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城区建立了具有西城特色的“四名”工作体系,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探索历史街区更新途径,积极推动老城整体保护和复兴。为进行及时回顾与思辨,2019年西城区与《北京规划建设》合作出版“北京西城:老城保护和街区更新”增刊(刊号ISSN:1003-627X,CN:11-2882/TU),总结近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及公众参与实践,采编经验成果、形成理论梳理。
响应2019西城名城保护年会“老城保护和街区更新: 转型发展, 再出发”主题,“”公众号将陆续推出增刊文章,方便读者深入全面地了解西城名城保护工作,共同探讨发展方向与目标。
感谢《北京规划建设》刊物支持!欢迎读者围绕街区更新与公众参与工作展开交流、讨论!
Neighborhood Regeneration Boosting the Urban Revival of Central Beijing
田申申
北京市西城区城市复兴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广内街道责任规划师,西城区政协委员,西城区青联副主席,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与城市更新专委会常务理事。
本文对超大城市科学治理的基层探索“街道街区更新”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阐述,提出北京核心区在以街道为单元进行规划实现更新的研究和实践,通过对于街区的整理与诊断、街区的划分与定位,以及街区的更新与安排,形成贯彻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同时体现社情民意的“带项目规划”,展现了街区更新这种存量空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如何助推整个城市的更新与复兴。
关键词:街区更新;城市复兴;广内街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KeyWords:neighborhood regeneration; urban regeneration; Guangnei Street local goverment;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从初期的不足20%到今天的约60%,北京甚至达到了87%。北京市常住人口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20万人到现在的2170多万人,人口急速膨胀,城市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部分城市被“大城市病”所困扰,产生了产业的结构性老化、空间的物质性老化和人口老化等问题,面临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在一定意义上,“大城市病”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很多工业化国家都经历过城市转型发展的艰难过程,并形成了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比如,伦敦以“花园城市”理论为基础、以疏解中心城过密产业与人口为目标的“新城运动”;巴黎的“城市美化运动”,首创林荫大道连接城市广场,疏解化工产业、振兴精品商业与文化旅游;美国于1949-1972年间在1000多座城市开展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赫尔辛基按照“有机疏散”理论疏解中心城资源使其变成宜居城市……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由于历史原因比西方晚了近百年,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不走他们的弯路,不坐等问题出现,主动作为,谋求转型,在新时代促进我国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治理“大城市病”,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是重要出路。以北京正在进行的“疏解整治促提升”为例,就像健身需要“先减脂再增肌”才能成功一样,目的是通过疏解整治而“提升”。城市“减脂增肌”可以有效治理“大城市病”,疏解高速发展带来的无序增长,为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不断提高民生品质、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产业质量,促进城市从高速发展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换言之,“减脂”是为了“增肌”,“疏解整治”是为了“提升”,城市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发展得更好。城市“减脂增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城市转型发展中的生动实践。通过整治违法建设、占道经营和环境脏乱,疏解低效产能,可以明晰城市存量中的“可再供给”空间。其中,拆违空地可以“留白增绿”,建设城市公园和口袋花园结合的绿色公共空间系统;腾退建筑空间可以被有效利用,补足公共服务设施,增加便民商业网点和休闲文化设施,使人民更有获得感;低效占地也可以被盘活再利用,引入高精尖产业,促进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渗透。城市“减脂增肌”,也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1]。城市的“减脂增肌”,就是要打破城市管理现状的条块分割壁垒,将原来相对分离的历史文化、人口特点、百姓需求、业态特征、交通园林等各类信息,落到一张图上,实现统筹协同和科学布局的“多规合一”与“多项合一”,形成具体行动计划和项目库系统,最终“像绣花一样精细”地管理城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城市正处于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型期。通过城市的“减脂增肌”,实现空间的再供给和要素的再配置,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就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为解决人类城市发展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这样的“减脂增肌”过程中,超大城市如何实现科学更新与可持续治理,城市存量如何从“存量负担”变为“存量红利”,是决定城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2]。千年古都北京,正经历着这样一场街区更新与城市复兴。北京市西城区以首善之区的标准,走在前列,干在实处,率先探索出以街区为单元进行更新与治理的基层样本。这样的以街道为单元的更新规划,是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重要抓手,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推进城市规划在街区层面的落地实施,提升核心区规划设计水平和精细化治理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核心区。
2016年,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开展政协委员下沉到街道的创新活动,笔者下沉到从小长大的地方广内街道。广内街道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是混合业态街区,有市政府联合办公大楼,有北京小学、宣武医院,有宣武艺园、国华商场。五年前,这个街区已经是一个人口老龄化非常严重(60岁以上人口占30%)的街区,产业的结构性老化、空间的物质性老化都比较突出,成为最老的建成区,需要进行城市复兴。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街道作为区政府派出机构,在当时更多的是执行很多具体的任务。二是没有统一谋划街区更新的工作部门,街道没有规划部门、规划部门、发改部门和园林部门等。在街区更新过程中,基层会出现各部门之间不系统化的问题,比如刚做完景观美化,过几天拆违整治就给拆了。那么怎么解决?
