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6日-17日,青规院2019年学术周成功举办,本届学术周是我院举办的第二届学术周,旨在“搭建交流平台、展示最新成果,促进学术争鸣、活跃学术氛围,共享学术创新、碰撞学术思想”,通过总结回顾过去一年以来的工作创新与学术成果,分享感悟,实现共同提高。
本届学术周共有27个精彩的学术报告参与交流。会议还特别邀请自然资源部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土地规划所所长贾克敬研究员来学术周做了题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三线划定技术思路》的专题学术报告。
本届学术周报告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27个学术报告涉及国土空间规划、区域与城市发展、城市更新、城市特色风貌保护、乡村振兴、城市海岸带保护利用、景观规划、交通规划、市政规划、大数据与新技术应用、建筑设计创作等专业技术领域。
(一)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报告主题涵盖了对生态文明体制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逻辑思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思考与实践、青岛第三次国土调查的实践与思考、数据库视角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变革、机构改革背景下自然资源数据整合研究等各类议题。
院技术总监王天青的报告《生态文明体制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逻辑思辨》,以我院开展的相关国土空间规划的实践为基础,从国土空间规划技术视角,进行了哲学思辨,提出了生态文明逻辑、四维一体逻辑、主客辩证逻辑、地理推演逻辑、约束协调逻辑、层级闭环逻辑、大数据思维逻辑等7个技术逻辑思辨。
编研中心郭晓林的报告《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思考与青岛实践》,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发展历程、管制方式、管制实践探索等方面开展了探讨。
编研中心吕广进的报告《青岛市第三次国土调查实践与思考》,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角度解析了青岛实践,分析了“三调”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及其应用。
大数据中心周志永《数据库视角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变革》,从土地利用数据库、数据库标准、国土数据库汇交、质检细则、检查软件等方面梳理了我国国土数据库的发展历程,对空间规划数据库建设的标准规范要求、数据库构成、编制应用、规划成果要求、已开展工作等进行了分析,认为数据库与规划编制应是个良性互动的过程。
西海岸分院刘文新的报告《机构改革背景下自然资源数据整合的意义和实践》,充分发挥数据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催化剂和粘合剂的作用,建立自然资源一张图数据库,把信息化工作下沉到真实的应用场景中。
(二)在城市更新方面,报告重点关注了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从计划走向协作的城市更新规划、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胶济铁路沿线工业遗存保护与利用、老城区商圈城市更新和景观道路的更新等,从不同侧面分享了城市更新的研究成果。
规划一所田志强所长的报告《从计划走向协作的城市更新规划》,分析了城市增量发展背景下土地与城市发展特征及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回顾了城市更新相关理论,基于更新规划体系如何构建、更新利益如何平衡、土地供应如何创新、规划师角色如何扮演,提出了协作式城市更新规划的设想。
一分院吕翀院长的报告《青岛胶济铁路沿线工业遗存保护与利用规划》,从城市空间和历史文脉延续的视角分析了工业遗存的保护策略,对保护要素采集、评价、图示化管控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商雪鹛的报告《浅谈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结合上海黄浦江两岸旧厂房更新改造、厦门鼓浪屿和中山路、福州的三坊七巷等城市更新的成功案例,分析了法制体系、规划体系、管理机构、专业技术支持、资金投入等多方面的经验,并结合青岛历史保护更新提出了对策建议。
规划一所马广金的报告《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以中车四方厂区更新为案例从物质要素、非物质要素进行详细梳理与评定,结合周边城市功能的完善,分类提出了保护思路。
建筑分院王涌总建筑师的报告《大鲍岛商圈综合整治提升工程》结合历史城区商圈的保护改造与利用,探讨了促进历史城区品质提升的策略。

