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时代的更迭,历史、战争等原因,传统汉式建筑鲜有留存。而通过对同时期考古、文献资料,画像石、画像砖,出土明器的搜集和分析,仍可见传统汉式建筑的主要特征。
依轴线对称是传统汉式建筑主要的布局形式,建筑平面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十字形或圆形。从汉长安城遗址复原图可见,各殿宇依中心轴线对称布局,空间层层递进,有序又礼制鲜明。又如西汉修建的礼制建筑——明堂辟庸 ,其中的明堂依轴线形成十字型对称的建筑格局,呈现出严谨、端庄的的建筑形态。
传统汉式建筑的屋顶形式有四阿顶、悬山顶、歇山顶、攒尖、九脊等。从图像资料、出土明器来看,(图1)汉代建筑屋顶檐口平直,起翘很小,屋面相交处均由屋脊覆盖,端部有翘起的不加装饰的“鸱尾”。整体形象质朴、厚重。

图1 汉代名器

图2 考古资料中的汉代楼屋图像
从画像砖、明器等资料中可以发现,台基也是传统汉式建筑的重要组成之一。其主要由夯土而成,台基的高度可以达到数米,甚至几十米。这种高台的形式,是形成建筑高大形象和强调空间礼制的主要手段之一。
这个时期门窗的形式(图2)相对多样。从出土的文物中可见,在直棂窗的基础上,还出现了格子窗、斜纹窗、方形或者圆形窗等。已经与后来唐宋乃至明清时期的门窗形式接近,纹样的种类已经有很多,成为展现传统汉式建筑立面造型多样、精致特征的主要元素。
传统汉式建筑的色彩已经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红色、紫色、彩绘等在建筑上都有出现,配合立面中多种不同形式的装饰纹理,使得整体质朴、浑厚的汉式建筑,又增加了轻松、明快的立面观感。
山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深受汉风影响,历史上汉武帝多次出巡亲临山东地区,更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故事在齐鲁大地广为流传。因此山东地区数量颇多的现代建筑设计实践,都对传统汉式建筑特征进行了现代化的表达,展现了时代背景下的“汉风”特征。
中国孔子研究院位于山东曲阜(图3),是典型的传统汉式建筑特征现代转译后的“汉风”建筑。整体构图采用轴线对称的布局形式,将传统汉式建筑主要特征中的四阿顶、高台、门窗等和孔子儒学精神相融合,将儒家相关的内容通过彩画等图像形式在建筑的墙体、内部空间中表达出来,使得孔学、传统汉式文化,在建筑群体及内部空间中都得到了强烈烘托,更增了建筑感染力,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图3 孔子研究院
山东省博物馆(图4)则是通过抽象、简化的设计手法,将传统汉式建筑特征符号和抽象化。博物馆以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总体思想,将“汉风”厚重、质朴的建筑形象,通过对建筑大体量的削减、简化,并以柱廊及窗棂形象的重复得抽象化处理,将“汉风”之韵味于现代转译中展现出来。建筑立面采用的青灰色石材,与传统汉式建筑总体色调吻合,也与现代建筑设计审美一致,浑厚、庄重,又不失典雅。

图4 山东省博物馆
观汶阁位于泰安市汶河滨河风景区汉博园内。毗邻古老的汶河东岸,南望徂徕山,北眺五岳之尊泰山,建成后为汶河风景区内主要标志性建筑。(图5)作为汉博园乃至整个汶河风光带重要的标志性建筑,观汶阁既要传承泰安当地深厚的汉文化底蕴,也需展现现代建筑的时代魅力。
总体布局上,观汶阁位于景区内的景观中心轴线上,在高达6米的人工坡地上,建筑采用了汉式建筑中心对称的方形格局,并在建筑的南北侧设置主要的出入口。东西侧有辅助的建筑出入口,东西两侧利用地形让地下建筑自然采光通风。场地设计采用南北广场,并设置不同标高的小型聚会场地。从建筑本身考虑,四阿顶作为传统汉式建筑屋顶的典型特征,也被运用在观汶阁的屋顶设计中。阁顶和四个角楼都借以传统四阿顶的形式和硕大的鸱尾形象,一目了然得将“汉风”展露无遗。观汶阁的立面造型设计在整体性原则的设计总体思路的指导下,则采用传统汉式建筑高台基的形式,在高高的基座上建出楼阁,又形似泰安当地文化中松柏的意向,含有“层层而上”的美好意愿。建筑主要尺寸采用“九”的模数展开设计,底层平面尺寸为63X63米,阁楼为27X27米,建筑裙房高度18米,阁楼高度为54米,建筑整体高度从广场平台到塔尖72米。建筑墙身材料则以泰山石类似的石材为主,配合传统建筑中石刻、花窗等一系列文化意向,形成统一的建筑形式。设计根据汉代流传下来的画像石、画像砖、明器等图像资料,对建筑中景观平台中的栏杆也进行设计,并最终确定了石勾阑的形式,与整个建筑石材的立面材质相呼应,进一步烘托厚重之感。

图5 观汶阁人视效果图
传统汉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发展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传统技艺和精神的时代背景下,“汉风”建筑的实践探索对进一步研究传统建筑的现代化发展大有裨益,也为城市建设的美化和多样,丰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