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创新导向下转型地区产业空间优化策略为指引,构建昆山科创载体空间优化策略框架(图3)。首先,对昆山科创空间发展的创新基础要素,即城市区位、交通便利度和产业发展基础进行判断,认识昆山创新本底。其次,梳理并优化创新加权要素,包括重构与科创相关的空间结构、打造基于知识溢出效应的创新策源城区及融合多元文化塑造特质创新氛围,以此提升昆山创新网络和创新空间环境。
昆山具有成为区域重要创新节点的首要特质是其近沪区位。虽然上海在长三角的创新首位度在近年有所降低,但是仍远高于昆山。昆山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溢出效应的受益者。其次,昆山与上海便利的交通条件进一步巩固了其创新基础。1998年,沪宁高速公路通车,昆山成为首个与上海实现快速路直连的县级市。此后,昆山境内又相继建成了沪苏高速公路、苏昆太高速公路和苏州绕城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网日益完善。昆山对接上海高速路网的通车时间全面领先于周边同级城市(图4),已全面融入上海半小时通行圈。两地便利的交通条件降低了物流运输和知识交易成本,使昆山与上海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共享,有利于创新活动发生。
相较于上海,昆山相对低廉的物价成本与较好的城市品质对于创新企业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使其有潜力成为上海创新扩散的承接地。2018年,昆山住宅物业平均价格、办公物业平均租金均仅为上海的1/3,进一步促进了昆山成为长三角地区与上海职住联系最为紧密的县级单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昆山的产业创新发展。2018年,昆山入选福布斯“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第11位,是排名前20位城市中唯一的县级单元。同时,低成本生活也吸引了不少憧憬上海都市圈生活的年轻人,为昆山提供了创新人才基础。
良好的工业基础是昆山实现其成为区域创新节点的重要因素。2017年,昆山工业增加值达1916亿元,位列全国县级市第一。全市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有790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过半;同时,昆山拥有1 个千亿级IT(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 产业集群和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第二产业各项指标在全国县级城市中位列前茅,为产业创新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玉山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00亿元,花桥经济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5亿元,是昆山各区镇工业实力三甲,玉山和花桥更是在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中名列前茅。
(二)重组科创空间结构,构建昆山全价值区段创新产业链
在构建多尺度、多维度创新网络的优化方向下,规划提出应重构市域创新格局,依据各区域创新要素的特点与差异,形成“一廊、一园、一港、多点”的全域科创空间体系(图5,表1)。“一廊”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夏驾河科创走廊,重点关注企业技术开发,紧扣光电、半导体产业,聚焦打造重点企业研发总部、技术总部等研发机构,形成技术开发的城市中枢。“一园”为昆山阳澄湖科技园,重点关注科学基础研究,以杜克大学为产研引擎,积极引入国家级实验室、核心研发企业与机构、文化创意企业等,形成全市创新的策源地。“一港”为花桥国际创新港,重点关注创新服务与培育孵化,围绕培育和壮大新技术、新经济和新业态,建设一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加速器和公共服务平台。“多点”指依托现状产业园区形成的多个局部产研互动的创新节点。通过对空间资源的统筹,可以在市域尺度层面实现创新全价值区段的布局与整合。
在城市分区尺度层面,规划依托丰富的创新要素与发达的制造业基础,提出构建城西科创中心,形成分区维度的创新节点,进而在节点地区构建创新产业链的全价值区段:①科学研究区段,核心空间载体为杜克大学、工业研究院及未来引进的高水平科研实验室等;②技术开发区段,核心空间载体为各企业研发中心、技术开发机构等;③高端制造区段,核心空间载体为昆山主要的科技产业集群等;④文化创意区段,核心空间载体为以工业设计为主导的文化创意公司、以昆曲表演和江南水乡古镇演艺为特色的文艺演艺机构等(表2)。兼具创新环节的全价值区段要素,也是昆山能建构多维度、多尺度创新网络的重要基础,这在全国县级城市单元中并不多见。
