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中年时期
哈比达派、建筑师派、住宅展示场派、独门独院派
首先,我先剧透一下后面要具体讲到的“四类派”,便于大家形成对他们的印象~
处处爱讲道理,追求合理性,喜欢现代主义风格加上点北欧浪漫色彩的“哈比达派”;表现自己有品位、有知识,并且喜欢赖特设计的经典美式风格住宅或者安藤忠雄设计,现代、低调日式风格的“建筑师派”;渴望被社会认可又不想凸显自己,喜欢copy经典欧美风格还进行日式生活需求的改建,处处追求中庸之道的 “住宅展示场派”;站在追求合理主义的“哈比达派”的对立面,生活中喜欢品种繁多、混搭风格的“独门独院派”。
距离和梦想中文版序
为什么分十类日文版序
解说山口昌男
分类的前提
01单身公寓派
02清里食宿公寓派
03咖啡吧派
04哈比达派
05建筑师派
06住宅展示派
07独门独院派
08俱乐部派
09日式清酒派
10历史屋派——结束跋
“哈比达”(habitat?)原是一家英国的家具专卖店,后发展成为连锁,因其中档价位,而又具有一定品质的家具商品,成为英美的主流。如果概括一下哈比达家具,那就是“注重实用性而不讲究多余装饰的简单化设计商品。” 所谓的“哈比达派”,就是选择哈比达商品为主的家庭。
在日本,“哈比达派”的主要消费者大多是战后出生的“婴儿潮一代”,到现在年龄大约35-40岁之间。他们不像“咖啡吧派”那样排斥家庭,也不喜欢找个“舞台”来个自我审视。他们热爱家庭生活。无论什么事情都能做到“从正面”接受,注重逻辑和事情的合理性,这就是“哈比达派” 这类人的特征。
对于住宅建筑的选择,“哈比达派”深受同样理性化的西方现代主义风格影响,但到具体样式,可以更多样。
相比感性的年轻人,“哈比达派”不会购买他们喜欢的时兴物品,也不会对流行事物趋之若鹜,更容易彼此趋同、胆小,表现的似乎有点儿缺乏自信。
“哈比达派” 无论面临什么事情,都要从头开始考虑,这种性格特点说得好听一点是注重逻辑性,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爱争辩”了。
这种“凡事要讲理”的性格,正是“哈比达派”挑选住宅的基础。如果哪种建筑风格能与“处处有道理”的设计理念联系在一起,那就是现代主义建筑了。以柯布西耶、密斯等建筑师和包豪斯学院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就有着“从零开始,功能至上,合理设计”的设理念。
“哈比达派”的室内装潢会选择现代主义风格再加入些北欧风格的“人情味儿”。(北欧的建筑师以芬兰的阿尔法.阿尔托为代表会对现代主义家具做一些北欧特色的、人性化的、有机的修饰。)只是无论做怎样的修正,价格适中且实用的原则是不会变的。
“哈比达派”选择住宅样式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是日本人对舶来品的信仰与合理主义的结合。
哈比达说,“外观怎样都无所谓”。他们的意思是,不一定非要装饰得多么华丽,像现代主义建筑兴起之初的住宅那样——白色的、豆腐块儿般四四方方的住宅或是集合公寓,他们就可以接受。
豆腐块儿般的住宅
他们做出“外观怎样都无所谓”说法,他们自己的解释是“房子外观的决定不靠什么理论基础”,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因为外观的问题根本就属于他们理论无法涉足的感性领域” 。“哈比达派”的这种心口不一的两面性姿态,恰是与“现代主义”共通的地方。
在家装上,“哈比达派” 对于家里的“不净”空间非但不遮,反倒全部暴露在外。例如,“封闭的厨房”,如果妻子被关在密室般的厨房里做饭是不合理的,因为家务劳动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所以从餐厅可以看到厨房也未尝不好,况且一边做饭一边同家人聊天也是合理的。
“哈比达派”住宅平面图
关于储物,“哈比达派”也还是“从零开始”思考这一家庭需求。比如他们会想:“为什么衣服一定要放在壁橱或是衣柜里呢?把衣服都挂在衣架上,难道不是最合理的解决办法吗?”结果“走入式衣帽间”就诞生了。
“咖啡吧派”喜欢的是白漆喷涂的墙壁和家具,但 “哈比达派” 认为这种很难长久保持,容易弄脏。他们所倡导的,是用白色乙烯布贴起来的墙壁。——哈哈~“哈比达派”理论起来甚至连装修材料这样小的地方都不放过。
“哈比的派”为什么一定要买哈比达这种牌子的家具呢?如果因为是国外的名牌,那么宜家也可以啊?或者日本本土的品牌又有何不可呢?明明是西武物流的家具专卖店,为什么特意借用国外的牌子呢?
