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县是山东省的农业大县,一产以粮食生产为主;二产结合煤炭资源以采掘业、煤化工等重工业为主,部分乡镇形成食品、纺织和印染等中小企业集群;三产以水浒文化旅游为主,是山东省首批旅游强县。规划遵循“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的产业策略,以“基础优势+ 产业延伸+ 多元融合”的发展方式,形成“一心、一园、四区”的总体产业布局(图4)。
乡村地区人口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进城落户的条件,这也必然导致一部分“城乡双栖”人口的存在。此外,预测农村人口的意义并不在于用地规模的计算,而主要根据人口规模来进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以及预计劳动力的三产就业规模等。因此,规划结合当地公安户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数据,综合自然增长、机械迁移、就业趋势和产业岗位容量等因素,将乡村户籍人口、乡村常住人口与郓城县总体规划、各乡镇总体规划、郓城县新型城镇化规划等规划人口规模协同,确定乡村地区人口规模与发展趋势。
城镇体系是县域空间发展的框架,城镇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规模结构直接影响农村居民点的人口规模、建设形式和布局组织等。
(1) 职能结构。
规划基于乡镇在区域内的比较优势,判断其职能定位。从小城镇发展“状态”与“趋势”两个维度,规划按照内向服务农业发展、外向建立城镇关联两方面甄选12项指标,采用极值法对相关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继而赋予其指标权重,呈现小城镇综合发展特征(图5)。在此基础上,结合县域统筹发展的需要,确定乡镇职能定位(图6)。
(2) 空间结构。
郓城县各乡镇空间分布比较均匀,城镇依托交通发展,但县域主导发展轴方向与各乡镇的空间影响力并不明确。规划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户籍总人口、城镇建成区总人口及城镇建成区面积等18项统计指标测算各乡镇发展综合影响力,继而通过对国道、省道、县乡道行驶速度赋值,表征交通联系的时间距离,应用“势力圈”法确定各乡镇的空间影响范围(图7)。另外,基于引力模型确定郓城县区域经济联系特征,从而明确对外交通主要方向,具体公式如下:
规划参照城镇空间结构发展中散点式、极核式、点轴式和圈层网络式四个经典阶段的归纳,在明确“候咽集—潘渡—县城—丁里长—随官屯”与“黄安—武安—双桥—县城—张营—杨庄集”两条发展轴线的基础上,引导县城进一步拓展影响力,带动县域向“点轴+ 圈层式”的空间结构发展(图8),升级转换城镇化发展的引擎。
(3) 规模结构。
县域城镇规模呈高度首位分布,县城城镇功能高度集中,单中心极化发展模式明显。但乡镇驻地人口规模晋级显现,规模等级结构由金字塔型向菱形转变(图9)。
规划县域城乡体系形成“中心城区(1个)—重点镇(3个)—一般镇(17个)”的三级规模结构。在突出中心城区核心发展带动作用的同时,将北部候咽集、南部随官屯和西部黄安培育为重点镇,作为规模结构中的第二级,形成县域重要增长极,以带动周边镇村发展;将其余乡镇作为规模结构中的第三级,稳步推进城镇规模的拓展,重点发挥其服务农村居民点的作用。
为贯彻城乡统筹思路,更好地带动乡村地区发展,规划将城镇体系向乡村延伸,强调城、镇、村三者的相互作用,构建以“城乡发展分区”为单元的多要素统筹互动结构,形成“城—镇—村”协同发展区、“镇—村”带动发展区和景区辐射发展区三类分区(图10)。同时,尊重乡村发展建设的地域差异与多元化,拟定不同城乡发展分区中农村居民点的建设模式及空间布局,并从城乡发展分区的功能定位、城镇化发展动力与方向、发展策略三个方面建立片区发展指引(图11)。
规划建立包括发展基础、发展潜力和发展带动在内的综合因子评价指标体系(图12),以及包括煤矿采空塌陷区、水源地保护区等在内的“一票否决”的单因子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积极发展型村庄是指综合因子评价发展实力居前,且从城乡统筹、区域协同视角应获得发展的村庄,是在未来城镇化趋于稳定、城乡均衡发展的状态下,仍具存在意义的农村居民点。禁止发展型村庄是指被单因子限制性评价要素(如一级水源地保护区) 确定为近期(2020年之前) 不应继续存在的村庄。限制发展型村庄是指被单因子限制性评价要素确定为远期(2030年前) 不应继续存在的村庄,被综合因子评价为发展意义较小的村庄,以及城镇现状建设用地以外、规划建设用地(至2030年) 以内的村庄。自然成长型村庄是指除以上村庄类型以外,尚不明确发展方向,亦无明显限制要素的村庄。此类村庄兼具就地提升发展或以合村并点等形式联合发展的可能(图13)。
规划将村庄分为新建、保留、迁并和撤并四类。以新建方式发展的农村居民点,应以农村新型社区的形式形成更为集中的居住生活用地,并宜适度聚集人口以保证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配建的合理服务规模。保留型村庄的原村庄基层组织与建设用地仍在,且以村落固有的低层高密度建设为主要特征。其中,积极发展型保留村庄强调更加积极的社会经济投入与建设许可,而自然成长型保留村庄则应在把握乡村振兴契机的前提下,再顺势而动、谨慎投入。撤并型村庄是指村庄合并建立新的行政村,相应形成新的基层组织机构,联合共享公共服务等设施,而其原建设用地仍然存在的村庄。迁并是指村民迁离原村庄建设用地,与其他农村居民点合并新建的方式,该类村庄的原村庄建设用地不再作为居住生活使用。
