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围绕乡村文旅话题邀请了多位专家进行分享和讨论,并发布了由中规院信息中心(创新中心)和中规院(北京)公司新技术研发与转化中心共同编撰的《短视频与乡村文旅形象传播研究报告》。下半场发布了《中国城市繁荣活力评估报告2019》,多位专家围绕城市活力话题进行了分享和讨论。
王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发表致辞。王院长指出,乡村文旅是吸引人们主动接触、了解并传播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经济、提升乡村价值的最好方式。而下半场城市的繁荣活力话题,也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关注的工作重心之一。城市与乡村从来都是不可割裂的共同体,尤其在我国城镇化进入到下半程时期,通过城乡的融合发展来促进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李华东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李华东教授认为,传统村落的核心价值是文化价值。发展旅游不应以逐利为唯一目标,而是要以价值传播为导向,以乡土教育为重要内容,服务于重启村落内源发展动力,再建村落文化共同体、延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目标。
罗骅
字节跳动创新事业部策略运营总经理
罗骅总经理以“山里dou是好风光”文旅项目为案例,分享了如何通过短视频将乡村的文旅品牌传播出去,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她表示,各地要善于挖掘自身文旅资源的差异点,并通过短视频用户可感可知的内容传播出去。比如,可以通过挖掘情感共鸣点、赋予传统文化潮流元素等。
张桂贵
人民日报社?人民网编辑中心、美丽乡村频道兼扶贫频道主编
张桂贵主编通过以“中国农民丰收节”为代表的一系列案例,生动地介绍了人民网对三农相关事件和内容的报道历程以及在宣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方面做出的大量贡献。他同时阐述了在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推动乡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张鹤鸣
中规院北京公司新技术研发与转化中心高级研究员
张鹤鸣研究员分享了《短视频与乡村文旅形象传播研究报告》。报告针对乡村文旅在新时代移动互联网的传播下,依托短视频表现出了更加鲜活、传播性更强的特点。抖音平台上乡村文旅短视频内容投稿量超过了2963万,总播放量超过了805亿。通过抖音视频可以发现,壮丽风景、网红民宿、动植物、极限运动、文化古迹等是用户最感兴趣的乡村文旅内容,也总结而出“EAST”——娱乐(Entertainment)、趣事( Amuse)、美景(Scenery)、传统( Tradition)的传播内容特征,也是当前中国乡村形象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总结出乡村文旅的打卡类型、空间分布以及发展建议等内容。
那么,在短视频时代,乡村文旅产品和业态如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以契合更多游客的喜好、乡村文旅未来的发展和趋势是什么?几位专家围绕这些话题进行了讨论。
圆桌论坛:“文旅发展视角下的乡村”
圆桌论坛的主题为“文旅发展视角下的乡村”,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厉新建主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靳东晓、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与旅游规划研究所所长周建明、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徐虹、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曾博伟、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秘书长杨兆凯参与了讨论。
靳东晓表示中规院在乡村文旅和乡村保护和振兴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在乡村工作中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社会交往、经济扶持等全面的综合提升,以人为本的带动乡村发展仍是日后关注的重点方向。
周建明就传统村落的利用、保护和发展进行了分析,提出应先梳理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各相关群体的责任和义务,并强调乡村文旅应在带动其他文化产业上发挥作用,同时注意设置科学的指标对乡村发展的工作进行量化。
徐虹从政策与市场两个维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读。她认为,政府所出台的政策对乡村新业态的出现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这些力量的注入对于乡村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同时,除了政策导向外,市场需求也在日益多样化,尤其对于趣味性和娱乐性的需求正日益庞大。在市场传播中,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在传播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从而扩大影响力,推动消费。诚然,文化需要传承和保护,但是如果没有传播,也会削弱进一步保护下去的动力和意愿。所以未来,文旅产业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介入和参与。
曾博伟认为,2020年全面脱贫之后,农村产业兴旺是否可持续等都是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所以,面对乡村文旅发展的新业态,乐观的同时也应保持谨慎对待。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体验的重要性,而这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关于乡村文旅发展的新政策,曾博伟认为相关政策的设计和出台需要进一步细化,包括金融方面的政策、财政投入政策等等在内。因而,许多方面要在大政策的支持下要进一步精准施策,这样才可能对下一步乡村文旅的发展会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杨兆凯表达了文化和媒体的力量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旅游的转化作用,既要自上而下投入资源和力量去扶持,更重要的是也要自下而上的找到乡村文旅发展的内生动力。
徐辉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创新中心)主任