日本人选择哈比达家具,其实跟日本人是“Seven Eleven”和“DennyS”便利连锁店的常客有着相同的原因。这两家便利连锁店最初出现都有着“合理化的理念”,经营和商品也都是日本自己的,但都被冠以的英文名字“Seven Eleven”和“DennyS”,并且都取得了成功,被市场所认可。
这背后的原因是,日本人会认为“合理主义”最初来自欧美国家,这样的本源意识现在仍然影响着日本人的精神构造。因此,在日本人眼里“合理主义”几乎就是“舶来品”,没有国外的背景做支撑,“合理主义”是无法得到认同的。换句话说,“合理主义”在日本已经不再纯粹作为一种理念,而是作为一种时尚被认可。
其实“哈比达派”有再充分的理由,也不过是为了将浅薄的“舶来品信仰”正当化的华丽说辞而已。而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浅薄的“舶来品信仰”,以哈比达家具为代表的、现代主义的普及版室内装饰,才能势如破竹地占领了战后日本的室内装饰市场。
赖特是目前美国知名度最高的建筑师(本书写作的时候,1986年),由他所设计的住宅遍布美国各地。有一个有趣的事实:这些住宅所有者在写信委托赖特设计住宅之前,多数人根本就不曾亲眼见过他的作品;还有些人不仅没有见过实物,甚至连图片都没看到过。其实,这些客户们根本就不在乎他的设计风格是怎样的。他们之所以会将目光投向赖特是出于一种“草根般的”孤独感。
莱特的草原别墅
通常人们会出于两种原因来委托赖特做住宅设计。一种是想通过借用赖特的名气来提升住宅自身的价值。另一种则是借助设计师 “信息之窗”的力量。建筑师能充分发挥其作为“舶来文化之窗’ ”的鉴赏能力,恰恰客户向建筑师索要的正是这种鉴别的方法和能力,建筑师也期望扮演这样一种“窗口”的角色。同时,怀有草根般孤独感的人们是非常渴望得到信息的。
上文提到起到“信息之窗”作用的建筑师,古代日本的茶道界的茶人也起到同样的作用。“利休”作为一位茶人把当时只适用于贵族的、上等人的茶道,向平民推广,找到符合日本气质的闲寂、恬淡的新茶道风格,使得在“一叠”大小的茶室也能享用茶道文化的合理性。让更多人能享受到日本茶道文化,这就是利休的“反其道之行”。
利休倡导的“闲寂、恬淡”新茶道风格
在建筑界也有一位“反其道而行之”的大师,安藤忠雄。当今,大部分日本建筑师梦寐以求的技能就是加深研究西欧居住生活方面的造诣,并能将其巧妙地应用于日本的住宅建筑设计之中。安藤却站出来反对欧美舶来品的崇拜,找到一种独特的建筑设计上的“闲寂、恬淡”之意,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延续着日本设计哲学之美。
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一方面想要将当今的住宅审美引向 “闲寂、恬淡”风格,另一方面他又绝不提倡“寒酸”的住宅建筑。这一点和茶道界的“利休”很像,利休绝不会去推翻茶道属于有钱人的消遣这样的基本原则,而安藤之所以会在关西得到大众的支持也是因为他所设计的住宅看似简单朴素,实际上正是其朴素的外表成为了有钱人精神上的免罪符。
说到底,利休和安藤都看得清楚明白,无论是茶道界,还是“建筑师派”的住宅建筑界,都是以金钱为基础搭建起来的世界。利休和安藤也正是因为掌握了这样的本质,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安藤的“建筑师派”住宅的基本特征在于外墙是清水混凝土的装修风格。这是打着“最经济的建筑素材”的幌子来博得“施主”(前来拜访的客人)的谅解。
开口部分绝对不能用住宅专用铝制窗框的,铝制窗框却会使其降格到“穷酸”的世界里去。对“建筑师派”住宅来说,颇有质感的特制铸钢窗框才是与住宅最完美的搭配。
与安藤风格建筑匹配的”铸钢“窗框
材料之后是外观形态。安藤的“建筑师派”的第一要求是纯粹的几何学形态,几何学形态是知性的象征,伸缩自如的曲面和高扬却不张扬的建筑框架,这些越是不可琢磨的框架结构越会让人联想到知性的神秘,也是“建筑师派”所喜好的。
在住宅中活动的人是否能登上杂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适当摆放的艺术品和家具能堂而皇之地被拍成照片登上杂志。通过这样借助物品的力量,即使是平庸的建筑师也能够使自己创作的空间高于其他普通空间……
“建筑师派”室内
其实,这里高明的客户会向建筑师索要鉴别的方法和能力,建筑师也期望扮演这样一种“窗口”的角色。对客户来说,“空间的存在感”能否得到强调并不重要,他们所希望的是在选择艺术品或是家具的时候,能够从建筑师那里得到合适的建议和信息。他们需要的其实是能够突出自己是有知识、有品位、有档次的人。
