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创新与更新联动”(简称“双新联动”) 是我国当前城市经济转型和品质化发展的重要趋势。然而,现阶段城市更新进程中创新经济的空间规律尚未探明,支撑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更新规划、建设模式也尚未定型。笔者认为,可遵循“实证规律把握—规划设计要素总结—制度设计”的总体研究框架(图7),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探索,逐步形成“双新联动”的新范式,更好地支撑城乡高质量发展。
(1) 探索城市更新地区创新产业和其他类型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的集聚模式,包括彼此间的知识溢出、产业链联系、相互促进或冲突机制等。在城市更新地区,创新企业会“挤出”空间载体上原有的经济活动,并“嵌入”本地设施网络、社会网络、创新网络和产业网络等联系网络,与相关经济活动发生广泛“联系”。在这样一系列“挤出—嵌入—联系”的活动中,必然会引起区域供需关系、竞争关系和创新网络联系等的重构,从而对城市经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2) 探索因创新产业嵌入更新地区而导致的人口规模与构成的发展和重构的相关效应。创新产业的嵌入导致地区人口的规模、收入水平、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偏好和受教育程度等发生改变,引起社会两极化、社会分隔、新城市贫困和农民工流动等城市社会重构的现象。与此同时,社会重构也通过对供需规模和结构的影响,引起城市经济重构和空间重构。
(3) 探索由于经济重构与社会重构所导致的城市空间组织模式演进的新趋势。社会、经济活动的发生和发展均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空间载体的支撑。经济与社会的重构必然会导致短时期内空间载体的供需失衡,因而探寻与由创新产业嵌入引起的经济、社会连锁反应所匹配的空间组织模式及其演进趋势和规律至关重要。
通过对经济、社会与空间重构的影响效应以及各维度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可以梳理出“双新联动”发展的效应分析框架及其内部作用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双新联动”动态变化模型,指导“双新联动”空间规划发展(图8)。
(1) 更精准的土地使用权益安排。通过分析不同创新企业、创新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特征,构建区域产业更新发展数据库与阶段性发展脉络谱系,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更为精准、更为契合创新产业发展规律的土地使用权益安排。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业的空间需求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在特定城市空间范围内,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类型产业(产业集群) 由于空间需求的特征不同而表现出土地利用效率差异性变化特征。例如,处于形成期和成熟期的企业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面临用地紧缺的局面;而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企业则可能出现土地利用效率水平下降、生产空间闲置的情况。因此,在土地资源极其紧缺的城市更新区域,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以有效促进各产业有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统筹分析现有产业和规划发展产业的周期性特征,构建产业更新发展数据库和产业发展图谱,并以此确定土地出让年限、土地出让类型、收益分配类型、更新主体和土地用途范围管控等多方面的土地权益安排,以保障经济发展的有序进行(图9)。
(2) 合理的更新可行性论证机制。通过构建城市更新模型,识别出城市更新进程中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关键分布环节,进而更为精准地评估、预测城市更新的效应与可行性。传统的城市更新收益性分析通常只包含会计成本与收入,而较为忽视或错估制度性交易成本以及城市更新项目的外部性,导致更新主体对城市更新的效应与可行性的判断产生偏差。例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在提高部分地块的容积率、增加建设高度的同时,社区的采光、通风和视廊等均受影响,但在成本测算过程中往往会忽略这些方面的外部性;在城市更新项目重新界定产权过程中,也会由于产权转变所产生的补偿金、土地出让金差额以及招拍挂的不确定性等产生交易成本。
(3) 形成“创投+ 物业开发”联动的资金筹措机制。鉴于大部分创投机构资本实力雄厚和资金链稳健,应探索创投与城市更新资金筹措的协同整合机制和统筹管理机制,保障城市更新的有序稳定推进。
(1) 智慧化设计。在城市更新中应注重大数据融合分析与应用,构建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全面准确掌握城市发展特征和态势、关键影响因素和发展规律,推动更为统筹化、主动化、个性化和精细化城市更新模式的产生与实施。
(2) 创新场所营造。创新场所空间的营造应更多关注土地混合利用、基础设施支撑、社区融合和第三空间等多方面因素,以提升场所便利性、可达性、宜居性、包容性和互动性等。
(3) 共同缔造。从保障居民基本权益和有效提升居民福利的角度出发,探索政府、规划师和社区共同参与社区改造的制度安排,探索社区改造基金的多方面共同筹措机制,以及探索由政府统筹组织管理、社区具体实施和居民全程参与的项目实施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