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源等各方面条件看,以成都平原为主要腹地的成渝地区是西部最有希望建成大城市群板块的地区。因此,规划发展成渝经济区,依托中心城市和长江黄金水道、主要陆路交通干线,形成以成都市和重庆市为核心,沿江、沿线发展的空间布局,打造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实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规划形成成渝城镇密集带空间布局:①老成渝产业走廊( 成渝南线),即成都-资阳-内江-重庆(沿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②新成渝产业走廊( 成渝北线),即成都-遂宁-南充-重庆(沿渝遂高速铁路、达成铁路和成南高速公路)。
通过多种有效方式,规划形成绵—德—成—眉—乐城市带,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协调发展,加快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进程,形成西部重要的增长极。核心内容是以成都市作为发展中心,依托成绵高速公路、宝成铁路构建城市带的主体部分,建设重工业、中小型工业和高新产业走廊,集中建设成—德—绵城市带。同时,大力促进成德绵、成眉乐、成资遂、成雅和成阿等区域的合作,形成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图2)。
此次规划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划定为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龙泉驿、青白江、新都和温江9 区,双流、郫县两县以及新津县普兴、金华两镇的行政辖区范围,面积为3753km2。规划以强化特大城市发展为契机,以空间整合为重点,以一体化建设为支撑,以成都平原和成渝城市群发展为背景,建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体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城市(镇) 内部空间结构和城镇群组空间结构,提升产业素质,逐步建立以主导产业链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在规划期内重点将新青、龙泉、东升和华阳新城培育成为较为独立的大城市,将其他新城培育成为大中城市,并选择一批区域性重点镇,促进小城镇发展;依据区域发展条件,将资源重点配置给中心城区及扩展型发展地区新城、重点镇等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打破区域平均发展状况,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立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模式,保护生物多样性,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由粗放型模式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五个统筹”模式转变;统筹安排区域性基础设施,建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避免基础设施低效、低水平利用和重复建设,保持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图3)。
规划保护市域内“山、水、田、林”自然生态本底,划定生态隔离区和生态保护区,严格保护生态资源,防止城镇连片发展。同时,构建“两环两山,两网六片”的总体生态保护体系。其中,“两环”为环城生态区和第二绕城高速路两侧生态绿带;“两山”为龙门山和龙泉山;“两网”为市域水网和绿道网;“六片”为6 个防止中心城区与卫星城粘连发展的功能明确的生态隔离区(图4,图5)。
规划在近期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不断提升城乡环境管理水平,持续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促进城乡环境保护工作一体化发展。在远期基本建成适应成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全面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最终把成都市建设成为城乡环境优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及人居环境良好的现代化特大城市。
规划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促使城乡生态逐步走向良性循环,使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以上标准,主要地表水水域的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以上,声学环境质量全部按功能区达标,最终将成都市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的生态园林城市。
规划依托放射加网状的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网络状城市群,最终形成“一区、两带、六走廊”的城镇空间结构。“一区”为中心城区,是城镇化的提升发展区。“两带”为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发展带,是自然生态保护带和成都市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主要承载区。“六走廊”包括成( 都) 温( 江) 邛( 崃) 发展走廊、成(都)灌(都江堰)走廊、成(都)青(白江)走廊、成(都)龙(泉)走廊、成(都)新(津)走廊和成(都)华(阳)走廊。其中,生产要素向东、南部发展走廊高度集聚,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紧凑发展格局。规划整合市域南部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形成天府新区,包括高新区南区、双流县、龙泉驿区和新津县等区域(图6)。
成都市中心城区空间布局调整优化主要包括:①由单核聚集到轴向集中。规划将行政办公、居住、高等教育和区域性医疗服务等功能向新城区或卫星城疏解,逐步增强旧城商业、商务和文化等功能;改变单中心点状聚集的布局形态,以城市核心区为中心,形成南北轴线,集中布局城市公共设施。②由圈层拓展到扇叶状布局。成都市三环以外由大天片区、龙潭片区、洪十片区、金融总部片区( 含大源组团)、武青片区、黄田坝片区和犀浦片区7 个片区组成,片区之间为楔形绿地,形成疏密相间的扇叶状布局。③划定城市总体规划控制单元,加强管控。
在第一产业方面,规划要大力发展农业高端产业,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促进农业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生产和经营,重点发展设施农业、有机农业和旅游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提倡发展优势特色种植业(猕猴桃、中药材及食用菌等) 和农产品加工业(生猪及副产品加工、茶叶加工、粮油产品加工及食用菌加工等)。
在第二产业方面,规划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基础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按照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产城一体”以及集中、集约、集群的原则,规划建设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坚持“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和“一区一主业”的发展策略,明确各工业区鼓励性和限制性的产业政策,促进主导产业的快速形成。同时,在符合条件的特色镇和一般镇,布局工业集中发展点和农副产品加工点。
在第三产业方面,规划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和均衡化的服务业体系。中心城区重点发展金融、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商贸和都市旅游的提档升级;根据现有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规划若干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区(图7)。
规划加快形成成都市对接国际的航空、铁路和高等级公路运输通道,构建先进的国际区域性交通运输体系,提升成都市的国际区域枢纽地位。通过“突出南向、加强东向、扩大北向、畅通西向”,规划全面构筑成都市东、西、南、北的出川大通道,打造成都西国家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与内陆对外交通门户,形成成渝区域交通增长极。规划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构建中心城区对外多条快速交通走廊;完善城乡客运交通系统,实现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共享和城乡交通运输服务共享( 图8)。
在航空方面,规划加密国内干支线航空运输网络,拓展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国际直达航线,形成“国际多直达、国内满覆盖”的航空运输网络;在公路方面,将成都市公路网划分为四个层次,即国省干线公路、成都市干线公路、一般公路和乡村公路,加强公路网规划建设;在水运方面,制定成都市航运发展规划,构建以岷江、沱江V 级航道为骨架的航道体系,规划建设成都—武汉—上海水上运输通道,加快发展成都市对外集装箱联运;在轨道交通方面,形成由城际铁路、城市轨道有机衔接的市域一体化轨道交通体系,实现中心城区至各区(市) 县快速铁路半小时等时圈(图9)。
规划将不同类型的文物古迹与自然景观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相结合,突出历史文化脉络,构建包括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在内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体系,以保护历史遗存及其环境为重点,充分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弘扬传统文化。
规划保护城市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古树名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由一般性传统民居形成的街巷体系、空间尺度和肌理;保护历史环境特征及要素;保护不同时期和风格的历史遗存与景观;规划控制新(改) 建建筑;不大拆大建,实现传统功能的延续与新功能的发展相协同,实现功能提升。
规划以市域绿道建设为载体,构建覆盖全域的6 条遗产廊道,分别为龙门山—龙泉山遗产廊道、成都中心城—平乐镇遗产廊道、平乐镇—永商镇遗产廊道、成都中心城—泰安镇遗产廊道、都江堰—彭州灾后重建遗产廊道、成都中心城—五凤镇遗产廊道(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