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月16日,中规院信息中心技术交流会如期召开。会议由中规院信息中心技术主管、未来实验室执行主任杨滔主持,8位年轻的报告人与大家分享近年来的工作成果与实践感悟,中规院信息中心主任工金晓春教授、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新技术转化中心主任刘世晖、中规院信息中心副主任胡京京等进行了精辟的点评。现将报告精彩内容集结放送,欢迎分享。
他们丈量世界,关心地球凉热
他们思维敏捷,解析新知与现象
CAUPD信息中心/未来城市实验室/新技术转化中心
是他们的共同落脚地
在这里,让深度学习更自由
丁鑫
在线地图编辑与共享平台是一个面向大众与规划人员的集资源共享、协同编辑、成果管理于一体的地图绘制平台。本着优化绘图体验、简化绘图流程、加强制图协作、方便成果展示的考虑,团队以网页为载体开发一整套制图工具与数据管理工具,同时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管理办法和用户权限机制,以方便用户进行高效的绘图工作和保障数据安全。


除了基本的图形绘制、属性编辑、样式调整、多用户协同等功能外,平台还支持矢量数据的上传、下载和PostgreSQL数据库加载与分享服务,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绘图平台,方便用户编辑的同时,也方便其衔接制图前后的相关业务。同时,团队还在不断完善地图模板、数据分析等功能,旨在为大众与规划人员提供一个更易用、更好用的地图服务。
在线地图编辑与共享平台入口

随行问卷是一款专门面向城市规划人员的电子问卷调查平台,是由中规院信息中心研发的规划调研“随行”系列产品之一,与“随行APP”统称为规划调研“两大神器”。
平台服务对象以本院职工为主,同时面向从事城市规划与管理的专业人员。随行问卷与国内其他问卷网站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 服务对象具有针对性,用户群体为城市管理者和城市规划专业人员。
2. 问卷模板专业化、分类清晰,模板均来源于实际城市规划项目。
3. 平台提供各类型“打点题”,该题型基于电子地图进行设计,为调查空间相关类问题,提供解决办法。
4. 一键生成调查分析报告,随时随地掌握调查结果。
5. 逐步形成规划项目公众参与调查成果数据库。
随行问卷测试版入口


遥感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应用及自动化规划工具箱的构建焦帅首先介绍了遥感影像的基础概念,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在新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遥感技术在“双评价”、城市体检以及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同时,介绍了遥感影像云处理平台的使用方法;其次,本次汇报对宜宾地震救灾进行了回顾,并用雷达数据反演了宜宾地震的形变,积累了新的灾情评估技术,可为以后地震灾后重建规划提供定量化的分析方法;最后,针对大数据分析专题中的批处理问题,如批量分析,批量制图以及批量出图等操作,介绍了采用arcpy的自动化规划工具箱的构建。


高品质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探索——
以海口城市体检试点为例
李昊
随着国家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城市工作的重点转变为建设高品质人居环境。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是建设高品质人居环境的基础,有助于掌握城市发展体征,发现城市问题,“对症下药”开展品质提升工作。
住建部高度重视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工作,2019年选取海口等11个城市开展“城市体检”试点。中规院信息中心结合海口“城市体检”实践,提出新时期城市人居环境评价要关注以下要点:一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更多关注民生领域,加强公众参与;二是兼顾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全面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三是对不同尺度、类型空间单元开展差异性评价;四是按照实施导向,促进评价结果转化为治理行动和项目库;五是建设人居环境评价信息平台。


1 为什么建模?
从规划逻辑出发不同的规划阶段有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目标,需要从技术角度供给相应类型的技术服务。在现状分析阶段,技术供给的主要形式是数据服务,通过拓展数据来源的广度,来支撑规划现状客观、全面的描述;在问题研究阶段,技术供给的主要形式是信息服务,在数据收集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形成有效信息,辅助识别规划问题和问题成因;在方案研究阶段,技术供给的主要形式是知识服务,需要通过构建专业模型,来辅助规划决策和方案生成。

2 模型是什么?
一般而言可以将模型分成两类:基础模型和专业模型。基础模型是指不依赖于规划专业知识的具有普适性的模型,包括数学模型、统计模型、地理模型和智能算法等;专业模型是指以规划和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具有规划先验知识或决策逻辑的模型。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场景下包括“双评价”相关模型、“双评估”相关模型和要素配置相关模型等类型。

