流,最终碰撞出村企结对帮扶“一村万树”绿色期权的“火花”。
原来,2017年柯城区开展“一村万树”行动,利用乡村边角地、废弃地、拆违地等,见缝插绿,一个村种一万棵树。如今,全区已种下100多万株浙江楠、榉树、红豆树、香榧树等珍贵彩色树苗。
绿色期权带来“一村万树”新发展模式。2018年下半年,通过山海协作机制,柯城区打造“生态飞地”,推出“一村万树”绿色期权包。
柯城区林业局副局长吕世民介绍,“一村万树”绿色期权是一个“消薄”新模式,即以100株珍贵树种小片林为1个资产包,企业支付一定费用即可认购资产包,完成绿色期权认购,是一种企业付费买林木未来收益,林木收益提前变现,农户赚取稳定劳务管理回报,企业、村集体和农户共同增收的共赢模式。
“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可付费认购‘资产包’,3万元认购5年周期,5万元认购10年周期,到期后获得‘资产包’中的50株树木的处置权。”吕世民说。
余杭区立即将“一村万树”绿色期权新发展模式介绍给企业,最终得到企业的认可。从概念推出到实现落地,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2018年12月27日,10家结对企业与范村村等5个结对村签订了“一村万树”绿色期权包的认购协议。2019年1月,范村村就收到了绿色期权变现后的第一笔4万元资金。
两地携手,扩展“生态飞地”。2019年3月6日,在柯城区“一村万树”绿色期权产品发布会上,余杭区余杭街道与九华乡政府签订共建“生态飞地”协议,余杭6家企业分别与九华乡范村村和近山村签订“一村万树”绿色期权认购协议。“九华乡与余杭街道是山海协作单位,绿色期权这个模式打通了‘一村万树’资源、资产、资金通道,双方不仅能实现共赢,也提高了老百姓种树植绿的积极性。”九华乡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目前,余杭街道共有13家企业(单位)认购了九华乡50个绿色期权包,共获得认购金150万元,全乡有15个村获益。
走在范村村,只见绿树碧水环绕,农房青瓦白墙。自从开展“一村万树”行动以来,范村村陆续种植了2万多棵浙江楠。2019年以来,范村村先后获得11个期权包,到位认购金33万元。
栽种的树苗,离不开修枝摘叶、支撑固定、除草松土、浇水灌溉、开沟排涝、病虫害防治、合理施肥等管护措施。“树苗由村民养护,日常管护2人,多时有二三十人。”吴梅仙说。
再过三五年,树长大了,村里卖了树,这钱咋用?“卖树的钱,一部分留在村里作为树木管理、养护费用,一部分给农户。”吴梅仙说。
“只要坚持种树,村里就有收益,村民不出村就能就业。”吴梅仙朗朗一笑,指着栽树的村民说:“今天下午,他们不白忙,人人有工钱,有的100元,有的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