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们介绍了本书用到的方法论:“结构主义”和“符号帝国”理论。
相比西方象征方法,日本是以“文脉为中心”的象征手法。并且日本人有个特点:他们面对场所差异会表现出“神经质般的细致敏感”。所以同一类人会自己很自然去向群体靠拢:有着类似的行为活动,使用同一品牌物品,选择具有同一特点的住房等。看到这一现象,隈研吾先生想到“日本的住宅场所可以通过共同特点进行归类,并且同一类型的住宅属于具有共同追求的同一类人。”
第三部分 青年时期:单身公寓派、食宿公寓派、咖啡吧派
隈研吾先生在书中讲述这十类住宅的方式,大致是根据“人的成长时间”排序的。
离开家上大学或者刚刚开始工作时,向往旅行和自由的 “单身公寓派”;踏入社会,渴望美满家庭生活,而且以女性选择为主的“食宿公寓派”;当上社会精英喜欢享受城市的纷繁美丽,惧怕婚姻,以男性选择为主的“咖啡吧派”;成了家有了孩子,生活上处处追求合理性,欣赏现代主义的“哈比达派”;与“哈比达派”处于相同人生阶段的还有,追求品味、格调、并希望得到社会认同感的“建筑师派”;喜欢中庸之道,会选择被完美安排好的工业化预制住宅的“展示场派”;喜欢各种类型的装饰、家里各种混搭风的“独门独院派”;步入中老年以后,有自认高人一等的,其住宅外观隐蔽,室内却有着“迪士尼”豪华聚会风格的“俱乐部派”;还有同样自认为属于高阶层,但更重视家庭观念,并且会选择日式风格的“日式酒屋派”;最后是老年独居,或者一家三代共同居住在继承下来的日本本土风格住宅里的“历史屋派”。
距离和梦想中文版序
为什么分十类日文版序
解说山口昌男
分类的前提
01单身公寓派
02清里食宿公寓派
03咖啡吧派
04哈比达派
05建筑师派
06住宅展示派
07独门独院派
08俱乐部派
09日式清酒派
10历史屋派——结束跋
单身公寓——室内
“单身公寓”是日本二战后“几个空间大事”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发明。在一个狭小的混凝土空间里( 16—20平方米),厕所、浴室一体化,简易厨房,旅馆气息的床,有电视、电话和书桌,一应俱全。
它是日本家庭走出来的青年,求学、刚开始工作的主要首选的居住方式,广受大家的欢迎。而且选择这类“单身公寓”与住者的钱多钱少并无关系,纯粹是合理的“一室空间”足够用的考虑。
“单身公寓”简介表(1985年)
2. 旅店空间模型
“单身公寓”不是完全独创的空间发明。
人们以罗马的大浴场为原型,用途改一下,出现了近代的欧洲的旅馆空间。“单身公寓”的原型就是欧洲旅馆的客房。
有意思的是,日本“单身公寓”的卖房宣传单上强调着其与旅馆客房的相似之处,这是为了迎合客户的需求,为什么会这样呢?
