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西安区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为导向,建设大西安区域历史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满足不同用户群体需求和功能需求,实现从规划构思到实践应用的跨越。
针对政府部门,平台提供高精度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有利于政府部门开展城市建设审批或管理监督等工作,为项目落地提供行政审批;针对社会公众,平台提供历史文化类书籍和影视资源、历史文化遗产介绍、历史情景体验和旅游路线规划等功能,为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景点的对外宣传提供展示窗口,同时将规划成果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给公众,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及监督权。针对相关专业人员,平台提供相关地理信息资源服务及可应用于区域空间分析的专题数据,为辅助编制历史文化保护专项规划提供支撑。
(1) 数据管理需求。
针对不断更新的大西安区域历史文化遗产数据,平台能够及时处理、质检与入库,进行良好的索引、分类和管理,并做好数据发布的管理,建立一套具有示范意义的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从系统架构上,平台需要具备优异的性能和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处理大规模数据,支持不断增长的用户访问需求。
(2) 数据分析需求。
城市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在保护的同时需要不断考虑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关系,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也由于其动态性,应当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通过不同地理信息底图上的空间数据编辑、地理信息发布,对不同时间产生的空间数据进行叠加、对比,进一步进行深度关联分析和展现,能够长期辅助决策。
(3) 共享服务需求。
平台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和手段服务广大用户,以网站和移动端为载体,客观全面地展示大西安区域内的历史文化遗产信息,对重点文化遗产进行专题应用展示。浏览操作应该简单、便捷,提供用户使用指南和综合服务门户。同时,平台应提供历史文化地理信息资源共享的用户接口,并具备内容编辑和审核功能。
规划编制人员在收集和分析基础数据时存在主观性,使得历史文化遗产的相关保护规划不能综合地考虑多种类型数据及其相互的影响,不能进行定量分析而导致规划设计成果缺乏整体性和科学性。因此,建立历史文化遗产地理信息平台,可以使保护工作矢量化、数据化。
首先,平台集成覆盖了历年来大西安区域1.76km2范围内的16类数百层的空间基础和专题信息,实现了电子区位地图、现状卫星影像和GIS 地理信息图的多维度使用。其次,通过GIS 可以进行以紫线为主的空间分析,包括紫线叠加分析、缓冲分析、密度分析、距离分析、3D 分析和统计分析,同时可以进行大规模时空数据的存储、发布、共享和可视化展示,在GIS平台上还可以针对文化遗产定位、紫线控制、道路红线定线和土地性质定性等要素进行空间叠加、在线制图和数据分析等,通过图像展示不同时间同一区域的土地性质、植被覆盖、建筑物分布及文物保护单位分布情况。
此外,平台还按照时间轴线对区域内各个时期的历史遗存按等级和位置进行研究,对规划区内的现状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实现对不同时期文物遗存整体空间格局的GIS 分析,得到遗存分布及空间格局特点(图6)。
针对大西安区域内历史文化遗产海量庞杂的现实特点,以及资料主要以纸质形式分散存储、缺乏统筹的工作现状,以大西安区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为理论框架,将碎片化的各类信息进行统筹整合,构建完整的保护规划及研究信息数据库。
以大西安区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串联各项保护课题,按照该体系对现有地理信息、历史文化专项保护规划成果、管理审批信息和多媒体资料等进行收集、整合,综合考虑数据的前期录入和后期维护、更新需求,建立丰富翔实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库,实现海量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
数据平台具有多个数据库系统,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历史文化相专项保护规划数据库、文史数据库、法律法规数据库、三维模型数据库和西安历史影像地图数据库等,将文档、图片和视频等通过平台的分类体系存储到数据库中,分区域、分类别、分时间等实现各类数据统计和汇总分析功能(图7)。

结合物质空间和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以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将抽象的历史文脉以一种相对具体的形式进行展示,以生动、形象、完整的方式来诠释历史文化的脉络,提高规划成果的直观表达和展示利用水平,实现可视化、共享化。
首先,提供权威、便捷的信息检索平台。开放不同适用人群和机构的链接入口,个人和机构可进行历史地理信息查询、资料查阅和研究,同时实现基于时间、类别、空间等单条件、多条件组合的查询统计,实现信息成果的输出。
其次,建设互联共享网站。以地理信息数据库集成的各类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为基础,设置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成果VR 展示、历史影像地图展示、历史文化景点信息查询、旅游文化路线导览、非遗博览馆、公众留言及在线咨询等功能板块。
最后,推动实施管理与成果动态监测。将历史文化遗产的相关保护规划录入系统,智能生成审批评估报告,辅助政府部门的综合决策、规划编制与行政审批,搭建规划智慧平台。
本次研究构建了能突出大西安区域历史文化遗产特色与价值,同时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和功能需求的历史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实现了大西安区域历史文化遗产数据信息的共享展示,促进了信息成果的社会化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实现了资源的整合化与共享化。
历史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集成了大量的空间数据,包括多种比例尺地形图、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历史地图数据和紫线数据等。通过对大西安区域的“山、水、塬、田、林、岗、池”的自然山水环境、大遗址、历史城区、历史建筑、世界遗产、文物保护单位和地下文物埋藏区等相关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历史文化遗产地理信息点,建立数据库和互联网站,实现各种空间数据分析、信息查询与直观展示,有效促进了信息共享。
(2) 提高了管理的动态化和信息化。
历史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实现了对大西安区域历史文化保护的科学系统完善和动态管理维护,满足了城市规划管理业务审批的需要,提高了规划审批工作效率,加大了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