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湾片区不仅人口稠密,还因旧城改造不够彻底而导致区内各种户外活动场地严重不足,同时整个片区内也缺乏绿化和水体,因此将杨家湾片区的各处畸零空间改造为面向老年人的“微活动场地”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片区内老年人群缺乏户外活动场所的难题,同时还是对整个片区内公园绿地不足的弥补,有助于片区生态环境品质的提升。
“小场地+分散式布局”是由畸零空间改造而成的老年人“微活动场地”的最典型特点之一,这有别于传统“大场地+集中式布局”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理念。为了有效了解老年人群对于活动场地的实际需求,课题组针对杨家湾片区内的老年人共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并回收有效问卷95份。其中,对于从家至活动场地所期望的步行时间,共有72位老年人选择短于10分钟,这一占比高达76%,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一般存在生理机能衰退和体质较差等问题。在考虑到老年人步行速度较缓慢的情况下,10分钟的步行距离一般不超过500m,因此活动空间的“小场地+ 分散式布局”对于老年人群的有效覆盖范围显然要广于“大场地+ 集中式布局”(图3)。同时,当前诸如广场舞等一些老年人参与的活动存在严重噪声扰民问题,甚至导致了社会上部分人群对于老年人活动项目的抵制。而由畸零空间改造而成的老年人“微活动场地”以分散的形式布局,不仅可以引导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近参与活动,还可以将老年人参与活动的方式由“大量人集中式参与”转变为“少量人分散式参与”,这种“化整为零”的转变缩小了广场舞等集体活动的规模,从而有效减少对周边居住小区的噪音干扰。由此可见,将畸零空间改造为老年人“微活动场地”是具备可行性的,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优于传统的活动场所设计理念。
为了进一步比较各处畸零空间在作为老年人“微活动场地”时的优劣性,课题组在调查问卷中针对该片区畸零空间可能存在的一系列不利因素向老年人群咨询了其不可接受的程度。在回收的95份有效问卷中,表示不能接受通行不便的有67人次,占比为70.5%,通行不便是首要的不利因素;表示不能接受环境嘈杂和日照不足的有30人次、26 人次,占比分别为31.6%、27.4%,这两项为次一级不利因素;表示不能接受场地狭小和场地畸形的有14人次、12人次,占比分别为14.7%、12.7%,这两项为再次一级不利因素;表示不能接受周边缺乏商业设施、卫生间、公交和地铁站点、地势较低而导致雨天易积水等其他各类不利因素的有25人次,但是其中每一个单项的选择都未超过10人次,这些不属于具有普适性的不利因素,因此本文暂不将其归为场地优劣比选时的扣分项目(图4)。
将以上调查结果作为基础,同时结合各处畸零空间在以500m为半径的老年人正常步行范围内所能够覆盖的居民楼数量,课题组最终统计出19处畸零空间各自的劣势。其中,通行不便的为7、8 号地块;环境嘈杂的为2、3、5、6、7、8、9、13、14、16、17、18号地块;日照不足的为2、8号地块;场地狭小的为2、4、5、13、17、18 号地块;场地畸形的为1、2、7、8、13、16、18 号地块。此外,500m半径范围内居民楼覆盖量大的是9、10、12、13、14、15、16、18、19 号地块,覆盖量中等的是2、3、4、6、7、8、11、17 号地块,覆盖量不大的是1、5号地块。
对19处畸零空间的优劣情况进行评分比较,以0分为起评分并采取倒扣分制,首要不利因素扣3 分,次一级的不利因素扣2分,再次一级的不利因素扣1 分;此外,对于500m半径范围内居民楼覆盖量不大的扣2分,覆盖量中等的扣1分,最终得出19处畸零空间在作为老年人“微活动场地”时的优劣分数(图5),并根据得分将这些畸零空间分为4个层次。

(1) 第一层次:10、12、15、19号地块。这四个地块得分均为0 分,不存在任何明显的不利因素,并且其所覆盖的居民楼数量较大,是杨家湾片区内所有畸零空间中作为老年人“微活动场地”的最理想选择。这四个地块都属于遭废弃的闲置地块这一大类,此类地块多位于居民区内,既远离了主干道,形状也较为规整,但因为其距离住宅楼往往较近,如果进行广场舞等高音量的活动则容易存在噪音扰民的隐患,因此此类地块比较适合于被改造为以静态活动为主的场地。
(2) 第二层次:1、3、4、6、9、11、14、16号地块。
这八个地块得分为-1~-3分,仅存在较少的不利因素,也是较适合于被改造为老年人“微活动场地”的。
(3) 第三层次:5、13、17、18 号地块。
这四个地块得分为-4~-6分,存在较多的不利因素。这些地块均紧邻城市主干道,周边环境比较嘈杂,且场地的面积较小,其中5号地块还因周边缺少居民楼而位置较孤立,18号地块则是道路相交所形成的三角形地带。
(4) 第四层次:2、7、8号地块。
这三个地块得分为-7~-9 分,存在着更多的不利因素。其中,7号地块也是城市主干道相交而形成的三角形地带,其不规则的形状使得后期难以进行适宜的活动场地设计,且其交通孤岛的特性导致老年人在穿越主干道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8号地块同样被夹于两条相邻的主干道之间,同时还是两栋高层建筑之间的夹缝地带,导致场地中难以获得充足的日照,从而容易给老年人带来较为压抑的心理感受,可见8号地块存在着以上诸多严重缺陷,是19处畸零空间中的优劣得分最低者;2号地块为湖北商贸学院教学楼北面的空地,同样紧邻主干道,其周边环境嘈杂,并且冬日的阳光也容易被高大的教学楼所遮挡,因此该地块也不适于被改造为老年人的“微活动场地”。
综上所述,在所有畸零空间中遭废弃的闲置地块类是相对最适宜于被改造为老年人“微活动场地”的。而具有良好的通达性、处于较安静的环境中并能够享有充分日照的场地尤其受到老年人群的欢迎。以上对于将畸零空间改造为老年人“微活动场地”的选址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