单身公寓派房间布置
3.旅行和男女关系的暗喻
隈研吾先生提出“旅馆象征意义”的诠释,即旅馆象征着“旅行”,也有有着“性”的暗喻。
在没结婚或者没就职之前,有的人会觉得这是人生中难得的过渡阶段,是处于变化的,生活状态不用安定下来,这时会不想拼命努力,而是想游荡,这就是有些日本年轻人的理想。所以他们会选择具有“临时停留场所”的旅馆空间,因为喜欢旅馆特有的那种旅行中的感觉。
除了旅行,旅馆同时还是“性”的象征。在电视剧中,一对男女消失在旅馆里的镜头就足以证明这样的象征意义。如果说游荡是都市里的单身生活者理想的状态,那么性爱则是他们最关心的事。
“单身公寓”是一个个混凝土密室空间,在里面人是憋闷的感觉,但相似于旅馆空间模型,就成功地满足了生活者对空间的想象和欲望,“旅行”意味着空间的拓展,只是在这里临时睡觉、歇脚;“性”意味着能与他人交流。这两者打开了居住者“意识的通风口”,物理意义上的密室空间也随着意识的打开而得到了解放。这就是象征作用在日本的力量所在。
4.床·电话·电视机
“单身公寓”的室内陈设也大体仿照旅馆。空间原型的标配有床、电话、电视机和简易桌。床是男女关系的重要象征本体,在视觉上也占了很大空间,床罩是被重视的,它的美感帮助营造了出旅馆气氛。电话是是待在“密室”能与外部世界相通的必要之物。电视的作用不逊于电话。田中康夫曾说,“单身公寓”居住者的行为特征之一就是开着电视跟朋友聊天。因为他们觉得如果不开着电视,就没有情绪,这是因为电视与电话一样意味着与外部世界的衔接。
5.球拍和滑板
一般在旅馆的客房里没有放置的东西也不会出现在“单身公寓”的房间里,而唯独网球拍和滑板能够堂而皇之地待在房间里。
理由之一是因为这两样东西都是有钱和有教养的象征。
可是有许多东西能有这样的象征?为什么是这两个?是因为它们能与旅馆客房的空间有着同样的象征作用,就是说,网球拍还是滑板有着旅行(游荡)和男女关系的象征。因为这两项活动不能像慢跑能在家门口做,这两项需要去更远的地方或者是野外集训场所。除此以外,这两个活动不像篮球是少数男女共同参与的体育项目。综上所述,“单身公寓”里装饰着球拍和滑板也就不足为奇了。
单身公寓派——滑板
6.高科技·后现代的“脱臭器”
在现实中,即使是单身,仅靠前面列出的几样东西是无法生活的。有些无法隐藏的“生活必需品”像脏衣篮等必然会带来“生活臭”。一旦产生了“生活臭”就意味着旅行的结束,因此“生活臭”是不祥的味道。因此单身公寓派的人会选择通过“高科技设计”和“后现代设计”来加以改进。所以冰箱、烤面包、吸尘器之类的东西就能成为“单身公寓”的陈设了。
“后现代设计”的物品被加入到单身公寓的陈设中,那是因为单身公寓派会想:大家认同的有品质的高级生活,当我想要的时候,我是有能力通过我的努力得到的,我是能离开这个狭小的单身公寓进入另一个更好的人生阶段的,所以“后现代设计”的物品象征着“希望”。
7.西武不及丸井
“单身公寓”派的主人更喜欢去“丸井”买生活用品,因为丸井可以信用卡支付。这一点是他们所习惯的,他们习惯于在任何方面都“延迟”的方式。
“习武”商场有着 “无印良品”类似的品牌店,这些店贩卖商品的同时在向人传达一种生活理念, 或者说是告诉你,一整套美好的生活方式应该是怎样的,有我们这个品牌的哪些商品,放在家里的哪些地方,举行哪些家庭活动才能让你的生活更为高品质、优雅、幸福等等。
“单身公寓派”觉得受束缚的“无印良品”
但是“单身公寓”派觉得“习武”这类商品是个大麻烦,被赋予这些新概念的商品好像总是理由满满、咄咄逼人,似乎要用尽各种方法让你必须接受它们。整套的教你怎样是更好生化的“生活提议”使 “单身公寓”的居住者一直想逃脱的“生活”又重新出现在他们面前。但是在丸井,只有商品。“华而不实”(snob)的意大利高级家具下面藏着电饭煲,旁边还堆着印度的针织品。既没有什么“概念”,也没什么“构造”。这就给了选择他们的人足够的自由徜徉。