在园区尺度层面,规划通过挖潜零星的产业用地存量,重塑部分嵌入式创新空间。从现状来看,尽管昆山产业基础较好,但工业用地供给仍显粗放,利用效率不高。至2015年底,昆山全市待更新的低效工业用地规模达29km2。存量工业用地更新为创新活动空间拓展提供了契机。以昆山高新区吴淞江产业园为例,据2018年园区普查数据显示,超过50%的企业有近中期研发拓展需求,而园区可用于创新拓展的土地资源已极为有限,亟待挖潜存量以承载新的需求。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上海“198”工业用地的全面退出,大量优质企业外迁至近沪地区,导致昆山工业用地供不应求,进一步推动了各园区挖潜存量。因此,基于存量评估,在低效工业用地范围内,通过5~10hm2点状创新空间的嵌入,带动园区板块创新升级(图6,图7)。
由于早期各区镇大规模发展工业,导致昆山市域呈现建成空间成片连绵,产业、生活功能相互嵌套的空间关系。功能的交错混杂造成城区品质低下,吸引力不足。因此,在具有创新转型潜力的区域,如青阳港地区、城西地区、花桥数据湾地区和夏驾河地区等,可以通过植入优质公共服务、开放空间和公共交通,构建多个适宜创新人群工作、居住、生活和游憩的高品质创新城区,构建知识传播的绿色通道,提升对创新人群的吸引力,促进产业城区创新转型。
以昆山城西地区为例,规划从承接上海知识技术外溢和强化昆山创新优势的角度出发,构建低成本、高品质及高可达性的特色创新城区,增加昆山在区域内获取更多创新资源的可能性。首先,通过规划建设轨道交通S1线( 苏州—昆山—上海)、R1线( 苏州—昆山) 和K1线(苏州—昆山)等多条区域轨道交通线,强化与上海、苏州地区创新网络的链接。其次,通过建设大渔湖公园、贯通庙泾河中央水廊和完善昆山森林公园,打造为创新人群服务的区域游憩网络。同时,植入包括昆山实验小学(全市最好的学区之一)、西部医疗中心、祖冲之文化馆和欧洲风情街等在内的高品质公共配套,吸引创新人群集聚。
在城市层面构建知识绿色通道,通过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空间发展模式,促进知识交流。一方面,通过产城融合,完善城区功能配套;另一方面,通过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理化空间组织,促成高等院校向企业的知识溢出和互渗。
规划通过加强杜克大学周边的创新园区与城市建设,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城区、园区的互动关系,促进隐性知识传播;通过在高校周边引进工业研究院、清华科技园等创新机构(园区),强化空间邻近(Spatial Proximity)效应;通过打造大渔湖公园、庙泾河游憩走廊等空间,提升城区服务品质,吸引创新企业与人群入驻。未来应围绕高校构建创新核(高校1~ 3km 范围内)、外围产研孵化组团(3~10km范围内)、生活配套及生态网络四类功能区,通过游憩走廊串接各类功能,打造近沪地区高品质创新城区(图8)。
规划在园区层面构建并完善知识通道,提高产业、研发合作效率(图9)。以吴淞江产业园更新为例,规划依托制造企业邻近拓展创新空间的特征,在2~3km2的产业单元内,嵌入规模5~10hm2的科创节点空间,为园区制造企业提供就近创新拓展的空间。规划遴选优势区位的低效用地进行重点更新,提高用地容积率,并兼容各类为就业人群与邻近居住人群服务的公共配套;在单个嵌入式科创节点内,整合相对统一的产业门类,如光电子科创节点、生物医药创新节点和高端装备制造科创节点等,形成主题化的创新空间;通过增加人才公寓、开放空间和公共停车等园区短缺的功能,形成更为集约、灵活、复合和高品质的空间,进而优化园区内部的产研互动关系,提高工业用地的使用效率,形成园区创新升级的触媒。
根据创新活动具有本土根植性的特点,规划融入地方文化,打造在地化创新空间。昆山南部地区古镇古村林立、水网密布、湖荡交错,呈现典型的江南水乡空间格局,是孕育文化创意空间的优良载体。规划依托水乡风景与古镇遗存,在南部地区构建了以画家村、画工厂两大集聚区和周庄国际艺术品博览中心为引领的文化交易平台,以四季周庄为代表的文化演艺空间,以祝甸砖窑为典型的乡村文创空间,将自然山水与水乡文化、民俗文化、吴越文化融合,衍生了具备创新活力的文化空间。
昆山是中国大陆台商投资最活跃、台资企业最密集及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因此,促进台商文化融入本地,是实现台企在地发展、持续创新的关键之一。当地政府围绕慧聚寺,举办大型主题灯会,将妈祖文化在昆山本地呈现;通过普及中国台湾地区流行的体育运动(垒球、棒球等)、定期举办海峡两岸交流会,使台商家人、子女更好地融入昆山本地的生活环境,促进外向经济的本地化创新。
昆山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规划通过引入创意产业,激活代表相关民俗特色的文化空间;以昆曲学社为引领,结合西浜村村宅与周边环境改造,引入昆曲表演、大师工作室、文化展示与会议功能,形成生产、生活和交往融合的乡村创意空间;以正仪昆曲小镇作为市域培育创意产业的核心节点,重点对正仪老街地区进行整体更新,腾退低效工业,引入文化创意企业,形成昆山文创产业最重要的城镇载体。规划通过文化融合(图10),缔结具有昆山特色的地方文化,形成紧密联系的创新活动市场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