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寨边贸区位于凭祥市南部中越交界,与越南新清口岸相对,距离凭祥市区13km,距越南首都河内160km,距离友谊关仅5km,曾是戍边南疆的边关大寨,现状为中越边境线上活跃的边民互市点,也是凭祥市主要进出口通道之一,两国边民在此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和货物流通。浦寨边贸区四面环山,呈东西方向沿谷地展开,面积约为57.34hm2。边贸区内曾设置海关、检验检疫等关检机构,以红木、水果、玉石等商品的进口、加工和贸易闻名,为浦寨带来了大量的通勤和商贸人员;物流、商贸、服务业与娱乐行业发达,在当地有“不夜城”之称(图4)。经过用地梳理,浦寨更新将在总体更新方案的基础上,针对6个重点地块进行调整优化(表1)。
近年来,随着我国开放开发的力度加大,凭祥市的边境战略地位逐步提高。其不断整合各类资源打造边境门户枢纽,并逐步完善各类边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成功申报国家综合保税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分片区,以及建设中国—东盟边境贸易国检试验区、红木文化博览商贸城和东盟水果交易中心等,并在友谊关、浦寨和弄怀建设专用的出入境货运通道。经过数年的积累和开拓,凭祥市成为广西进出口货物量排名第一的县区级行政单位,边境小额贸易额也位列全国第一,是广西面向东盟国家的陆路门户枢纽城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浦寨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重新融入边境门户枢纽的区域协同分工体系。
(1) 核心职能剥离与配套功能退化。
浦寨边贸区曾具备的三类主要城镇职能均被剥离,致使相应的关联配套功能弱化:首先,海关、检验检疫等货物监管职能外迁至国检试验区,货物需在货场排队等待查验过关,配套的前置场所也随之迁移,浦寨边贸区内部由企业运营的货场随之衰落;其次,红木、水果等主要商品的商铺和展销场所外迁至专业市场,使得浦寨边贸区的大宗商品贸易职能被剥离,商户迁移后,原有的规模效益逐渐丧失,浦寨边贸区内的商业空间随之衰落,为商户、游客、货车司机提供服务的餐饮住宿和休闲娱乐产业也随之衰退;最后,专用出入境货运通道建成通车,虽然解决了浦寨边贸区内的交通拥堵问题,但是随着客货流的消失,为货运车辆提供维修的汽修行业也岌岌可危。
(2) 物流商贸就业人口快速流失。
浦寨边贸区的常住人口构成分为三类:一是当地居民,主要为浦寨屯和蒲荷屯两个城中村的村民,共计约150人,大多从事与商贸、物流和配套服务相关的行业;二是从事商贸服务业的外来商户;三是短期停留的通勤人员,主要为游客和货车司机等。根据笔者的走访调查,在凭祥综合保税区、国检试验区、红木城和水果城等功能组团逐步建成后,两个村屯的居民人口结构尚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就业人口的流失却十分显著,从事红木、水果贸易的客商减少近半;物流行业人员流失最为严重,由于关检机制改革,货物通关所需时间由2~3天缩短至2~3小时,货车司机当天即可返回,基本不需要过夜;故而从事餐饮住宿业和娱乐服务的人员也随之大幅减少。此外,政府通过行政措施转移了固有发展资源,也导致了部分商户对政府有不同程度的不信任,进而采取撤资、外迁等止损措施,加剧了浦寨边贸区的衰退。
总的来看,在市区层面,各类“流”和资源的重组整合有利于集中优势资源,打造边境经济增长极—各口岸的进出口货物量、通关人员等数据逐年上升,集中建设的专业市场优化了商贸交易环境。在失去核心职能后,高效率运转的边境通道对浦寨边贸区并无太多助益,而核心职能的迁移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当地商户的市场信心,成为浦寨边贸区更新的另一个难题。
凭祥市具有多个政策平台叠加的优势,边境经济合作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和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七大平台在凭祥市重叠。根据各类组合政策的方向,浦寨边贸区发展可适当扩大开放和创新监管。根据中越双边城镇的基础条件,浦寨边贸区具备一定的商业服务和休闲娱乐基础,能够承担旅游接待服务功能;而越南新清口岸的法越风格城镇景观、佛教寺庙、同登庙会节庆民俗及互市赶集活动等边境人文景观资源具备较强的旅游吸引力,双边城镇功能互补。规划提出以文化旅游为导向,建设中越跨境旅游合作先行试验区,共同打造具有东盟特色与风情的综合贸易旅游区,以“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为政策引导,将边境贸易和跨境旅游作为浦寨边贸区的主要职能;允许游客在两国协商划定的一定范围内自由活动,新增跨境自驾游接待服务功能。通过这一政策创新,浦寨边贸区借势越南新清的人文景观资源,将边境旅游升级为跨境旅游,避开了边境口岸的同质化竞争,也为口岸功能枢纽区和其他城镇提供服务配套,重新参与区域协作。
