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完结讨论│精彩发言
吕薇:
我谈一下《十宅论》给我的启迪。
1. 首先,隈研吾的《十宅论》,它不是从“建筑”形态、建筑功能等方面对住宅进行分类,而是侧重于从“使用的人”的角度,从使用者的需求、使用者的内心感受去对建筑进行分类。这就这本书应该被值得珍惜的地方,我们能找到一些住宅建筑书籍来研究、了解住宅的形态和做法。但很少有书能告诉我们,“在那个异国文化的世界里,人们心里的需求是如何通过他的住宅建筑表达出来的。”这是典型的东方式思维方式,即更注重于人的精神世界的需求。
隈研吾先生告诉我们,住宅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建筑设计师们只是应需求去把外在的形态借助于建筑师的手去表达出来,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2. 从十宅论中我也能体会到隈研吾先生的设计理念,或者说典型东方思维模式的设计理念,即十分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而不是关注外形,外在的具化的东西都是工具,跟金庸小说中提到的刀剑是武器、树枝同样也是武器,到达一定层次手边一切都是工具。这体现在隈研吾先生的具体设计中,就是,这是一位高产建筑师,但是从表象看其建筑又风格迥异,传统手法会使用,现代手法也会使用,抽象派手法也会使用,表面看似不断在自我批判自我否定,实际上隈研吾先生一直在追求人文精神的表达、场所精神的表达,手边的一切都是他的武器,他不会因为武器而限制了自己的手脚。
3. 在这本书的结尾隈研吾先生在几年后写了后序,他提到萦绕在我耳边的一句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这本书不过是一种捏造,也就是一种假想,跟日本的住宅、与住宅有关的现实没有任何关系”。
隈研吾的话实际上在告诉我们,不要被本书外在的物质形态描述所俘虏,要真正去悟这里讲到的日本的”道“。
如果看过本书,将十种形式完全记住并生硬的使用,那就不是十宅论、也不是隈研吾了!
我认为在2019年即将过去之际,“让我们忘却十宅论,让我们记住十宅论“,“十宅论”好像是2019年送给我们的十个“苹果”,如果我们抱着这十个“苹果”去跨年,那是巨大的讽刺!让我们吃掉“苹果”、忘记“苹果”,让“苹果”最后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那才是真正隈研吾先生想传递给我们的!就像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一样,忘掉所有,迎接2020年新的挑战。
感谢大家今天的参与讨论,谢谢祝大家新年快乐!
豁然开朗:
在市民满足了基本住的需求后,住宅的多样化是必然趋势。开发企业会逐步寻找市场,问题是我们的规划要为多样性提供可能,不能都是一样的地块,规划首先要有多样性。
@刘鹏飞?吴良镛先生的菊儿胡同是适合北京的一种形式探索。如果加上畏严吾《十宅论》中对人的情绪的考虑,会更好。
@马强?所以我们进行新型居住社区导则的研究就是试图为住宅多样性做准备,当然只是刚刚开始。
@吕薇?因此,买独立地块,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喜欢的建筑师设计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要满足城市设计导则的要求。
如果做不到都自己建房,那么集合住宅如何适合不同人的需求,就需要开发商研究,需要规划给一定的支持。总的是要控制一个项目开发的规模。
@刘茂国?城市更新,必然劝业场地区,过去就是一栋栋不同的住宅,因此要保持传统的肌理和建筑,不能大拆大建,刚成一样的建筑。而对于像体院北这样的大型社区,城市更新除完善功能外,必须要考虑多样性问题。
@刘鹏飞?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段,既考虑开发企业的规模效益,又考虑住户的个性需求。现在的bim、物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技术也提供了可能。
@康安平?土地出让方式也要根据规划变化做相应调整。
@刘鹏飞?合作建房,国外比较多。国内法律上无禁止。前些年有一些人尝试。但政府卖的土地太大,要集资参与的人太多,所以无法达成一致,很难搞成。如果有小地块,容许几户、十户合作,成功的机会会大一些。
2019年我们跨越了两个读书季,诸位大咖共领读了20本城市规划的经典著作。感谢领读者的辛苦付出和他们的智慧,感谢诸位的坚持跟读和讨论,让我们的读书群不断散发思想的火花。@所有人
过去的2019年我们收获了很多,希望在2020年我们的坚持能够为中国的规划理论增添思想的力量。
几位年轻人坚持编辑发表的公众号已经成为一个品牌,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
还有一个好消息,今天何总告诉我,滨海新区规划设计丛书的第十册《港口城市的文明》已经寄到了,在2019年的最后一天历时4年我们十本丛书终于出齐了。感谢大家的坚持和努力!@所有人
伊葱:
人的精神感受,也可以说是各种人的不同价值观,他们看重什么,在乎什么。
十宅论的这种分类方法,凸显多元价值的重要性,无论是怀旧、自恋、装蒜,还是道德洁癖……都无所谓好坏,只是丰富了这个世界的多样性,让生活更有趣好玩了,因此它拓宽了我们看世界的视野。
有服务型政府,也该配套有服务型规划,如何为彰显每一个人的个性服务,建筑如何表达个体的存在。
多元化的价值排序,应是开发单元越小越好,个体优于集体,小集体优于大集体。
一百年前的五大道已经是这样了。
我觉得,如果科技发展得让多数人无法理解其背后的原理,人类就很容易被操纵。
@吕薇?我忽然理解了,为什么你下午说,那些房子里面的生活很丰富,很生动,但总感觉不真实。
飞侠刘:
@吕薇?这种分类方式都是主观的标准,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相对于日本,允许自建房是住宅多样化的重要原因,不知日本的建筑审批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不,根据长官意志来确定建筑风格的好坏。
@吕薇?相对于日本占大比例的独立住宅,我们更多的是集合住宅,人们可能更关心住宅内部设计。
个人觉得,我们的集合住宅建筑的整体风格更多的体现为开发商的买点,真正体现当地特色,符合本土文脉的建筑设计还需要高水平的政府引导和设计师的情怀。
@霍兵豁然开朗?不知道定制住宅是不是一种满足当下住宅多样化的一种手段。
感觉现在我们还处在追求量的阶段,特别是结合家庭成长周期,从小面积换大面积是主流,其它人文方面感觉还没到那个阶段
@霍兵豁然开朗?前一段时间众筹比较火,大家凑钱买地,然后结合自身需求,住宅个性化设计,但目前政策好像不支持。
sailzero:
住宅设计本应是最感性的设计。
对于个体,无所谓最好的设计,只有最合适的设计。
开发商还是什么最赚钱,做什么,本也无可厚非。
雪云飞:
感性设计体现的是骨子里的文化传承。
资本的本性就是逐利!
城市更新过程中能考虑吗?恐怕成本是个问题吧!@豁然开朗?。
已经到了5G时代,会给住房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滨海泛舟:
现在的人们是不是很清晰自己要什么样的房子呢?我们没有梳理过我们对应各个时期的对房子的感知,所以也很难引导人们提出需要啥房子。都是开发商主导。
如果都买新房子住,可能也就没有什么风格了,也很期待中国在房市平稳后,能出现一些具有特色和个性的改造。既然改造,估计就能窥探一些需求了。
如果以规划为引导的话,需要规划提前要做好准备。感觉还有很多活要提前研究好。
进入新时代,会有新的需求,但是这些不仅仅是规划要研究的,也是建筑师需要下功夫的以及广泛的参与。需要调动各方能动性为未来做些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