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座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老城,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对中国人来说,北京不仅仅是一座城,更是一种象征一份寄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作为崇雍大街综合提升工程的示范段,改造后的雍和宫大街已于2019年10月全新亮相
作为文化中心、承载着我们满满家国情怀的北京老城,如何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如何探索老城保护更新的新模式?自2018年4月启动的崇雍大街整治改造项目或许能给出一个答案。崇雍大街作为北京东城区的重要街区,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历史文化街区面积广大,是重要的交通动脉、文化脉络。所谓“一条崇雍街,千年北京城” 。
忆往昔崇雍岁月
崇雍大街位于天地二坛之间,沿线文物史迹众多,是元代以来北京内城的重要南北通衢和商业中心,是目前北京城历史文化街区最为集中的大街,老北京生活氛围极为浓郁。
纵贯北京老城的崇雍大街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厚,分布有雍和宫、国子监、孔庙等2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明清王府、衙署、教育、科技、文化等设施遗存以及近代革命斗争纪念地、名人故居和现代纪念性建筑等也较集中,是老城重要的文化脉络。崇雍大街自元代起便是东城区唯一一条南北通衢,现在也仍是贯穿东城南北的交通动脉。
崇雍大街自元代便格局初现,城坊闹市、商业、官府、衙署、官学、寺庙、仓库、公园、生产铸造等多样功能分布在大街两侧及周边区域。藏经馆胡同尽头的古老炮局曾是京城最后一个监所;古称“大市街”、区域格局基础好、又收拾得倍儿利落齐整的东四一带体现了胡同文化的精辟内涵;充当了半个世纪“国中之国”的东交民巷还摇曳着耐看的西洋景儿;大隐隐于市的协和别墅在帝都的心脏地带低调奢华地孑然而存;残留着明清江南工商业与近代西方文明交相融合痕迹的崇文门内大街区域可以给你提供一个最北京(货真价实的明城墙遗址)的慢生活(以豪华正宗法式大菜享誉全球的马克西姆餐厅)标本......
在历史长河中演变发展的崇雍大街,自北京建城起,便承担了重要的历史使命,随着北京城一起兴衰变迁。
贰
探今朝更新之道
作为近两年东城区“百街千巷”街巷整治提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崇雍大街因为多年累积的历史遗留问题,改造之前面临的情况复杂繁多,由于大街立面整治多次采用“一层皮”的方式,导致违建、危房、老旧房屋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难以根治;作为公共空间,崇雍大街人行步道、休憩场所、环境设施等亟待提升;作为文化门户,崇雍大街现状业态同质化严重,文化彰显不足;作为城市干路,通行混乱、机非冲突、安全性低等问题突出。
自1992年至今,崇雍大街已进行过八次提升改造工作,2018年首次提出系统性提升工作,崇雍大街综合提升工程正式启动,北段雍和宫大街段作为示范段先行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大街南起东直门内大街,北至安定门东大街,全长1130米,工程旨在探索老城保护更新的新模式、新途径。
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搭建“政府统筹、专业协作、部门联动”的实施平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为主责设计单位,规划、建筑、景观、交通等专业团队跨界合作,通过设计单位、城管委、规自委东城分局、街道办等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综合施策,系统解决老城保护与发展问题。
雍和宫大街一期(北段)工程于2018年5月启动,2018年8月份顺利完工。二期(南段)包括国子监街路口(西侧)、北新胡同路口(东侧)至北新桥交叉口,于今年4月初开工,9月份基本完工,工程主要包括大街南段的建筑风貌提升、全段的景观、交通工程提升及持续性的公众参与工作。
我们为谁做?
中规院项目组在全过程开展了多维度的公众参与活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一切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通过多种方式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规划理念。
崇雍大街的五大公众参与计划
一方面,就“如何推进更新”问计于民。项目组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崇雍议事厅、崇雍小程序、公众号、崇雍设计竞赛、崇雍客厅五大计划,给予公众更多参与街区更新的渠道。开展座谈会发放问卷,上线公众参与小程序“识图”,做实“崇雍工作坊”品牌设计竞赛,吸引120家设计团队共同参与,开发建设虚拟展示厅——北京老城保护数字化平台,推进崇雍客厅建设,汇聚民智、凝聚共识。
北京老城“认领你的街道”工作营活动照
另一方面,就“需要什么样的更新”问需于民。雍和宫大街改造首次采用了“统规自建”的方式开展工作,让居民部分参与到方案设计过程中,采用“菜单式选择”方式是此次整治的一大亮点。根据建筑风格的定位,建筑组为居民提供了48种门窗菜单,供老百姓选择喜欢的门窗样式、色彩,在保证实现规划目标的前提下,又尽可能符合老居民自身个性化的要求。
建筑组向居民展示门窗设计方案
在方案实施过程中,项目组联合街道充当起移动的“议事厅”,采取了七步工作法:包括核实违建、确定建筑的修缮方式、确认房屋的面积与四角坐标、与居民确认初步设计、让居民自主选择门窗与牌匾,最后是改造回访这样七个步骤。
项目完成后,成为北京街区更新工作的新标杆,新华社瞭望东方、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等数十余家媒体相继报道,中规院项目组应邀通过多种方式推介项目经验,配合街道和施工单位根据老百姓的实际需求提出问题解决方案,迎接视察参观,用规划之笔勾勒出一幅多彩的民生幸福画卷。
我们怎么做?