如果系统化地将街道的各项任务与专项规划统筹,形成街区整理规划,这将是城市“减脂增肌”逐步实现更新的一个样本。笔者提出用系统性思路,盘活城市存量;用微更新方式,对街区进行整理,并提出存量规划是城市规划学中的一门新科学,值得深入研究和实践。对北京这样一个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现在承载着2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对它的整理整治,一定要有科学的、理性充足的整治方案,因为它不像华盛顿、堪培拉,没有悠久的城市史,是设计出的“小首都”,北京是有千年历史层层积淀形成的“大首都”。抱着这样一颗充满敬畏的设计初心,做广内街区整理设计方案前,笔者再次深入研究北京城市的发展史,并做中外城市发展历史的比较研究。从最初的研究北京广内街道的历史,了解到这片街区是西周蓟城、唐幽州城、金中都的所在地,也是北京营城建都的肇始之地,到翻看街区的历史复原图,发现“里坊”是这片“街区”一以贯之的街区痕迹,笔者重新深入研读《周礼·考工记》。这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有关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的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可以看到,街区治理城市的智慧,并不是源于欧美城市,而是源于我国古代经典《周礼·考工记》。通过街区为单元,治理大城市的方法,在我国古代就有,唐朝都城长安就用了这种治理方法,从里坊制到街坊制,这是中国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西城区广内街道街区整理规划的探索,就是希冀传承中国古人治理城市的智慧,并引入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学的系统化工作方法,将街区整理的所有信息纳入一个账本——通过《街区整理计划》,使街区居民、街道干部、所有参与街区整理的相关方都知道未来街区整理后的样子。原以为街区治理是西方城市规划学的智慧,因为学习这么多年西方城市规划学,街区都是西方规划学中城市的基本单元,但这次研读中国城市发展史,发现其实街区制在中国北宋时就有了。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发达的大型城市的国家,以网格化去进行城市管理,起源于西周的“里坊制”,发扬光大于唐代长安城以及唐代幽州城(现在西城区广内街道与广外街道所在地),演化到宋代的“街坊制”,用街坊制治理城市,在中国几千年的城市管理思想中就没有中断过。回望和梳理中国城市发展史,让笔者深深感到,中国古人的街区制治理智慧有更多可以深入挖掘的内容,“街区制治理对整个城市的秩序、规格和整体治理方法的影响,应该被发扬光大。”研究中外城市发展历史和广内街道历史沿革的过程,让笔者增强了“道路自信”及“理论自信”。而用街区整理的方式,复兴广内街区,是学古问今后,确定下来的设计思想。
2016年开始,城市复兴发展研究中心和西城区广内街道的多名干部一起组成一个课题组,共同编制出《北京市西城区广内街道街区整理规划》,在西城区委书记卢映川的指导下完善,形成了全国第一个街道系统性规划。我们希望将街道的人口、资源、环境,也就是人、房、物、地、业这些信息,统一到一个尺度一张图上,图表对应,有利于街道形成“一张蓝图”,挂图作战。对于疏解整治促提升和背街小巷整治工作,结合这些图表,实现“插旗拔旗”。到广内街道,一进门就可以看到非常大的图挂在墙上,有街巷整治进展、有拆违和重点任务的红旗等。我们做了一本A4大小的图册给广内街道,人手一本,这样所有干部和群众都知道这个街道未来几年要做什么。街区责任规划师不是做设计,而是系统化的谋划,作为城市管理者的外脑,协助街道进行系统规划、信息梳理和提升。对于现状的分析,要和上位规划对标,比如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附表《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评价指标体系》对表,找出哪些项是需要补足的,哪些是已经满足的,比如说绿化、文化、养老、医疗等,不足的需要科学补充。在街道层面都落实了总规的要求,那么全市都能贯彻落实总规的要求。在这些分析之后,会给街道编制一个项目库,这个项目库是一个三到五年的,每个项目库对应的都是量化的指标,完成项目库,就能完成上位规划的要求。这些项目库分解到每一年,形成年度重点工作,将更新的内容根据规模形成模块化更新方式,比如2017年广内就有30个微更新点和6个规模型更新区。同时,我们还问计于民,每个社区发放50-100份问卷,并进行走访座谈。充分了解老百姓的需求,以需求为导向来布点、来丰富我们的规划。最后形成一个“带项目的规划”,也是能够指导与街道实际工作结合的规划,这就是系统谋划逻辑。