“住宅展示场派”就是将住宅展示场上展示的住宅买下来作为自家住宅的人。
与“哈比达派”不同“展示场派”的住宅是私家住宅,他们买下了日本最为奢侈的商品——建住宅的土地。它的巨额资金耗费往往会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拥有这样一所住宅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了,这种错觉就被称作是“住宅人生化”。
“住宅展示场派”完全理解“哈比达派”的合理主义,然而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即使合理主义也有无法解释的时候。譬如,他们会认为“既然已经做到管理层,再住集体公寓就太不像话”——这种想法是正确的,而同时他们也赞同“只要有了土地,就会有说不出的安心感” 。
“展示场派”这种两面性、折中主义及现实主义反映在了“展示场派”住宅的各个方面。
对于“展示场派”来说,住宅外观是个很大的问题,他们非常重视这种赌上一生换来的住宅。在预制装配式住宅时代,他们选了现代主义式的“四方匣子”,但到了后期,“展示场派”开始向商人靠拢,市场上繁多的住宅样式成为了他们的选择。但这个选择也是“乱中有法”的,他们会以“现代欧美乡村别墅”风格为主,因为它是典型的美国住宅风格,是美国文明的象征,并且它还带上了国际潮流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几何学特征。“维持着自己的步调,追求折中后的平衡感。”才是“展示场派”的特色所在。
除了翻版现代欧美乡村别墅,有些“展示场派”也喜欢对他们进行日式改良,原有的平面被换成日本传统住宅设计中被称作“雁行”的复杂设计平面。原本呈四方形的住宅,冷不丁冒出伸向外面的玄关,或是朝向庭院的和室,并且朝南这些“开口”被从原来的小窗换成了开口到地板的落地窗,日本人喜欢的阳光就会因此而溢满整个房间,原有外观的“几何学秩序”被破坏殆尽,整个住宅的风格因这些变形而难以界定了。
“展示场派”住宅设计者的精明之处在于丝毫不怕采用折衷手法。无论对风格的整合性还是几何学的秩序,他们从不会给予任何限制。这与宝冢歌剧在日本的诞生有着相同的道理。宝冢歌剧是在原有西洋歌剧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多改变,最终成为日本人容易接受的形式。
时至今日,西方的住居文化之所以能走进日本人的生活,也是“展示场派”住宅的功劳,而“展示场派”住宅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以下四项原则:
第一, 不怕采用折衷手法。
第二, 坚持只引入“表象”的外观。
第三, 打着“合理性”的幌子,卖西洋的“面子”。给“展示场派”住宅加配的“理论”是——批量生产得到的低价格、集结大公司开发力得到的高品质和高性能,但能够吸引眼球的还是“展示场派”住宅的特有的情调——西方的感觉。
第四, 最大限度地活用照片。“展示场派”住宅宣传册上照片:被美丽的白桦林包围的“我的家”:庭院里开满了当季的鲜花,车库里停的是 “宝马”;踏进房间会看到正在弹三角钢琴的女儿和坐在沙发上叼着烟斗的父亲,家里的家具和摆设都是“一等品”,而且广角镜头里的房间显得格外宽敞。看到宣传册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拥有了这所住宅就真能拥有照片上所描绘的生活。
宣传册上的照片实际上是巧妙地利用了现代人对照片的信赖。如果在此套用“翻版”的说法,那么“展示场派”住宅不是欧美乡村别墅的翻版,而是宣传册上照片的翻版。所以“展示场派”住宅最拿手的既不是特殊构造,也并非新型材料,而正是这种映像技术。
“展示场派”平面图
如果在狭小的占地面积上建一所内外建筑面积达 30 坪的住宅,那必然就是双层建筑。而且一层和二层还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空间。则一层相当于“净”空间,而二层相当于“不净”空间。一层是包括了起居室、餐厅、厨房、客用盥洗室的公用空间,二层则是包括了主卧室、孩子的房间、家用盥洗室的私人空间。
这样的分配方式是“展示场派”家庭观的正确反映。一层仍然是“公”的生活的空间是男主人招待客人(确切地说是户主公司的同事们)的“公共”场所。这是因为在日本,“公”的概念原本不是指“大家的东西”,而是指“主子的东西”。所以一层就成为一层则是招待对家庭成员来说,占据着“神”的地位的户主公司同事的场所。
但问题是,其实本该作为家庭成员之间交流的住宅一层,却被奉为“公共”场所,这里点中了“展示场派”住宅的要害,即家只不过是像旅馆的客房那样的私室集合体,其中缺少着可以相互交流的私人场所。
