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认为,如果资源型城市在成长期或成熟稳定期,能够利用积累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及第三产业,逐步把经济发展重心转移到非资源性支柱产业的培育上,减少对资源产业的过度依赖,顺利实现城市经济的资源接续和产业接替,城市经济就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撑点,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经济活力,进而获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国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问题非常重视,出台专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在部分城市进行了大量试点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也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自2001年,国务院在辽宁阜新市开展全国首个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以来,2008年、2009年、2012年,国家先后分3批界定了69个资源枯竭城市。
2007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工作目标是,2010年前,资源枯竭城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基本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2015年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2013年12月7日,国务院印发出台《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首次出台关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级专项规划,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一件大事。
《规划》首次界定了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并根据资源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将资源型城市划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4种类型,明确了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规划》针对资源型城市发展实际,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提出了有序开发综合利用资源、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加强支撑保障能力建设5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并明确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完成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任务,资源富集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格局基本形成,建立健全开发秩序约束、产品价格形成、资源开发补偿、利益分配共享、接续替代产业扶持等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事实上,经过20多年的转型与发展,我国一些资源型城市通过大力培养接续产业、提升改造资源型产业,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全方位转型,使一些“煤都”、“油城”成功摆脱对资源的严重依赖,重新获得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动力。同时也积累了一批可供借鉴的经验。
河南省焦作市2008年被列为全国首批十二个枯竭型资源城市之一。焦作是因煤而兴,因煤而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但是由于最早是100多年前,英国人在焦作开煤矿,就是因为长时间的开发,造成了焦作枯竭,环境破坏严重。焦作市副市长魏超杰表示,规范与监管并举,治理与保护并重,政府强力推进,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成功必由之路。
内蒙古乌海市是国家在“一五”时期就确定的全国10大煤炭基地之一。1958年,作为内蒙古主焦煤基地,为包钢配套开始大规模开发煤炭资源。乌海市也经历了因煤而建、因煤而兴到因煤而困的艰辛历程。乌海市委秘书长发改委副主任朱清认为,乌海市转型的经验,就是从资源的“诅咒”转变为资本的“祝福”。优化资本结构是资源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资源和资本投入是经济增长的基础。矿产资源作为土地的一部分,它一直以地质的形式作为其本身的价值。当前有新的观点认为,资本和技术劳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资本。其中包括人力资本、实物资本、智力资本还有社会资本。而矿产资源作为工业的血液,是自然资源最突出的表示形式,应归为实物资本之内。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初始增长,主要依靠矿业资源资产资本一体化。而矿业资产投入再生产变成的矿业资本,矿业资本增值的功能吸收了人力资本、实物资本、货币资本、智力资本,从而实现自身的资本增长。

而相对于自身财力较为薄弱的云南省东川区来说,只能靠多条腿走路,构建的一条多渠道多路径的转型发展之路。昆明市东川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郝国栋表示,2011年4月,昆明市召开振兴东川大会,全面谋划部署了东川转型突破工作。具体措施为:城市转型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吸引一大批企业到东川落户。使园区经济成为东川转型发展的一个主战场。异地转型突破空间格局,和资源型城市其他空间相结合。通过在隔壁县区寻找一个能够承载东川产业的转型载体,形成了东川优势上的转化。移民转型和城乡建设相结合。通过“人下山进城”的地灾搬迁工程,更大程度上解决矿山历史遗留的问题,恢复自然环境承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