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丨严雅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田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 图1︱“D&I四平”装置 图|邱楚懿 摄
如果说城市是一首歌,漫步城市是聆听、是享受的过程;如果说城市是一卷诗,漫步城市是悦读、是感悟的过程。漫步四平,既让我触碰到上海人间烟火的街巷生活,又让我领略到上海独具匠心的创意情怀。
四平路社区位于上海市杨浦区,面积约2.75平方公里。该社区集聚了大量工人新村,其中70%以上的住宅为老公房,建于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四平路社区的公共活动空间较少,公共设施较为老旧,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如何升级改造公共空间,重新激发老旧社区的活力,是四平路社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自2015年起,四平路社区联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开展了名为“四平空间创生行动”(Open Your Space:Design Intervention in Siping Community)的社区微更新实践项目,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方式,打造“创意、创新、创业”社区。该项目至今已举办了4季:第一季创生行动围绕社区营造,基于居民对公共空间改造的意向和需求,完成了72处社区微更新;第二季更加重视公众参与的过程,邀请了本地居民和社会资源参与微更新实践,共同改造了10余处楼道公共空间;第三季在多方参与的前提下,继续提升四平路社区公共环境的艺术性;第四季同样注重社区自治,在提升街道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塑造具有社区文化特征的“弹性空间”。“四平空间创生行动”包含的内容丰富,涉及街道空间的活化、社区楼道空间的重塑和老旧室内空间的功能置换与升级改造等。其中,街道空间是大众共享程度最高的空间,也是我漫步四平时直接接触到的空间。基于漫步四平的发现与感悟,我们记录了上海社区微更新中的街道空间活化之妙。
1
公共空间:互动场所的创造
如何在存量空间里挖掘潜能,创造更多的公共活动场所以促进居民交流互动,是社区微更新面临的一个核心难题。“四平空间创生行动”在其中展开了多元探索,深入挖掘街道空间的潜力,积极发挥艺术与创意的魅力,在大大小小可利用的空间里创造出不同类型的互动场所。
四平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外的自行车停放空间面积较大,但利用率较低,是重新改造、激发活力的潜在空间。创生行动对该自行车停车场的2/3空间进行了微更新,通过地形塑造、自行车架改造和水管再创造的方式,打造出供儿童嬉戏和娱乐的活动场所,并取名为“圈圈王国”。地面凸起的小坡为活动空间带来起伏变化,裹上亮丽新衣的自行车架可供儿童攀爬、钻洞,带有扩音功能的喇叭形水管是儿童玩乐的新奇设施,吸引了孩子们前来玩耍。此外,创生行动充分挖掘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之外的80米长人行道空间,并将其打造为沿街的口袋花园。一方面嵌入了以“D&I”(设计创意学院简称)和“四平”为外壳、以儿童娱乐设施为内核的趣味装置,兼顾了展示和实用的两重功能;另一方面将绿化带中的6个花坛交由“四平空间创生行动”营造队认领维护,营造队由学校、社区居民、社区企业以及其他志愿者等组成,通过共同维护花坛,促进互动交流并增强社区责任感。创生行动还将一个月亮形状灯光装置挂在沿街空间的树梢上,为原本朴实的街道空间增添了惊喜。
▲ 图2︱“圈圈王国” 图|尉闻 摄
2
街道家具:人情温度的营造
漫步四平路社区会发现,不少老旧小区的门外有三三两两的居民将自家座椅甚至小桌子搬到人行道上闲坐、聊天、下棋、打牌。四平路社区的街道空间虽设有一定数量的长椅,但休憩设施和休憩空间仍然不足。街道家具的设置最显人文关怀。在社区微更新的过程中,创生行动也充分考虑了居民的休憩需求,在街道空间增设了不同样式的休闲座椅。
▲ 图5︱镜面座椅 图|尉闻 摄
▲ 图6︱半围合式休息空间 图|尉闻 摄
3
多彩墙绘:街道趣味的注入
▲ 图7︱铁岭路墙绘 图|邱楚懿 摄
▲ 图8︱四平路地铁站入口墙绘 图|尉闻 摄
4
街头美术馆:闲置电话亭的重生
▲ 图9︱ 电话亭美术馆的展品 图|杨奕 摄
5
结语
本文刊载于《》杂志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联系后台
现在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给咱们“”加星标就好啦
只需要5秒钟哟~
关注我们,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