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位于黔桂交界的乐业县喜事频传:全长170余千米的乐业至百色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乐业、凌云两个贫困县不通高速的历史。几乎同时,面积为77.76公顷的乐业通用机场项目用地报批材料,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用地“三级联审”系统流转了5天,就通过了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的用地预审批复。作为自然资源厅组建后主推的行政审批改革举措,广西将项目用地预审和选址批复“合二为一”,让原本在两个职能部门分开办理的审批业务步入了“快车道”。
与用地审批快捷高效相映衬的,是壮乡广西的用地保障效率。刚刚过去的一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的复杂局面,广西自然资源厅立足打基础、管长远,围绕“促发展、护生态、提效益、优服务、惠民生”的工作目标和思路,以党建引领革故鼎新,全力推动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落地,为建设壮美广西提供了精准有力的自然资源保障。
2019年12月23日,广西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试点工作形成的“阳朔县自然资源基础调查数据库”成果,顺利通过了自治区自然资源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的验收,标志着广西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迈出了关键性一步。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是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初衷。在部署2019年工作时,广西厅提出了“加快健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统一确权登记、资产产权、有偿使用四个制度,切实履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的工作思路。去年6月,该厅决定在阳朔县开展统一调查监测评价试点,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的指标体系、分析评价等进行探索研究。

探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图为南宁市忠良村鸟瞰图
试点工作的开展,为形成统一组织开展、统一法规依据、统一调查体系、统一分类标准、统一技术规范、统一数据平台的“六统一”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试点编制的《广西自然资源分类标准》,以及初步完成的森林、草地、湿地和水资源4个专项调查技术梳理,为探索符合广西实际的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工作模式、形成自然资源调查技术路线和方法积累了经验。”该厅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处负责人介绍。
2019年是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后的开局起步之年。面对一场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的改革任务,如何夯实根基开好局、起好步?该厅强化党建引领,将2019年列为“支部建设加强年”,把支部建在处室上,着力解决基层组织“弱化”“虚化”等问题,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广西厅从顶层设计上入手,先后出台了《广西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广西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总体工作方案》等文件,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提供了基本遵循,画出了“路线图”: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和确权登记为基础,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充分利用国土调查成果,全面铺开、分阶段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和信息数据库建设;2023年以后,逐步实现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矿产等自然资源登记全覆盖。
疾风知劲草,实干见初心。一系列打基础、管长远的改革举措和制度重构,强化了自然资源所有者职责,促进了多项首创性工作地顺利开展。2019年,广西在全国率先制定了部分矿种矿业权出让收益基准率,“净采矿权”出让、海域使用权和采矿权“捆绑”出让等一批改革迈出坚实步伐;不动产登记提速增效,实现了全省域“网上办理”“不见面审批”,一般登记“1个工作日”办结,抵押登记即时办结;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得到了国务院三调办的通报表扬。

“向海经济”跑出加速度。图为处在开放发展前沿的钦州港 。
“在中央资金支持下,广西启动实施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项目,相继在防城港、北海市投入13.1亿元,实施生态修复子项目8个,计划整治修复岸线393千米、湿地6850公顷、海岛11.2公项。”2019年12月30日,广西发展向海经济和海洋生态修复与保护新闻发布会向外界透露了这一情况。
海洋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一部分。作为西部唯一的沿海省区,“山清水秀生态美”是广西的金字招牌,是八桂壮乡的“后发优势”。新世纪新时代,如何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上发力,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2019年,广西厅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多规合一”“全域管控”“一体修复”理念,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构建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生态保护修复三大体系,着力推进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绘制国土空间规划“一张蓝图”,对空间发展作出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安排,是重塑自然资源治理体系的第一步。去年2月,该厅成立了国土空间规划技术联盟,将46家联盟单位、200多名空间性规划专家汇集到一起,共同为编制“一本规划”、形成“一张蓝图”献策出力。当年8月,自治区政府印发《广西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实施方案》,明确了规划体系构建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技术标准。
经过一年的努力,广西自治区、市、县、乡镇四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村庄规划编制整体有序推进,完成了自治区级国土空间规划20个重大专题研究,形成了涵盖370多个专题数据的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平台。此外,通过强化政府引导、村民主体、规划师蹲点、创新技术支持等方式,有序推进了“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做法经验得到国家层面肯定,并在全国村庄规划工作推进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该厅扎实推进生态保护红线评估,为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打下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系统推进实施桂林漓江流域、左右江流域等一批生态修复重大工程,着力打造自然资源系统治理“示范样板”,基本完成了南宁市西乡塘区美丽南宁·宜居乡村区域生态环境修复与建设、田阳县巴某-露美-桥马片区环境综合治理及生态产业建设工程、崇左市水系生态修复工程等典型项目,大大改善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
以南宁为例,昔日的那考河是个臭水沟,周边群众唯恐避之不及。在亭子冲、心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工程中,南宁将那考河海绵化建设、全流域治理纳入其中,按照“控外源、减溢流、除底泥、水流动、做长久”的基本思路,成功地把那考河治理成了具有防洪、生态、景观、文化等功能的健康河道,实现了“长治久清”。

