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随着全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省级宜居示范街区创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等工作的推进,我院对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元。因此,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从“项目应用”向“系统集成、全面支撑”转变。回顾一年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前几年的探索,实验室积累了一批实用数据、模型及方法,但这些研究成果如何走出实验室,摆脱实验室依赖,提升全院规划师个人技能,是大数据等新技术向全院推广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今年我们重点开展了三个院级层面的数据管理及应用平台建设,全面推广大数据等技术方法在规划项目中的应用。
01
规划成果归档管理系统
该平台主要解决成果档案管理中,归档不规范、查询和调用不方便、数据存储不安全等问题。实现成果档案编目、分类建档、文件上传、文件检测、档案审查、分级授权等管理功能,以及文档在线查询、浏览、下载等功能。提升规划成果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档案查询、调用效率,为基础数据持续积累和数据库建设提供保障。
成果档案在线查询Web端
成果文件在线浏览界面
02
基础数据库及空间信息平台
该平台主要以江苏省为核心范围,汇聚了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及我院历年法定规划编制成果的空间数据等,提供空间数据存储、查询、统计和分析等功能,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划研究等提供权威数据支撑。
空间数据查询及展示界面
规划成果空间分布及查询
03
空间规划辅助编制平台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及宜居城市建设背景下,时空大数据及相关分析技术应用越来越深入。同时,实验室近年来在相关技术探索中,积累了大量新兴数据、分析模型及方法。为促进这些技术方法在全院的推广和使用,今年实验室完成了院数据中心管理平台和在线数据分析平台建设。
数据中心管理平台汇聚了全省行政边界、路网、水系等基础空间地理数据,人口、经济等统计年鉴数据,以及POI、房价、专利、公交线路与站点、公共自行车、建筑物、手机信令等新兴数据,实现了多源数据的集中存储、统一管理、分级授权、规范使用;数据分析平台集成了空间计算、分析模型及专题图制作等功能,使全院设计人员可“零门槛”快速使用各类数据资源进行数据分析、专题图制作和可视化,促进了大数据等技术方法在院内的全面推广和应用。
空间规划辅助编制平台——数据分析界面
空间规划辅助编制平台——专题图制作与浏览
空间规划辅助编制平台——数据资源浏览
城市规划编制的技术、方法和模式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背景下正面临全方位变革,因此除数据中心及数据分析平台建设外,我们针对规划编制中现状调研、方案编制、公众参与等各环节开发相应的应用软件和系统,正努力构建全方位应用体系,以支撑规划编制全过程,最终将数据汇聚至数据中心,用于数据积累和后期数据分析,实现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可视化展示闭环。
国土空间规划市县“双评价”软件
该软件针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的“双评价”工作,厘清双评价指南内容的内在关系,依据《指南》搭建软件框架,将繁多的评价标准和计算模型封装在评价工具箱中,以“填表式”的交互方式,最大程度降低规划师的学习成本,极大提高“双评价”工作效率。在国内规划设计机构中我院“双评价”软件最先发布,有力支撑了我院“双评价”业务的开展。
“双评价”工具箱
“双评价”软件在项目中的应用
宜居街区共同缔造平台——“宜见”APP
2019年江苏省开展了“省级宜居示范街区”创建工作,结合相关项目的推进同步开发了“宜见”APP,希望借助此平台了解街区内居民的空间感受与真实需求。该平台融入“共谋、共建、共赢、共评、共享”的街区治理理念,集主动式调查与被动式采集于一体,整合问题地图、民意征集、邻里互动、便民服务、信息公开等多个功能模块。既能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获取居需求、采集居民日常行为习惯,也能在社区管理中持续与居民互动、不断改善街道管理与服务水平,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宜见”APP界面
在线问卷调查系统——“易调查”微信小程序
本系统后台可快速进行问卷设置、表单定制,并具备数据下载、实时结果统计等功能;前端基于微信小程序框架开发,可以适应跨平台使用需求,可在前端问卷发起、关闭、分发、分享等控制,同时与微信群绑定可实现指定范围群体访问控制。解决了第三方调查系统不适应专业问卷调查,以及调查数据的存储和管理问题。
“易调查”问卷调查系统界面
04
城市交通调查系统——“简道易路”微信小程序
本系统针对综合交通规划中的居民出行调查、停车设施调查等需求,将传统的基于纸质表格的调查升级为基于移动终端的电子化调查,提高调查工作组织效率,大幅缩短问卷调查、数据处理的周期。同时,后台基于GIS平台的空间数据库架构,可与数据中心管理平台相衔接,并进行快速数据分析,为后续规划方案编制提供支撑。
“简道易路”交通调查系统界面
通过近几年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我院大数据与智慧城市研究的外在影响力不断提升,实验室在服务院内技术创新的同时,结合院重大项目和各大科研平台,对外积极拓展基于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决策咨询类业务。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数字云平台“方案策划