乡村地区的建设用地为村集体所有,其建设利用虽仍然存在集约使用的价值标准,但不宜直接套用城镇建设用地的“人地对应”逻辑。
在对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的规划控制中,规划突出村集体对用地的产权处置意愿,以及村民在建设过程中的自主意愿,近期(2020年) 依据县国土规划设定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远期(2030年)参照县城市总体规划预期的发展目标,体现维护集体产权、实现“两规”合一与集约用地等多价值标准。新建新型农村社区应结合土地增减挂项目指标、村庄产业发展需求,限定建设用地规模;在保留村庄、撤并型村庄实施整治的过程中,基本维持其原有建设用地规模;将迁并型村庄建设用地调整为一般农业用地,并适度流转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在此基础上,将县、镇总体规划与国土规划相衔接,根据各乡镇职能定位、规模等级以及城乡发展分区的特点,在县域层面统筹确定各乡镇的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规模。此外,规划在现有村庄布局的基础上,划分拥有更大人口规模、内部居民点联络方便的管控单元,并将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的规模指标分配至该单元(图14)。如此,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其服务人口的规模,加强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的水平。另一方面,在生活设施共享的基础上,增进村庄间的生产合作,为多个村集体联合统筹、高效利用农林用地与集体建设用地奠定基础。
基于非均质路网、居民点分散布局的乡村“生活圈”,在设施布局模式、获取方式以及获取的时间敏感度等方面与城镇“生活圈”差别明显。部分日常需要用到的设施(如村委会、卫生所、文体活动等) 适宜分散布局,必然存在服务人群规模小的情况,而对于偶尔使用但对服务质量要求高的设施(如医院、学校等) 则存在依托线状路网,远距离获取服务的情况。
规划将乡村“生活圈”内的设施类型分为时间敏感型、功能敏感型两类,前者强调即时性,以服务半径为控制指标进行布局;后者强调功能完善,以保证运营规模、运营质量,适度集中布局。依据当地农村居民点的规模特征,规划将设施服务规模分为两级(村庄Ⅰ级、村庄Ⅱ级),与村庄发展分类对应,与镇、县两级公共服务设施衔接(表1)。在设施指标分配方面,将文化、体育等时间敏感型设施的配置指标适当“下沉”至农村居民点,增加配置规模要求;将教育(小学、初中)、医疗等功能质量敏感型设施指标适当“上浮”至镇、县,扩大设施规模、提升设施服务水平。在公共服务设施纵向分级、横向分类和城乡统筹的基础上,实现乡村公共服务的高效供给。
郓城县整体地面坡降1/8000左右,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县域面积中城乡建设用地约占13%,耕地与其他农用地面积约占86%,另有少量林地、园地。县域乡村地区的基质风貌要素为农耕用地,具有占比大、连通性高及网格状风貌肌理显著的特征;廊道要素主要为河流廊道与农田防护林网,通过廊道两侧的植被特征、房屋布局呈现带状分割与纵向联通的形式;斑块要素主要为乡村聚落,根据其现有风貌特征可将其概括为乡村型聚落风貌、类乡村型聚落风貌和非乡村聚落风貌三类。
规划结合当地农业发展规划,对基质风貌的连通比例、网格肌理等提出要求;考虑生物栖息与物种迁徙功能,规定不同河道、防护林带的宽度,以及植被种类和种植密度等;据村庄风貌特征建立对坑塘沟渠型、河道水系型、林盘环绕型、田野平展型、城郊型、乡镇驻地型和合并社区型等风貌斑块的控制要求。
在建设指引层面,贯彻以整治为主的规划理念,强调底线控制,依据居民点发展类型确定村庄整治类型。就危房改造、防灾减灾( 消防)、农房建设、市政设施和环境卫生等内容,规划提出“目标要求”“技术标准”“建设选型”三个层次的“农房与市政设施建设指引”,为具体建设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涉农资金都为专款专用,但由于资金类型多、项目年度调整大和拨放任务急等原因,在确保合理、合规使用的基础上,难以形成资金的精准、高效投放。在普遍符合帮扶条件的欠发达乡村地区,资金往往被拥有信息渠道、申请及时的村庄获得。规划梳理当地涉农建设资金,据拨放目的将其整合为“基本保障型”“普遍提高型”“重点投入型”三类。对应不同村庄发展类型,在底线保障应保尽保的前提下,有选择地注入提升型资金,谨慎投入重点扶持资金,实现有限资金的精准使用、乡村振兴的高效推进。
在部门决策方面,县直各职能部门均有针对乡村地区的工作计划、年度任务。规划根据各部门任务决策的实施方式,将其分为资金投入型、政策引导型两类。
县域各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往往就镇论镇,不适于县域一盘棋的整体发展。规划将县域规划中的村庄发展分类、规划路径、管理单元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内容,合编为“一镇一图一表”(图15),清晰指示各乡镇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应落实的内容。同时,在乡镇规划未能及时修编更新的阶段,也可以作为县域统筹的规划依据。
针对大量的村庄规划编制任务,规划确定了分类编制的思路,根据不同村庄发展类型确定其规划编制所需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