1. 西式风格的私冢住宅
“清里”是像日本清里一样在1975-1985年期间快速形成的大型市郊别墅居住区,并且居住别墅形态相似、空间相似,并类似于欧洲一种提供食宿的住宅。在日本的“食宿公寓”派得到一批刚刚成家的女性和年轻毕业生的支持。
食宿公寓的风格“像”欧美的传统别墅
2. 断片的复制
我们首先近距离看一下“食宿公寓派”的实际住宅本体。大多数情况下,各种原型风格所持有的统一规则在 “食宿公寓派”已经不起作用了,变成法式的老虎窗旁边是阿尔卑斯风格的花台,门廊做成乔治风格的破口山形墙的样式。各种欧美经典住宅中的细节样式被“断章取义”地截取,并拼凑成一个整体别墅,而且这些“断片”部分与房子的整体构造并无任何关联,只是唐突地被强加到房子里去。因此这个复制品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断片性”。
但是只要去清里拜访,这些“断片”的别墅会给人完全自由、舒适的感觉。可以说,已经习惯了生活在清里的女性住户们的感性认识,是造成“食宿公寓派”住宅断片式复制的原因之一。
这是因为女主人多数情况下选择“街区的木工”来建成她们的别墅。她们不会选择和她们审美标准对立的专业设计师。因为她们在家里所拥有的浪漫气氛,是远远凌驾于展示场住宅所表现出来的整齐划一的浪漫的。
女主人与街区木工共同作业,她们就会要求拿着图片给木工师傅看,硬塞给师傅自己喜欢的门、屋顶的样式,其结果就会形成有明显“断片感”的住宅了。
“断片”的产生还有个更深层的原因:来自于日本独有的文脉依存性的、以“场所为中心”的象征作用。如果原因是出自日本文脉依存性的象征作用,就是没有必要用唯一的标准来统一所有的元素。比如,用“阿尔卑斯的山中小屋”整体照搬过来,那么像日本那样由文脉依存的象征作用占支配地位的情况下,就会给人以“太过”、“太腻”、“太乏味”的印象。所以其实只需插入“断片”就会起到充分的象征作用,譬如说,只加入阿尔卑斯风格的花台就已经足够了。
清里食宿公寓派—断片别墅
3.家族团结的象征
从“食宿公寓派”建筑的外观上看,最显眼的就是倾斜度较大的屋顶。通常屋顶的倾斜度越大,被覆盖的空间也就越能体现出一种很强的向心力。这种倾斜度较大的屋顶,实际上象征了家庭的向心力和家庭成员的团结一致。尤其是屋顶上经常能看到的老虎窗,就是在提醒人们注意到屋顶的存在。像这样“同在一片屋檐下”,整个家庭的团结也就体现出来了。
清里食宿公寓派——住宅平面图
向心力和团结成为“食宿公寓派”的主题思想,因此,这里出现很多物品在反复强调这一主题,喜好“圆形的餐桌”,而不是“有棱有角”感觉会阻止家庭成员顺畅地在一起的四方形餐桌,还有圆形桌上方的吊灯,能使家人团聚在一束光下,这才是“食宿公寓派”最想要的事情。
圆形桌子
4.逃往自然
上面讲到,欧美风格式的外观形式代表女主人追求浪漫,内部的配置物品是家庭团结的象征。“食宿公寓派”的意义还有更深地方,它还象征着“旅行”。
“食宿公寓派”是一直通过模仿欧美食宿公寓来体验西式空间的。食宿公寓原本就是一种住宿设施,是欧洲高原上舒适整洁的小屋,是可以用来摆脱父母束缚的场所。女士们可以从食宿公寓想到旅行,看到摆脱束缚的希望。与“单身公寓派”在都市里游荡、彷徨的旅行不同,这里的旅行是“逃避都市的旅行”。内部空间细节上也说明了这一点。极力避免硬质的都市建材,比如木制的窗框比铝合金的窗框更适合住宅的窗子。同样,玄关、露台、卫生间等都布置很多植物就是在强调“自然”,想要摆脱“都市”的意图。
家的绿化
5.双重束缚的空间化