活动进入下半场,首先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创新中心)主任徐辉发布了《中国城市繁荣活力评估报告2019》。报告提出的城市繁荣活力指数是对中国城镇化下半场城市发展的一次有益评估尝试。报告指出由城市繁荣活力的六个维度组成了城市繁荣金字塔。基础由基本活力指标、空间供给条件、空间生产能力三个维度组成,是城市发展效益的基本面;中间层由城市功能混合、城市颜值两个维度组成,是城市品质的两个重要指向;金字塔顶是城市政府现代化治理维度,体现出包容,开放的发展制度框架。通过六个维度的多维分析,系统测评城市的繁荣活力,而不是简单的打分排名。研究将测评城市分成了5个大类,分别为繁荣A型、繁荣B型、活力A型、活力B型和活力C型,每类再做细分。通过指标的聚类,我们重点识别出一批明星城市和烟火城市,它们的多项指标均排名靠前,且没有明显短板。这类城市应作为其他城市学习的样板,尤其是对于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的决策方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此外,本次研究我们也发现了一批过去容易被“忽视”的城市,其中既有明星类城市,也有问题型城市,特别应引起政府、学界和社会的关注。
杨滔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创新中心)技术主管、未来实验室执行主任
杨滔主任分享了题为《城市空间设计的数字化时代》的报告。杨主任指出,大数据、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型ICT技术来临的新时代,在不同尺度上城市空间得以更为全面、更为精细、更为动态的感知、分析、创新、建设、评估,这构成城市空间设计的新模式。从跨专业、跨行业、跨部门的角度,数字技术为空间设计提供了新方法,数字生存为空间设计提供了新理论,数字平台为空间设计提供了新战场。传统城市空间的物理性将被无限延伸,城市成为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逐渐交融的混合空间。这将成为一种新的基础设施,一种新的空间形态,一种新的共享平台,由此引发的变革也许天翻地覆。当技术奇点来临,数字孪生城市将有可能进化成全球化的超级智能系统。我们将开展一场重塑人类感知能力的实验,勾勒出城市中无数隐匿的维度和隐藏的场景,发展出人类超越人体本身感知维度的超感知能力,催化出市民共创未来城市的无限创意,最终加速新时代城市化的新模型。
李昊
创思智趣 中规院(北京)科技公司总经理
李昊总经理做了题为《人民理想城——城市规划的创新生态》的报告。报告通过若干城市规划创新探索的案例,展现城市规划从空间资源的配置到多样资源的空间配置的延伸。在新时期城市规划将体现出更广阔的平台作用,通过链接市场侧的技术创新、资本运作和政府侧的公共政策、机制设计,从公众利益的角度出发,形成跨界桥梁,打造城市级创新生态系统,切实提升人民幸福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持之以恒的向往。
圆桌论坛:“城市因何而繁荣”
随后第二场圆桌主题围绕“城市因何而繁荣”展开讨论,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创新中心)副主任胡京京主持。牛津大学博士王晓阳认为,“城市繁荣”的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功能变化而不断演化,要放在具体时代特征里去理解。王晓阳指出,“繁荣”这个词从历史维度上看强调空间异质性,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对繁荣定义有差异,西方很多繁荣的指标拿到中国来可能不适应。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规划监督处正高工程师李胜提出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繁荣,一是从广义层面理解“繁荣”,是指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性的繁荣,是人类和生物共生的繁荣;二是对于城市内部来讲,“繁荣”是指城市有魅力、令人向往,具有舒适性便利性,在这个基础之上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的交往,形成整个城市的繁荣。
李胜还指出,可从两个方面考虑如何能够提升城市的活力和繁荣。一方面要调动整个规划行业大系统的主动权,发挥各个主体在规划中的引领作用;一方面加强技术工具的支撑作用。现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正处于调整期,正在探索不同的层级,责权对等的事权制度,如把政府这只手管住,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不同层级下来之后怎么管理等等。同时在体系中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推进社会的公众参与。从规划的一开始就要引入社会公众的参与,把老百姓的诉求反映出来。另外需要加强一张图监管和实施评估工作,进一步提升评估指标体系,注重质量结构效率,突出社会效益。从提升监测评估工作的角度看,一是用遥感手段加强了对空间变化的识别;二是加强了对人的行为变化的监测;三是加强了信息的整合利用,一张图的管控才是关键。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刘岱宗指出,繁荣跟可持续密不可分,包括资源的可持续、环境的可持续、经济的可持续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城市和城市之间有很多不同,把繁荣落实到行动上需要一定的量化原则性,必须要有政策跟进,要找到量度的方法与证据。如通过分析美国50个城市核心社区的规划、经济、社会学的数据来进行系统总结;再如结合新兴媒体,通过网红打卡地的设置等考量城市的繁荣程度等。规划为未来做准备,形成量化的原则性内容可以支撑把概念落地。刘岱宗还指出,在城市进入更新阶段时,需要探索如何引入市场机制,确保城市功能有更多自我调节能力,推动城市更好地繁荣发展。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纪平认为可从四个方面理解城市繁荣活力,分别是城市的建设合理、城市的设施布局合理、城市人类活动(经济、社会、科技活动等)以及城市安全。每个城市定位不一样,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城市。刘院长指出,通过日益提高的监测手段可以为城市精准画像提供更好的支撑;对城市的结构、形态、格局可以做精准的测绘;对城市的设施进行监测,优化社区布局;通过开源数据将城市社会经济运行全部纳入考量,为城市信息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认为,城市繁荣从单一标准评判走向多维度评判是一个进步,“繁荣”除了指标探索,也有感知体验即“人气”,感知这个城市有没有人气,评判一个城市的繁荣指数要多角度多视角去看,特别是要关注其背后的政策设计。王院长还指出,“繁荣”不仅需要设计层面、物质层面的构建,更重要是思想层面、观念层面的改造,在物质空间层面要体现小街区密路网的空间设计理念;另外老百姓也要有开放的心态,我们要有新时代的清明上河图,塑造充满活力的新城市生活。
最后,主持人胡主任做了总结,希望通过多元化的力量整合,各方共同努力,使中国城乡走向繁荣昌盛。
会议至此圆满结束。
报道:马菲 张鹤鸣.
录像:徐超 武玉龙.
摄影:孔晓红 马菲.
感谢字节跳动创新事业部同仁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