以多元共治为基本手段,统筹政府、市场、市民三大主体,实现事业共创、成果共享
? 坚持政府主导:谋定方向,不等不靠
北京市委市政府、东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高位统筹,以新总规为根本依循,把习近平总书记4次视察北京,6次发表重要讲话精神及蔡奇书记“街区更新”“样板街巷”的重要指示贯彻到工程筹备、开展的全过程。先后进行市区级调度100余次,街道调度200余次。在工程攻坚阶段,近20个市、区部门通力配合,实现工程的精细化组织、规范化建设、有序化推进。
北京市委书记蔡奇视察现场场景
东城区委书记夏林茂、副区长陈献森等视察现场场景
东城区区长金晖视察现场场景
? 坚持社会运作:市场配置,高质高效
工作组织框架
雍和宫大街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主要由八家单位参与实施建设,分别为北新桥街道(实施主体)、全过程管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结构鉴定单位、地质勘察单位、房屋测绘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
工程坚持启用专业团队,凝聚专业力量。委托中规院为主责设计单位,高水平编制雍和宫大街规划设计方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等领导与项目组成员现场交流
委托市房修一公司为主责施工单位,严格工艺、严格工期、严格管理推进工程落地。在“多箱并集”工程中,国家电网打破常规,创新研发新型一体化箱体设备,破解“多箱并集”的技术难题;各相关单位倒排工期,狠抓工作落实,实现部署超前、完成提前、质量靠前。多方合力、综合施策,共同保障雍和宫大街环境整治提升工程的顺利进行。
街道办领导与施工单位在示范院落现场商讨迁置方案
现场施工场景
我们做了什么?
1、规划引领:编制管控导则,精准定位
雍和宫大街是一条交通、文化、旅游、生活功能高度复合的街道。项目组先行编制了城市设计和管控导则,谋定而后动。本次工作秉承四个方面的理念,体现人民群众一个中心,搭建系统施治一个平台,探索共同缔造一套机制,坚守文化传承一颗匠心。整合历史文化保护与展示、公共空间、道路交通、建筑风貌多专业,系统施治、综合提升。
经过前期调查研究,项目组把崇雍大街整体定位为“文风京韵,大市银街”。作为崇雍大街整体整治提升工程的示范段,雍和宫大街的整体定位为“人文休闲精华区”,可细分为“慢街素院、儒风禅韵、贤居雅巷、文旅客厅”四个小区段。
2、建筑织补:打磨绣花技艺、针灸功夫
建筑改造是本次提升工程的重点内容,工程时间最长、情况最为复杂。项目组紧抓疏解整治提升的“牛鼻子”,拆除违法建设117处4200余平方米,封堵违规建设134处,修缮房屋266间,提升立面6900余平方米,翻建如意门、西洋门、随墙门等各类宅门41座。
建筑组与北新桥街道领导、全过程单位交流
建筑组和北新桥街道工作组首先对大街沿街建筑进行了违章建设拆除和违规开墙打洞的封堵,确保建筑合法合规。改造过程充分尊重历史,违建拆除后,遵循历史资料和居民记忆,项目组对建筑的原始风貌一一进行恢复,对每一处房屋进行了“量身定做”,避免一条大街一种工艺用到底的情况,做到“和而不同”。
不同于以往,此次整治中,广告牌匾的设计也不再一刀切。整治后,大街上保留25家商铺,9家有自己的品牌标识保持不变。其余商户,项目组提供了8种方案供其选择,方案包括材质、颜色、字体等的选择。
左图为建筑组向居民讲解设计方案
上图为建筑组与街道办、施工单位核对数据
雍和宫大街的冬日阳光和煦而温情
雍和宫大街本次建筑部分的更新提升在建筑风貌、建筑结构以及施工工艺设计上均参照传统四合院的营建方式进行施工建造。在建筑修缮完成之后实施地仗做法,每道养护工序分层实施,最后在建筑外层配以精美的油饰,于11月25日完成了大街所有房屋的外立面施工。
以文脉传承为内在核心,统筹历史、文化、记忆三大载体,留住古都风韵、邻里乡愁
? 修旧如旧还原街区历史。一方面,采用“修旧如旧”的修缮方法,邀请马炳坚等知名专家现场指导,旧材料利用率达80%以上。另一方面,以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对街区建筑进行古法施工,砌筑“风貌保护样板墙”,直观展现“干摆”“丝缝”“淌白”等传统工艺。
马炳坚老师现场指导
? 老店新生留住胡同记忆。下大力气留住老字号、留住便民点、留住深受群众喜爱的老店小店,并探索出“老店新生”的“永安堂经验”。一是据实划策。深入勘察永安堂三层违建状态,摸清各楼层在药品销售、药物储存、专家出诊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功能。二是按需决策。与永安堂多轮对接改造提升方案,在药物储存方面,提供最佳储存条件。三是统筹施策。拆除永安堂二层以上违法建设,并由书法大师题写“永安堂”金字招牌和“实与名副、财以道生”八字古训,成为“修旧如旧”的点睛之笔。
永安堂改造前后对比(上图:改造前;下图:改造后)
3、景观重塑:展现雍和胜景、京华风韵
景观改造方面采用“点面结合”方式展示街区风貌:一方面,由面及点,以蒙太奇形式有机衔接展现古今贯通、居商相融的整体风貌;另一方面,以点带面,以景观重塑展现“雍和胜景”,为雍和宫大街街区更新“画龙点睛”。