食宿公寓派选择多为年轻夫妇他们刚度过类似“单身公寓”后的迟滞时期,前面的生活还留有痕迹,但“成家”就会对新家庭抱有不同寻常的幻想和希望,希望家庭和睦和团结。然而同时,对于已经有了家庭的,家庭生活的漫长又像是出现了一个时间上的休止符,每天基本不变样的家庭生活也会使人产生强烈的抵抗和不安,所以“食宿公寓派”会抱有到自然环境里旅行的憧憬。
这种双重生活象征意义与日本人传统的住宅观是如出一辙的。
在欧洲的都市,原则上,贵族们会积极参与都市的所有活动,宅邸也会面向着广场或者大路,修建得气派十足。而在江户,大名宅邸和武家宅邸,他们的宅邸却是恰好相反的。虽然在都市中心却不想面向大路去夸示自己,只想隐身于篱笆和庭院的深处。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在日本的都市住宅形态里面,包含着日本人独特的双重意义的住宅观。持有这种住宅观,一方面会向都市靠拢,另一方面又想要逃向自然。倾向于都市的一面意味着对现实世界的渴望,而逃向自然的一面又显示出对现实世界惧怕和蔑视的感情倾向。道理上,这样的矛盾体是绝不会共存的,然而江户时期和日本现在,却都创造出使这对矛盾体能够共存的住宅形态。
1.排除了共同体的酒吧
同“单身公寓”一样,“咖啡吧”也是诞生于 70 年代的一种新的空间形态。选择“咖啡吧派”住宅大多是毕业不久的社会精英们。
咖啡吧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咖啡吧里没有女公关,这里属于附近熟客喜欢的、纯粹相互交流的场所。而俱乐部、小餐馆、K歌吧是借助酒精来强化、促进共同性质的人际关系,在日本社会里,酒精从来都是这种人际关系的隐喻。而与此相反,咖啡吧的理念恰恰是要将一切共同体性质的人际关系都排除在外。
日本咖啡吧
所以“咖啡吧派”住宅的主流居住者,基本都是单身的公司职员,并且所供职的公司都来头不小,他们的生活也较为富裕,但他们普遍不知感恩,归属意识也极其淡薄。
咖啡吧派简介表
2.为了审视自我而去的酒吧
在此有个疑问:人们为什么需要咖啡吧?去那里既不是为了寻求性关系,也不期待在那里可以确认、巩固共同体性质的人际关系,而且那里也没有特色美食,那究竟为什么人们会喜欢去咖啡吧呢?这是因为在那儿他们能够审视自我。
虽说是“审视自我”,但又并非与内省、自我剖析这些沉闷的东西同一性质,也不是单纯来享受咖啡吧的情调和空间,而是沉浸到这个空间里,陶醉于欣赏自身的姿态,这大概称得上是极为自恋的空间方式了。
自我审视的“咖啡吧派”
比如,他们自己身着巴巴斯(barbas)的西装,倚在卡西纳(cassina)的椅子上,手持一杯“巴黎水”(perrier),随声附和着身旁平直发女士的趣谈,并且这位女伴,也要有相宜的姿态以及配的上自己的时尚着装。这些人就是为了来欣赏这样的自己,才造访咖啡吧的。
“咖啡吧派”住宅的基本意义是,这里好像有个舞台,台下有一双眼睛,通过这双眼睛,居住者能够暂时抽离处于家中,而是到了舞台上,通过这双眼睛,他们能够审视自己的着装、动作、举止和言谈。
3.“咖啡吧”就是舞台装置
大多数东方人喜欢去咖啡馆,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品鉴咖啡,而多是对自我的验证和欣赏,把咖啡吧当成很好的舞台,而他们自己便是舞台的主角。
在东方,咖啡吧和舞台的第一个共通点是:两者同属于“伽蓝空间”(释义:梵语,原指僧侣共住的空间寺院),空间里不会有多余的东西抢了“演员”的风头,椅子、桌子以及桌上的花瓶就是足够的道具了。为了这个目的,作为舞台以外的空间还要一定要放低姿态,比如混凝土的墙面,不加粉饰,成为屋内的背景墙,一切布置看上去随意自然但其实用意颇深。
第二个共通点是对灯光照明的重视。因为灯光的效果决定了表演的好坏,还可以衬托演员的表演作用,它服务的是表演者,因此布置中一定要选择集中、细窄的聚焦光束,而不是四处发散的散光源。