昔日的“臭水沟”那考河,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工程,成了具有防洪、生态、景观、文化等功能的健康河道,实现了“长治久清”的目标。 黄尚宁摄
今年1月2日,广西厅公布2019年最新一批省级人民政府建设用地审批结果,用地面积为66.14公顷的龙胜县生态旅游扶贫大环线瓢里至平等(野牛坳)公路改建工程名列其中。同一个批次赶上2019年用地审批“末班车”的多达107个项目,共涉及用地面积1031.62公顷。
面对增长承压趋缓的严峻形势,广西厅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政府“打好第四季度稳增长硬仗”的号召,在创新开展重大项目用地保障攻坚突破行动的同时,出台临时性特殊用地政策,对全区所有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实行核销制,由自治区直接保障用地指标。厅本级派出由两支小分队组成的专业技术服务队伍,持续深入基层指导开展用地报批工作,最大限度降低项目用地的时间成本和财务成本。
短短8个月,该厅就主动上门服务自治区重大项目104个,解决了34个项目涉及永久基本农田、58个项目不符合规划问题,核销了92个自治区重大项目用地指标2070公顷。去年12月,该厅主动对接服务重大项目、创新用地保障模式的经验做法,得到了自然资源部的肯定并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应用。
除强化高质量发展资源要素保障外,广西自然资源系统还助力地方财政增收,彰显了基础保障部门的责任担当。通过开展“增减挂钩规范管理年”活动,全区共筹集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资金98.71亿元,是前3年总和的8倍,全部返还贫困县用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全区累计完成74批8000公顷补充耕地指标交易,交易金额达54.07亿元。完成自治区本级国有土地收储盘活3506.67公顷,出让土地成交金额55.36亿元,同比增长4.6倍。

耕地保护责任全面落实,连续20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图为荔浦市通过土地整治和流转经营建设的万亩橘海一角。陈帆摄。
改革创新又一年,用地保障谱新篇。对广西自然资源系统来说,资源供给端的改革从来没有“休止符”。继创新推行用地指标核销制、用地用矿“三级联审”、脱贫攻坚项目用地“边建边报”等经验做法后,去年6月,广西又探索实施了一项跨部门的行政审批改革,把分散在自然资源和住建部门的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批复合并办理,拓展了用地审批改革的新领域,使两项业务办理时间整体压缩了50%以上。短短半年时间,全区已先后批复项目用地预审39宗6023.93公顷,精准保障了一批急需用地项目。
据统计,通过持续改革创新和精准发力,2019年,广西全区共统筹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04万公顷;批准建设用地2.22万公顷,同比增长39 %,再创历史新高;使用增减挂钩指标保障项目用地2733.33公顷,为地方节省用地报批费用约50亿元。通过严格落实“增存挂钩”新机制,全区共消化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1.14万公顷;盘活使用存量建设用地2.58万公顷,全区近五年平均供地率达73.16%,创近年来新高。
如今的壮乡大地,随着“四项制度”“三大体系”逐步建立,自然资源系统治理的构架已经搭建,为壮美广西建设注入了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