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两点”定位和“两地、两高”发展目标,明确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和“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要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两江新区是“两地、两高”发展的核心区域,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
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位于两江新区龙盛片区,御临河以东、明月山以西,南至寨子路东延伸段、北至六横线,核心用地6.8平方公里。协同创新区作为两江新区重点打造的创新平台之一,发展政、校、企协同科技创新、新产业孵化、国际交流与一流创新资源聚集和共享的城市高地。协同创新区未来将打造成为国际领先的科技创新区;国际领先的创新型产业孵化中心;国际领先的世界级技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和国际领先的创新资源集聚磁石。

区位图
协同创新区所在场地地形复杂,东侧明月山汛季下泄山洪可能会导致协同创新区内涝风险,场地内地势起伏大,雨季地表径流大,地表面源污染对协同创新区重点打造的景观水体明月湖等造成水环境污染风险。
协同创新区本底自然资源丰富,沿御临河的带状廊道、中部的山脊崖壁一带,均属自然生态重点保护地段,规划突出“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原则,生态用地达到规划面积一半以上。如何在山、水、人、城、景相融的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力求环境类市政基础设施充分发挥环境正效应,邻避类市政基础设施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是本次规划的突破点之一。
协同创新区作为未来的开放式、国际化创新平台,大数据作为其重点发展的八大产业之一,数据智能如何应用于基础设施领域,发挥数字基础设施的价值,为市政基础设施智慧化服务、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是本次规划的重要命题。
本次协同创新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涉及给水、污水、雨水、供电、通信、照明、燃气、充电设施、消防、环卫、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等12个子项。与协同创新区概念规划、道路交通规划、景观规划等同步编制。不仅需要统筹好市政基础设施各子项之间的关系,还需要与同步编制的其他专业规划相互反馈协调,同时面临迫切的实施需求,需要充分衔接下一阶段的工程设计,指导近期项目实施。
基于规划重点与难点的梳理分析,结合两江协同创新区“山清水秀、绿色智能、开放共享、活力多元”的总体目标,提出构建“5S”国际一流标准基础设施体系,树立全国基础设施建设标杆。

技术路线图
推动绿色发展方式,打造集约高效、绿色环保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提升城市水、电、气、热等资源利用效率,共建协同创新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契合新时代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新战略,依托“5G”,着力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电子政务、新型智慧城市等内容,实施全域智能化应用和服务,引领协同创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贯彻落实国家安全观,完善城市整体格局和持续功能运行,高标准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全面提升预警、监测、应急处置等综合防范能力,适应和化解自然灾害,维持城市基本功能并迅速实现灾后恢复,提升协同创新区城市系统活力。
Solid&Multidimensionality——立体多维
拓展地下空间,延伸地下管网广度和深度,通过水、电、气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的管线综合建设,健康地下“血脉”,保障协同创新区市政基础设施稳定运行。
尊重地形地貌,合理布局市政基础设施,满足片区功能需求,避免高填、深挖,依山就势、临湖开发,营造协同创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和环境和谐共存及可持续发展的独特多样性。

“韧性新区”建设技术路线
根据协同创新区供水主干管及地面高程等因素,划分六大给水分区,通过高程分析与供水压力复核,经管网平差计算及消防校核、事故校核,确定协创区供水等级,根据平差结果,考虑满足控制水头要求,合理选择供水方式,并通过制订严格的水源保护措施、管网漏损控制方案、节水控制方案,保障新区供水安全。

供水工程规划
规划建设完善的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雨污水管道全覆盖,保障排水安全。协同创新区污水纳入污水管网进入复盛污水厂,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并满足一河一策中的水环境容量需求。雨水分三个区域排水分区,并结合地形及排水出路详细划分20个排水子分区,结合道路竖向合理安排雨水管走向,确保进入雨水管网系统的雨水快速顺利排出。

污水工程规划

雨水工程规划
针对协同创新区东侧明月山汛季下泄山洪威胁,提出以安全保障、资源利用为目标的山洪滞蓄利用规划策略。基于水量平衡分析,结合地形、用地等前置条件,提出多种分洪调蓄的备选方案,经过对安全保障可靠性、工程量及经济性、水环境质量控制效果等多方面比选,确定最优方案,利用现有溪沟作为泄洪通道,设置调蓄沉淀池,充分利用和净化山洪径流,保障湖体水质,补充湖体水量。

分洪调蓄规划
“无废新区”建设技术路线
落实重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的要求,协同创新区内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规划建设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设置分类垃圾投放容器,布局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公共区域设置分类收集废物箱,分类收集的生活垃圾经分类运输,可回收生活垃圾输送至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进行资源化利用,易腐垃圾送至洛碛餐厨垃圾处理厂,有害垃圾送至重庆市危险废弃物处理中心,其他垃圾送至洛碛第四垃圾焚烧厂。

