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0年到2018年,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9.39提高到59.58,38年时间提高了40个百分点。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在城市形态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与自然关系没有协调好。建设用地渐进式的增长、数量上的累加变成无序的蔓延,对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完整性造成影响。二是城市内部空间品质不高。新区开发以高层低密度的街区空间形态进行塑造,街区建筑密度小于20%,不利于创造友善的城市空间。
从城市形态研究的角度看城市设计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区域、城市、街区和地块。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总体规划对应的是区域、城市尺度;详细规划对应街区、地块尺度。尺度不同,研究的城市形态要素和关注重点也不同。区域,城市尺度形态要素可以借用生态学提出的斑块、廊道、基质作,设计重点是生态空间秩序。街区、地块尺度形态要素是街廓、地块、建筑、街道,设计重点是街区空间秩序......因此,城市设计可以理解为在不同尺度下,处理物质空间形态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报告以成都科学城为例,提出构筑生态流动空间是在区域尺度、城市尺度界定城市形态的基础上。建设用地斑块的选择是通过对自然生态过程的保护来界定的。通过场地生态流动的过程,塑造城市形态,可以归纳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确定区域、城市尺度研究范围内的斑块、廊道,进行生态空间保护,这是以流域单元为基础的生态规划。
第二步是确定开发建设用地斑块。斑块的中心作为高强度开发地区,用主要交通廊道串联,强化中心之间的联系。
第三步是进行建设用地斑块内部的街区空间设计。很多城市的总体规划,或者大尺度的城市设计项目,通常把第三步拿到第一步来做,先做路网框架,再做公园绿地,按照街区的设计思路设计城市的形态,造成城市功能随着路网蔓延,忽视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