3 怎样建模?
(1)直接应用成熟的专业模型,如人口预测模型等。但是需要先对模型的适用条件进行分析和判断;
(2)在缺少成熟模型时,可以通过对基础模型进行综合和定制,生成符合需求的专业模型,但需要明确模型的算法和参数与规划决策之间的逻辑关系。
4 应用案例
(1)案例一:人口预测模型的适用性分析和选择(略)
(2)案例二: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模型的构建思路(略)
5 认识和思考
(1)建模的核心是模型的逻辑,只有将模型的逻辑置于规划的语境下,才能服务于决策支持;
(2)技术逻辑和规划逻辑是两个逻辑,建模的过程实际上是两个逻辑不断磨合的过程;
(3)建模的过程是一个算法不断迭代优化的过程,没有最优的模型,与投入的时间和资源密切相关。
林旭辉
在数字化的大潮流下,城市的概念发生着变化,城市的发展需求也在不断更新,因此城市设计的方法也需迭代进化,并向高质量、精细化设计迈进。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对如何使用数字化工具推动空间设计进行了认真的探索,目前形成一套基于数据支撑与算法驱动的城市空间设计方法论和工作流程。其核心思路是在大数据环境下结合机器学习和数理统计方法,构建城市动态模型,理性描述城市空间特性,并仿真模拟“人-地-交通”的动态关系,最终依托于数据支撑和算法驱动对城市设计业务进行辅助和增强。具体方法如下:
1)多源大数据整合

深圳市人口分布数据(林戈、李帅峥)
2)城市空间结构特性归纳

深圳市空间结构相关性分析(肖惠丹)
3)城市各专业动态模型库构建
4)基于动态模型进行城市体检形成设计条件
5)数据支撑的参数化方案设计
6)多专业协同的增强型城市设计

多专业协同框架及相关界面(罗维祯、林旭辉)
7)算法驱动的方案多维度评估
在最后,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关于设计辅助工具,此项目的初衷是解放设计师手脚、增强设计师能力,一定不是单纯用机器代替人类。

城市设计方案交通系统评估(罗维祯、林旭辉)
罗维祯
多专业协同强调的是在复杂系统的大环境下通过梳理不同系统之间的关系并建立数学模型,最终通过相应算法对整个系统进行优化。在规划专业中进行多专业协同,并不是单纯的将不同专业的方案集成在一起,而是需要明确各专业之间的连接点。最终做到在规划设计阶段整合各专业,全方位考虑,全系统设计,进而不断提高方案的质量和精度。
在规划项目中,各专业之间最核心的连接点是供需关系:用地方案决定需求(比如需水量、需电量等),城市子系统方案决定供给。多专业协同不但可以明确供需的逻辑关系,更可以明确其具体的数量。同时,通过“加权图”(weighted graph)这种数学模型可以对规划中复杂问题进行概括和描述,然后结合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可使用计算机算法或者运筹学中的方法,对方案(或者全系统)进行科学、系统的优化。最终提高规划方案与市政基础设施的匹配度,从而节省建造成本和能源消耗。



从内容挖掘到文化数字化呈现——
探索千年瓷都景德镇的多种可能性
史英静
“数字景德镇”是景德镇“中欧城市实验室”中“五个一工程”中的重要工作之一。旨在将景德镇的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活化,并成为链接各国及欧洲文化之都的中国窗口。“数字景德镇”基于对景德镇的文化脉络梳理,陶瓷文化空间的梳理、整合及分类,在以“景德镇城市博物馆品牌”及“文化空间化、空间故事化串联”等理念下,策划并开发“一平台+N个产品”的数字景德镇文化互动产品,为国际呈现一个更为多元、层次丰富且文化可感知的景德镇。
基于对“数字景德镇”的定位及认识,目前,数字博物馆团队已策划并开发建设了一个景德镇文化空间大数据平台及其基础上的4个数字文化互动体验产品。平台以“瓷文化”作为主线,集合了景德镇现存的所有文化空间,将空间分为瓷土矿、文物保护单位、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中国传统村落、窑做居、文化创意空间、景区、山水格局、瓷茶古道等。4个产品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电子书、“寻找你的专属瓷器”新春瓷器互动活动、“瓷之源”景德镇传统村落文化互动VR、“景德镇红房子办公场所改造”,通过瓷文化主线的贯穿,让散落在景德镇山水、城区间不同历史时代的瓷文化空间得到了串联感知、故事化及活化利用。

“瓷之源”景德镇传统村落文化互动移动端
我们将持续策划实现景德镇数字文化的线下大型互动体验装置、线上+线下联动的文化互动探秘活动,以景德镇原国营瓷厂中改造后的一个厂房空间作为”数字景德镇”的一期承载地,也让世界从这里开始,认识景德镇。

景德镇文化空间大数据平台
研究紧紧围绕面向生态文明建设下主体功能区优化思路探讨,梳理主体功能区的战略背景,介绍主体功能区从“概念”—规划”—“制度”—“再优化”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主体功能区应发挥指导空间资源的配置和对城镇化的有序引导功能,有效推动主体功能区成为国家空间治理的一项重要制度。研究在对既有主体功能区实施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定量+定性”评估方法,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区域潜力发展评价为基础,结合区域战略发展策略,调整优化主体功能区。面向实施,提出构建差异化指标考核机制、建立主体功能区综合空间数据库、建立以主体功能区为引导的建设用地规模调整、梳理不同主体功能区的正负面清单和相关政策。


充满朝气的青年为集体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所思所想、新知新见,悦己悦人
未来可期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