环卫工程规划
基于“绿色共享”的规划目标,引导新区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在协同创新区内实现公用充电设施1.0公里服务半径全覆盖,有效消除使用者“里程恐慌”:规划结合路外公共停车场、P+R停车场、交通枢纽设置公共充电桩群;鼓励科研、文化体育类用地配建泊位充电桩对外开放;结合公交场站设置公交充换电站,结合环卫车停车场设置环卫专用充电桩。由“充电设施+电动汽车+人+人的行为+互联网”,共同组成智能化电动汽车服务系统。

充电设施规划
充分利用协同创新区周边丰富的页岩气资源,实现协同创新区管输天然气气化率100%,气源采用涪陵页岩气,由长寿晏家-水土页岩气输气管道负责供气,协同创新区主要以教育科研生活性用地为主,敞口调压站布置在规划区域区外,避免区内敷设高压燃气管道。

燃气工程规划
“数字新区”建设技术路线
以下一代互联网架构(IPV6)的推广为契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区建设集IP化、宽带化、融合化为一体的“城市光网”,推进无线新区建设,推动第五代无线通信技术规模应用,加快建设高速度、广覆盖、无缝隙的无线宽带网络。采用宏观预测、微观预测相结合的方式合理预测通信容量,规划结合智慧城市监控中心建设综合通信中心,供各通信运营商建设网络交换中心以及营业中心,含电信、广电服务功能等,通信管网按需分配、合理预留、适当超前、共建共享。

通信工程规划
构建协同创新区智能电网系统,基于集成、高速双向通信网络,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提供满足协同创新区以高端研发、创新孵化为主要用户的电能质量、容量、效率需求。通过合理的负荷预测,考虑电动汽车的普及对供电系统负荷产生的影响,合理布局供电基础设施。

供电工程规划
构建“科学现代、绿色智慧、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照明系统,以用地性质为基础,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度建设区和鼓励建设区,根据用地布局对照明规划提出总体引导,落实亮度、光色、动态控制三大控制要求。结合协同创新区智慧运营平台,实现对路灯的远程集中控制与管理,实现自动调节亮度、远程照明控制、故障主动报警、灯具线缆防盗、远程抄表等功能,节省电力资源,提升公共照明管理水平,节省维护成本。


照明工程规划

“多维新区”建设技术线路
从协同创新区区域定位、新区建设品质提升、上位规划要求等方面明确新区综合管廊建设的必要性,考虑地方经济支撑、场地地质情况、建设起步阶段等条件,建设明确新区综合管廊建设的可行性。结合国内新区综合管廊规划建设案例,并通过研究管线敷设需求,道路规划方案等确定系统创新区管廊布局,同时尊重重庆山地城市实际情况,避让一些需要穿越河道,隧道等工程难点,最终形成协创区综合管廊布局。



综合管廊布局方案
设置监控中心对管廊内的管线及附属设备的运行状态、环境条件和人员的出入情况进行全天候远程监控,保证安全稳定运行。

综合管廊监控中心

“海绵新区”建设技术线路
基于协同创新区独特的山地城市特色,规划采取“外排区(雨水排入协创区外围水体)”和“内排区(雨水排入协创区内部水体)”分区管控的建设策略。外排区以源头控制为主,主要削减初雨面源污染,雨水径流通过雨水管网或分洪道排入水体,通过地块源头措施控制雨水径流,降低雨水峰值流量和削减初期雨水面源污染;内排区通过“源头-过程-末端”全径流控制措施,实现雨水净化调蓄。通过源头海绵设施控制地块面源污染,生态排水沟+洼地过程控制山水污染,雨水湿地末端控制入湖雨水污染,实现入湖雨水径流控制全覆盖,保障入湖水质安全。

海绵城市建设策略
“内排区”区分地块市政道路和山体雨水控制体系,其中道路雨水以源头减排和末端雨水控制为主,源头减排是指地块建设过程中通过渗、滞、蓄等低影响开发措施滞留雨水;末端控制的载体为湿地和内湖水系,通过利用滨水公共空间参与调蓄提高排水防涝能力,通过河道生态修复、滨河湿地净化雨水径流以改善水环境。
山体雨水主要采用两级控制体系——过程控制和末端雨水控制,过程控制为利用地形高差,设置生态排水沟和洼地进行雨水滞蓄,后溢流进雨水管网,末端控制的载体也为湿地和内湖水系。

“内排区”地块道路雨水控制

“内排区”山体雨水控制
公共海绵空间结合雨水规划中的雨水排口设置,主要以雨水湿地形式实现,在明月湖两侧雨水排出口附近绿地设置,对排入内湖的雨水进行净化,最终溢流入内湖,保障内湖水质安全。结合协同创新区地形地势特点,雨水湿地形式主要采用湿塘式湿地及阶梯式湿地。

公共海绵空间布局
市政设施统筹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避免了建设的盲目性,提高了建设效率,不仅避免了“拉链式马路建设”方式,最大化节约投资,同时对地块开发提供了全面的基础设施依据。但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规划所未涉及或考虑不周的现象,因此,适度增加市政设施建设规模和预控市政设施及管线廊道空间也是十分有必要。
项目组:黄富民、朱建国、黄咏洲、邱忠莉、张彬、韦梓春、秦兴美、章燕、谢坤、张雷、刘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