从职能目标导向出发,项目团队就边境旅游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经过梳理有效的1156份问卷可知,受访者普遍认为边境旅游的主要吸引点和兴趣点在于边境人文景观(72.8%)、自然风光(47%)和边境美食(36.1%),而与之相关联的风俗艺术表演、民俗节庆活动、美食城、步行街和边贸集市等业态也很受青睐。根据“升级已有、补全不足、淘汰不适”的原则,规划筛选那些与边境商贸、文化旅游商贸相关联匹配的业态类型,对浦寨的原有业态进行升级、补全和优化(表2),使之与游客需求相匹配。与此同时,针对遗留的红木、水果和半成品玉石等传统商品贸易,规划提出转型升级引导策略,将原有的批发贸易转型为面向游客的精细零售,增加跨境商品体验、跨境电商等功能,以多样化的复合业态组合向游客提供完备的跨境购物体验。
浦寨边贸区大量商户和企业的外迁,不仅撕裂了原有的社会结构,还严重打击了市场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加剧了企业与商户对地方政府的不信任。因此,重构利益主体关系协同机制的核心在于重新建立政府与企业、商户的相互合作和信任,同时与边贸区社区建立共治体系。在更新实践中,尽管地方政府、企业商户及居民都认同浦寨边贸区的复兴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但地方政府具备更强的主动权、行动力和话语权,显然是更有优势的一方,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积极推动双边政策的探索、区域资源的调配及监管措施的创新。货场企业拥有的存量土地占浦寨边贸区可更新用地的七成之多,是浦寨边贸区承担新职能的主要空间载体,但作为土地更新的主要投资者,企业多持谨慎观望态度,并更加注重更新的可行性和政府的项目投入;众多个体商户是业态优化与服务升级的根基,小商户随势而动、运转灵活,但力量弱小,依赖政府引导和企业带动。浦寨屯、蒲荷屯村民既是原住民,也是商贸物流从业者,其主要诉求是完善村庄居住条件和增加就业岗位。
由于政策是影响边境城镇兴衰的首要因素,为使政策和行政措施的优势实现最大化,浦寨边贸区更新中各利益主体协同关系重构的要点体现为各主体参与方式和协同关系的动态调整:①在更新的近期和中期,建立“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更新协同平台,突出政府主导的综合统筹能力,依托原国有口岸功能建筑的拆旧腾退用地,通过打造触媒型文旅项目、环境综合整治等措施,扭转经济下滑态势;改善软硬环境,重新树立商户和居民的信心。②在远期逐步将协同机制转向“市场主导、政府协调、多方共治”,协助货场企业完成存量用地更新,引导企业和商户建立行业协会,规范市场行为,促进服务升级,进一步发挥企业和商户在价值创造方面的能动性;地方政府的行政活动由项目主导转向服务协调,并逐步将权力下放给边贸区管委会,同时协助浦寨屯和蒲荷屯共同组建社区委员会,开展社区治理工作。
浦寨边贸区仅剩余少量地块可用于再开发,其空间环境更新的主要措施是对存量地块的功能用途的调整。因此,主要选择小规模、渐进式和分阶段的更新路径,其要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存量调整利益进行再分配和平衡,最大化项目的外延收益;二是注重更新进程的可实施性和弹性,不断通过项目效益强化企业和商户对复兴的信心。为此,规划提出“空间渐进、时序分段”的实施理念,首先对片区存量土地和闲置用地进行了详细摸排,重点梳理土地权属和利益相关者的意愿,根据建设目标进行利益平衡;其次,规划提出近期、中期和远期各个阶段的更新措施;最后,分阶段对片区内6 个主要存量地块共计21.17hm2的用地进行更新(表3,图5)。
(1) 近期措施。
争取“一线放开、二线关注”政策的落地,优先建立两国跨境旅游合作先行试验区,实施环境整治与基础设施提升,重塑旅游与营商环境,引导货场利用原有建筑植入新的功能,以较低的成本进行业态调整。
(2) 中期措施。
在跨境旅游合作区的基础上探索跨境自驾游的监管措施,建立自驾游服务基地;利用国有土地重点建设触媒型文化旅游项目,提升重点区域建筑风貌,提升旅游接待服务;完善道路交通系统;小规模引导企业存量地块进行更新。
(3) 远期措施。
强化浦寨的文化交流与旅游商贸功能,进一步引导企业存量用地向该类功能调整,如增设中小型会展建筑、剧场和文化商业街区;注重社区级公共设施的补充完善,开展村庄整治,设置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和消防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