该项目依托我院编制的《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从“如何让公众更好的感知大运河”出发,以大运河文化带宣传展示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综合管理为主要功能,融入学术研究、科普教育、休闲服务等拓展功能,探索新时代大运河向世界打开的全新方式,形成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利用的新范式。该项咨询获得江苏省委宣传部主要领导肯定,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成功申报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课题《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数字云平台建设研究》。
大运河数字云平台管理监测大屏示意
大运河数字云平台Web端门户界面示意
“2019年南京经济发展大数据分析研究”课题
该项目为南京市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主要目的是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网络通讯数据、银联刷卡数据、工商企业数据、POI数据等新兴数据,从创新活力、消费活力、城市联系、产业发展等多个维度,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南京城市经济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反映一段时期内各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对南京经济发展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南京经济运行中的新矛盾、新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策略举措和实施建议,定期形成研究报告供市委市政府领导参阅。该课题获得南京市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一致好评,部分报告得到南京市主要领导阅批,起到了较好的决策咨询作用。
创新发展主体分布与评价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路径研究”课题
该项目为江苏省社科联决策咨询课题,强调在智慧城市建设大背景下,研究备受关注的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分析现有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智慧城市建设和相关智慧应用平台的实施路径。既发挥了我院在城市规划领域的专业优势,又结合了实验室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多年的经验积累,有力促进我院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利用自身优势探索和发掘更多新的潜在业务。
支撑规划项目实践和科研创新是实验室根本任务之一,研究团队坚持“从项目中来,到项目中去”的原则,不断探索新的技术方法,持续深化相关技术在项目中的应用,全力支持院内重点项目开展。
“江苏省级宜居示范街区建设”项目支撑
“江苏省级宜居示范街区”是2019年江苏省住建厅推行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全省五个省级宜居示范街区中,我院承担了三个街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实验室团队围绕街区层面特征,采用大数据与小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对宜居街区中的居民行为、居民需求、设施建设、空间品质等一系列要素进行了深入解析,重点探索了语义判读、街景识别、轨迹模拟等技术在项目中的应用。
语义判读——提取街区内公共信息服务微信群聊天记录,分析判断居民日常关注重点与社区存在主要问题。经过多轮语义分析对聊天记录进行分组,筛选社区建设类词汇,进而对不同类别词汇进行分级提取,形成一级高频词汇包,再根据词频分析结果整理二级词汇,分类识别不同人群需求。
居民关注高频词汇判读
街景识别——利用网络开放的街景图片数据,结合深度学习算法对街景图片要素进行识别分割,获得绿视率、开阔度、围合度等城市建成环境的评价指标,为宜居街区现状建设评价及方案编制提供支撑。
街景要素识别图
轨迹模拟——区别于传统静态的观察和分析,在微观分析中提出模拟居民出行行为分析,整理住宅入户出入口、小区出入口、社区中心等起讫点,结合通过性道路和通道,模拟所有住户活动轨迹和路径,计算所有路径通过热度,对小区交通组织、出行路径优化和完善提供科学参考。
居民出行轨迹模拟图
《多源数据支撑下城市“活力街巷”特征图谱与规划技术研究》课题
该课题为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课题,课题围绕街道的活力影响因子与提升方式进行研究,依托多源数据支撑,利用空间聚类算法、机器学习以及现场实际调研等技术手段,建立活力街巷测度评价体系,并以之构建不同规模城市的街巷“活力图谱”,形成多类型的街道活力特征图谱资料集。课题中重点探索了活力街巷识别与活力要素多维测度方法。
活力街巷识别——采用通信运营商手机信令数据,提供一套数据清洗、分析和处理算法流程,使其能够反映城市街巷尺度不同时段的人口热力变化,为表征街巷活力提供判别依据。
街巷活力评价图
街巷活力要素多维测度——根据课题研究需要,从交通、功能、形态、环境多个维度构建了活力街巷测度评价指标、模型和方法,各维度均包含若干中类与小类指标项,涵盖建筑形态、道路形态、POI、街景、公共交通等众多数据,为活力街巷测度提供有效支撑。
街巷活力要素分项测度评价图
END
【联系方式】
地址: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