“展示场派”住宅的二层最有私人空间感觉的是孩子的房间。其实养育子女才是“展示场派”隐藏的主题。养育子女对他们来说是何等重要的一件事。“展示场派”所说的“重视私生活”的实质性内容就是营造一个“不会打扰孩子学习的家”。因“为展示场派”认为“私”的目的就是“孩子的幸福”、“自己的老有所依”。
在“独门独院派”人心里,不管是多小的土地,都想买来建起自己的“家”,这样的心情很好地诠释了这种住宅呈现的属于主人特有的样子——自己做主, 也是日本人“房产信仰”的最好表现。其中的“独门独院派”最在乎这个信仰。
“独门独院派”跟“住宅展示场派”可谓是亲戚关系,因为它们都是靠“房产信仰”来支撑的。但两者在销售时使用的宣传媒介不一样。相比于“展示场派”接受宣传册上的形象,“独门独院派”会选择看实物。
以看到实物为前提的商品制作,究竟是什么样呢?一句话概括:就是靠种类取胜的众多商品的组。
靠种类取胜主要办法是:实用于外观。要丰富外观,重新审视杂乱、不良情趣等风格。
住宅进行混搭改造,是“独门独院派”的强项。可以在角落贴深蓝色瓷砖,或者在和风式的屋顶开一个法国风情的三角窗都是增加种类的方法,这种将日式西式的东西混搭在一起,和谐感也是必须要求做到的。
其实靠种类获胜的道理很简单,花钱买同样的东西时,当然是品种多一点为好。
在独门独院室内设计时,可以在多个地方展示品种的丰富。例如,在玄关,后背墙用上意大利风格的瓷砖,旁边附和着意大利风格的整衣镜,在角落里放一个用秋田杉木做成的鞋柜。
“独门独院派”在室内各个角落实现着丰富商品的混搭。并且”丰富的种类“成为一大特点。
在一些扶手、栏杆上加上装饰品,可以家具中用朴素杉木,跟与一些硬装厚重的褐色搭配在一起,或者相反搭配,可以形成绝妙的和谐感,这些方法都可以将“丰富的种类”蔓延开来。
在这里再次提到日本的“文脉结构”象征。即物品 A 象征什么。这不是由 A 本身来决定,而是由 A 所在的“场所”来决定的。
“展示场派”住宅利用的宣传手册,就是限定了“场所”。有了这样的宣传手册,即便是很普通的房间,都会象征出高贵的“家庭聚会”的感觉。
本书将住宅风格以××派别来划分,就是为了要弄清场所构造。所谓这种构造,就是一定的集团利用自己固定的媒介,来指定“场所” ——象征作用的密码,即“约定俗成”,再根据这个“场所”的惯例来决定该集团的住宅风格。在“建筑师派”的集团里,这个媒介就是建筑杂志。在“哈比达派”里,媒介是刊登室内装饰广告的杂志。而其他各派别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媒介。下面这张表显示的部分内容可能有点夸张、戏剧化,但媒介就跟没有实体的彩霞一般,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住宅的现实状态。要表现出这种倒错的关系,夸张跟戏剧化恐怕是最有效的方法了。
与“展示场派”直接利用宣传手册卖房不同,建筑杂志只能说是“独门独院派”的文学媒介。
“独门独院派”指定的“场所”实际上就是《美丽的房间》(日本代表的室内装饰杂志)所代表的文学性质的媒介,从《美丽的房间》中我们学到了如何构建一个由文学媒介规定的空间,学会了改建住宅。
在那样的“场所”,相比麦金托什的椅子,还是坚韧地处理好现实生活的态度最有价值。
精彩观点:
豁然开朗:
在日本,“那个人住在自己买的房子里。”这种话如果出自劳动阶级之口,肯定是一种了不起的赞许口气,但如果是出自一个上流阶级之口的话,就是一种没什么大不了的轻蔑口吻。
那是因为在日本,上流社会的人都是住在世代相处的家里,跟继承家具、银器一样,家也是继承来的。
我们下一步要进行新型社区的设计创新,一方面是社区功能的完善,另一方面寻找中国文化传承的住宅和社区是一个重要的工作。
sailzero:
根植于文化,我们的住宅最缺这个。
日本在保护本土文化和发展现代主义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比我们做得好。
伊葱:
就像“梦想改造家”,把老房子做改造,有很多创造的空间,还能感受到现状既有的历史感、场所感。“难为情”这个词还挺准确的,改造老房子确实不用太多解释,它就在那儿。
现就职于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作为主要设计人参与过天津海河广场,英、法风貌区,滨海核心区,滨海于家堡中心商务区等天津重要城市设计项目。
本期书籍 十 宅 论
领 读 吕 薇
编辑发布 李 灿
城市的故事Ⅱ
分享专业知识
交流学习感悟
畅聊成长故事
结识同道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