“咖啡吧派”家里设置的“舞台”
4.将家庭排除在外的住宅
咖啡吧的人群,即:生活有一定富余程度的都市单身者们。在自我意识上追寻一个人的世界。这种想法下,他也只是承认那是一个住宅,而拒绝承认是一个家。
这样逆反的调子存在于“咖啡吧派”住宅的根基里。被拒绝承认的家庭有两种:一种是自己曾经所属的父母的家;另一种是自己未来的家,有了家会被认为是给都市单身者的优雅生活打上休止符。身处过去、未来两个家庭的夹缝里,就干脆把两者都拒绝,并排除在外。其结果,就是把独身一人的自己,置于一种舞台装置中来审视、验证。这就是“咖啡吧派”住宅的主题所在。
5.靠演技来验证自我
“单身公寓派”的自我验证方法,是用无数的物品把自己包裹起来,然后再通过寻找合适自己的物品来验证自我。“咖啡吧派”则是通过在别处审视自己的行为、动作来进行自我验证,而且为了达到此目的,还要寻求“伽蓝”般的空间。
6.外观怎样都好
咖啡吧是一种把家庭排除在外的住宅,他们严格追求“净空间”和“不净空间”的严格空间二分法。他们追求空间二分法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将生活中容易集中生活臭的部分(比如厨房,或者卧室)安插在自己和客人都看不到的地方,免得自己的舞台被污染。卧室整天关着窗帘,暗喻着“舞台空间”。
咖啡吧派——平面图
7.对椅子的偏爱
咖啡吧派极为重视私人空间,最典型的特征是重视“椅子”(这是在细小环节上自我验证的心理诉求)。居住者的注重点在他们自身的动作和行为上,而与他们的行为动作密切相关的道具就是椅子了。舞台中央置一把椅子,表演者就围绕这把椅子,或者把它作为依靠或者把它看作一个契机来展开表演——这是演出中常用的演技。椅子还具备 一种象征作用,会赋予坐在上面的人以“与众不同的权威”。“咖啡吧派”一般都如何选择椅子呢?
首先必定要选择高价的,廉价的椅子会使得坐在上面的人也变得廉价了。一把动辄要几十万日元的卡西纳或是阿尔弗莱克斯(Arflex)制造的椅子, 仍以惊人的速度在日本被售出,也是出于这个原因。除了价格不能便宜之外,还一定要是意大利制造或者意大利风格的椅子。
8.北欧不及意大利
北欧象征着有序的福利型社会,象征着享受着社会福利的、生活富足的老夫妇,象征着富足却又节俭、朴素的家庭生活。也就是说,北欧象征的正是被“咖啡吧派”拒之门外的家庭或定居生活。意大利,象征的则是不安定的社会形势、享乐的生活态度以及“兰博基尼共产主义者”。所以在“咖啡吧派”眼中,北欧不及意大利。因为他们的理想状态:一方面追求富裕、享乐的生活,另外一方面反对家庭生活或定居生活。
意大利风格
9.过渡期的样式
咖啡吧派的生活相比于单身公寓派,会更加精致一些。如果说“单身公寓派”是对独自自由的追求,那么咖啡吧派更多则是独自享乐的追求。但追根溯源,他们都只是一种相对简陋的过渡期的居住选择。
精彩观点:
豁然开朗:
所以要有想法,就需要买市场上的住房,或购买土地自己建设。
日本这个体系比香港好。
现在看,容许居民自己建设住宅是非常重要的。
sailzero:
日本的城市中心还是略显拥挤。
中国人的传统大概也是隐于田园或者隐于市,但现在已没有条件满足个性需求。
现就职于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作为主要设计人参与过天津海河广场,英、法风貌区,滨海核心区,滨海于家堡中心商务区等天津重要城市设计项目。
本期书籍 十 宅 论
领 读 吕 薇
编辑发布 李 灿
城市的故事Ⅱ
分享专业知识
交流学习感悟
畅聊成长故事
结识同道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