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监测上升为国家工程
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的启动,始于一份由40名院士联名上书的《关于设立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专项的建议》。直到今天,工程首席专家李文鹏对当年院士们签名支持这项工作的场面仍历历在目。
地下水是看不见的水源。我国有70个左右的城市地下水供水比重超过50%。对北方干旱地区而言,地下水的意义更非比寻常。而在21世纪初,人们对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了解很有限,具体到某一个地区,地下水资源多了还是少了,哪里水好、哪里水差,水质不好的原因是城市污染还是农业的面源污染,都不太清楚。要全面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变化、污染的形成及发展趋势,只有开展长期监测,通过跟踪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过程,才能作出较为全面、客观、准确的评判。
创新地下水监测技术工艺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由原国土资源部和水利部共同建设,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水利部信息中心分别实施、分别验收、数据共享。其中,水利部的监测站点建设任务为10298个,以浅层地下水监测为主;原国土资源部负责建设站点10103个,深浅监测结合,并兼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保护的职责,自然资源部成立后接续开展了这项工作。
这一庞大工程承载着国家监测、治理地下水的基础任务,任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任务的艰巨性更前所未有。
搭建地下水三维自动化监测网
通过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的实施,自然资源部最终建设完成10171个监测站点,并改建完成河南郑州、新疆昌吉地下水均衡试验场和河北秦皇岛海平面综合监测站,首次构建了国家级地下水三维自动化监测网,大幅提高了我国区域性地下水专业监测的能力和水平。
1万多个监测站点,相当于1万多双眼睛,时刻关注着地下水水位、水质的变化,其中监测的重点地区是人口密集区、国家重大工程区、地下水超采区、地面沉降区。据李文鹏介绍,全国监测站点的平均密度为每百平方千米0.48个,长三角地区的监测站点密度最大,达到每百平方千米1.53个;黄淮海平原每百平方千米也达到了1.27个。
通过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信息应用服务系统,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各级政府、科研人员,乃至社会公众都可以及时获取所需的地下水资源信息。
边建设、边试运行、边发挥效益
本着“边建设、边试运行、边发挥效益”的原则,2018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投入专项资金、批准实施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运行维护与地下水质监测》项目,开启了工程的试运行阶段。
试运行期间,工程于2018年开展了35项常规指标水质监测,2019年开展了97项常规和非常规指标的水质监测,初步掌握了区域地下水质量状况与超标组分及其分布特征。
自然资源报 自然都需要
《中国自然资源报》 (含智能手机原版阅读)请直接在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22。
订阅《自然资源通讯》《中国土地》《中国不动产》杂志请直接汇款到报社,并将订阅回执连同汇款凭证复印件传真或发至邮箱 。
传真:010-68047681
邮箱:bkfx68047628@163.com
不明事宜请与报刊经营部联系
联系电话:010-68047627 010-68047643 010-68019465
快来订阅吧
喜欢我,就给我一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