实施完成的“翠帘低语”景观节点空间吸引了行人驻留
景观组致力于将雍和宫大街改造成为具有文化品位与活力的宜人空间,首先结合建筑拆违与路幅调整,保证了全段基本的街道宽度。其次通过不同铺装样式将街道空间划分为通行带、过渡带、设施带等。
景观组在现场工作场景
利用街道两侧公共空间,景观组沿街规划了“儒道禅韵”、“陈仓石鼓”、“翠帘低语”等三处体现街道特色文化的景观节点,在提供乘凉休憩的活动场地的同时展示街区文化特色,延续街道界面的传统空间尺度;保留现状大树和绿植等增加季相变化,并通过地面铺装设计展示历史变迁,试图激发公众对城市变迁的兴趣。
文化景观的塑造
方家胡同节点展示宝泉局造币及机械制造的文化渊源等历史信息
4、交通组织:打造人本道路、智慧交通
雍和宫大街的交通设计旨在推动街道建设理念的转变,从“以车优先”转变为“以人优先”,充分重视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在街道空间资源配置上,优先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通行空间和路权。
一方面,行人优先,完善城市慢行系统。一是恢复路面。铺装步道砖面、沥青路面20000余平方米,新建非机动车道、人行步道1000余平方米,新建机非隔离绿化带240米。二是调整路幅。撤除临街护栏1800余米,移除道路障碍物,整体拓宽人行道2米以上。三是留白增绿。新建口袋公园3处,新增绿化1572.9平方米。
另一方面,集约减量,打造智慧交通生态。一是公交优化。迁改占道公交站台2处,翻建站台4处,统一更新电子站牌,方便市民换乘。二是多箱并集。将挤占人行空间的133个电力、通讯箱体全部挪移消隐处理,实现“小型化、景观化、隐形化”,在撤除雍和宫外墙占道箱体及架空线缆后,完美呈现红墙古韵。三是多杆合一。将路灯、信号灯、监控等233根杆体整合为“智慧交通综合杆”77根,减少2/3以上。
人行步道改造前后对比
多杆合一(左)和电箱三化(右一、右二)
交通组向陈献森副区长汇报方案
项目组立足于崇雍大街整体定位与雍和宫大街现状问题,坚持谋定后动、多措并举、创新示范,从街区建筑风貌恢复、公共空间拓展、功能业态转型、历史建筑保护等方面进行系统施治,综合提升,完美呈现了雍和宫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慢街素院、儒风禅韵、贤居雅巷、文旅客厅”的新风貌,实现了雍和宫大街的“华丽转身”,重拾往昔的悠远宁静。
叁
望未来任重道远
? 坚持高位统筹,确保街区更新保持正确方向
项目实施工作中,东城区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靠前指挥,期间,蔡奇书记多次以“四不两直”方式进行现场调研,为高标准推进街区更新把关定向,要求坚持“崇文争先”理念,以街区更新深挖老城及胡同文化内涵,形成街区治理的良性循环,让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 坚持整体谋划分步实施,打造老城复兴标杆工程
与“新总规”对接、与崇雍大街整体定位对接、与街区现状问题对接,把整条大街、背街后院、公共空间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围绕转风貌、提环境、增品质、调业态,分步实施、层层推进、精雕细琢,使街区更新切实从“街面”走向“院落”,从“建筑”走向“环境”,从“遮挡”走向“展示”。
?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着力提升街区环境温度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注重完善五分钟便民服务生活圈,保留四联美发、永安堂、同日升、藏医院等便民服务点。实施还路于民,还绿于地,利用腾退空间扩容步道、留白增绿,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
? 坚持创新驱动,敢为人先勇于突破
创新采用“多杆合一”“多箱并集”等技术手段,并研究制定工作导则,为精细化管理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创新运用“修旧如旧”工艺,尝试“新旧结合、内外兼顾”,内使新保证安全,外用旧兼顾风貌,实现“老房子”“新生活”。
? 坚持共建共享,形成多元参与城市治理的格局
一方面,发挥“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优势,通过社会化运作,凝聚设计、施工、监理、全过程、责任规划师等专业力量。另一方面,运用“勤于引领、勤于宣传、勤于讨招、勤于帮助、勤于走访”为主要特征的“五勤”群众工作方法,以群众参与为街区更新献计献策,实现内生力量与外在组织深度合作相互促进的综合效应。
注:本文在中规院项目组、北新桥街道提供的具体资料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执笔:China-Up记者马菲.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