(三)在大数据与新技术应用方面,对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与区域空间格局分析、规划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口预测方法的探索等领域进行了探索。
大数据中心张志敏的报告《数与城》,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多元数据的集成,以人口为基础,研究了青岛市人口特征及职住关系,对山东省城镇体系的联系强度、腹地分析等进行了分析。
大数据中心王冠凯的报告《规划信息化探索》,遵循紧追时事、拥抱变化、价值输出理念,将大数据与新技术与服务规划设计及城市管理紧密结合,在支撑陆海双评价平台、西海岸自然资源一张图以及院内一张图、“城市之眼”大数据平台等的研发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大数据中心陈天一的报告《人口预测方法探讨与创新——基于现有的人口预测方法的应用与拓展》,在传统人口预测技术和方法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人口预测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解析。
(四)在基础设施研究方面,对新一轮《青岛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思考,反思了青岛轨道交通建设的得与失,开展了青岛市停车问题思考和市政杆件“多杆合一”的探索。
院马清副院长的报告《对新一轮<青岛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重点问题的思考》,从落实国家战略、推进生态文明、以人民为中心的视角,对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青岛综合交通规划体系构建与发展思路、模式进行了探讨。
交通分院徐泽洲院长的报告《青岛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的实践与反思》,在回顾青岛轨道交通建设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青岛轨道交通建设的成就,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建议。
交通分院刘淑永副院长的报告《太平路步行街交通规划研究》,着眼于区域城市空间品质提升,探索了太平路这一历史景观道路在品质提升和优化,对景观道路的步行街建设与交通隧道的发展进行研究。
交通分院王田田的报告《停车资源普查和专项规划的实践与思考》,结合在青岛市停车资源普查及停车场专项规划工作中对停车问题的研究,从完善政策法规、理顺管理机制、塑造产业环境、城市治理等方面提出了停车改善的对策建议。
市政分院梁春博士的报告《青岛市多杆合一建设模式研究》,针对当前存在的道路空间被杆件森林霸占的问题,结合5G基站建设,青岛市多杆合一、整合各类杆件的探索,创新性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模式。
(五)在村庄规划方面,结合乡村规划实践,探索了“三块地”改革背景下精明收缩模式,对当前村庄规划实践及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村改安置项目为例开展了建筑设计实践。
规划三所吴晓雷所长的报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实践反思》,结合《青岛市村庄规划编制导则》的编制,对村庄规划的思路和技术方法进行了十个方面的探索,结合区级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规划的实践,对城边村、建设用地人均规模等规划面临问题和因规划而产生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
三分院宫震院长的报告《即墨区村庄规划的实践》,以即墨区为例,从全区村庄规划、美丽乡村规划、村庄群规划、村庄控制性规划等不同类型的规划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提出在国土空间规划下,应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的村庄规划模式。
规划二所崔婧琦的报告《“三块地”改革背景下村庄规划精明收缩模式探索》,围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农用地征收的改革,探索了城乡增减挂钩和乡村用地精明缩减的路径。
建筑分院闫玲玲的报告《村改安置项目规划建筑设计实践》,结合殷家河片区改造工程的设计实践,分享了村改安置项目规划建筑设计中的创新与思考。
(六)在公共政策研究方面,围绕新型产业用地的供给政策、青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青岛海岸带立法研究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报告分享。
编研中心商桐的报告《新型产业用地的供给政策研究》,从新型产业用地产生背景、概念、特征、实践应用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青岛新兴产业用地的发展策略。
编研中心季楠的报告《青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研究》,从城市多元消费空间体系的构建、宜人消费空间和支撑体系,满足消费者行为群体的需求,进行了系统研究。
规划三所叶果的报告《青岛市海岸带立法若干问题思考》,结合《青岛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条例》立法,对开展海岸带立法保护及相关配套管理提出了思考建议。
(七)在城市设计方面,探索了宏观尺度下城市特色塑造与设计方法。
规划二所陆柳莹所长的报告《宏观尺度下城市特色塑造与设计方法总结》,基于已经开展的多个大尺度的城市设计项目实践,从确立空间格局、特色风貌、人文环境场所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工作方法的探索。

(八)竞赛获奖解译。我院获省市级园林景观设计技能创意大赛奖的技术人员,在学术周上分享了获奖的心路历程。
建筑景观所王升歌的报告《园林景观职业技能竞赛总结》,与大家分享了建筑景观所两位风景园林专业孔静雯、王升歌参加三次竞赛并获奖的心得体会,认为做好风景园林设计应紧跟时代前沿,应按照尊重生态是基础、景观提升是关键、文化元素是核心的理念开展设计。
在报告会的提问环节,报告人在现场与大家进行了互动交流,解答了听众的提问。

本届学术周的报告观点,我们将陆续在“”公众号推送,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