3 北京核心区全面推广街区更新成为超大城市科学治理体系构建的基层探索
通过广内街道规划推动了西城区在北京市率先开展的街区划分与街区整理的工作。2017年中西城区委区政府听取了广内街道街区整理规划,随后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全区15个街道都按这个模式进行规划。广内街道街区整理规划,推动了西城区人大审议通过的《关于扎实推进街区整理不断提升城市品质的决议》,有效实现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街区整理工作,促进共治共建共享。目前,北京市西城区全区在推广这一街区整理模式。到2017年底,北京市西城区15个街道都完成了街区划分并在2018年底实现1个街区的精彩亮相。2017年北京市主管部门认可西城区广内街道的模式,又委托城市复兴发展研究中心进行了首都核心区重点区域的规划,包括东城区的景山街道和东华门街道的规划。2018年4月,城市复兴发展研究中心确定了将此类街区规划命名为“街区更新”。2018年7月,在向东城区政府汇报了景山街道和东华门街道的街区更新规划后,东城区在会上确定东城17个街道也推广街区更新规划模式。就此,首都功能核心区的32个街道,以西城区广内街道为起点,全部从街巷整治向街区更新转变,通过街区更新实现城市复兴。街区更新规划,是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是明晰底数、盘活存量、要素再配置的谋划,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首都北京城市转型发展中的生动实践。
对于城市治理者来说,复杂的城市运行中充满了“两难”甚至“多难”问题,既要保护城市的历史风貌、整体运行秩序的整洁有序,还要满足百姓日常起居的方便宜居问题[3]。在笔者看来,政府和居民关注的事,同样关乎城市的生活品质,两者可以放到一个账本、一张蓝图上,找到最大公约数,因为大家对美好家园和宜居城市的愿景是一致的。这样的街区更新,基本的逻辑就是形成稳定的“铁三角”,即城市管理者(政府)、城市居民和专业人士三方形成稳定的互动关系,共同把街区变得更好。
西城区的街区更新始终保持着一个公平普惠、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做规划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城市复兴发展研究中心与广内街道对于疏解腾退空间再利用的广内街区体验馆里,有一本现代城市规划领域十分重要的书《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本书是一位非城市规划专业但是非常热爱纽约这个城市的女士简·雅各布斯写的,书里就讲到“城市不是关于建筑的,城市是关于人的”[4],要从人的视点、人的角度来看城市。规划师也要持守这样的视点,而不是从天上看。规划师必须要把自己当作街道的一份子,把街道的事当作家门口的事,思考自己作为城市居民怎么看待这些事,而不是从天上看这些轴线或节点,这样才能做好这里的规划。广内街区规划中有个微更新点,在善果胡同西口,原来是一个公厕后方的空间,我们去调研发现老百姓很喜欢在那里摆破沙发下棋。当时很多人说直接把这个空间清理干净就好。笔者则希望从百姓的“需求侧”出发,百姓之所以摆破沙发是他需要坐这里,之所以在这里下棋,是因为这里有阴凉,大家喜欢。所以笔者决定利用镜面不锈钢、防腐木座椅和旗桌、花池,给百姓创造一个公厕后的“美丽棋园”。现在再去看,很多百姓在那里下棋,非常开心。广义街1号院楼前自行车棚,曾经非常破旧、昏暗不堪,以危险的彩钢板为顶,堆放各种易燃杂物和无法使用的废弃自行车。笔者也是和广内街道一起,共同和社区做百姓工作,一辆车一辆车地清点、梳理,最后确定了属于社区居民的自行车数量,并将原有偌大的车棚划分为两个空间,一个空间清理杂物后按秩序停放自行车,另外一个空间,地面铺防腐木,墙面彩色装饰,成为老人孩子冬暖夏凉的活动空间。将整个彩钢板顶换成阳光板,一下车棚光线明亮,也安全了。笔者每次去看,都有孩子在里面跳绳,老人在旁边坐着看,其乐融融。这样的微更新点在广内街道街区更新规划中有30个之多,很多的点滴变化都从人的需求出发,润物细无声地改善着人居环境和城市风貌。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贯通历史现状未来,统筹人口资源环境,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永续利用”[5],将原来相对分离的历史文化、人口特点、百姓需求、业态特征、交通园林等各类信息,落到一张图上,实现统筹协同和科学布局的“多规合一”与“多项合一”,形成具体行动计划和项目库系统,为“像绣花一样精细”地管理城市打下坚实基础。如今,无论是开墙打洞和占道经营治理后的腾退空间,再利用形成的深受百姓喜爱的广内街区体验馆,都改善了民生,美化了环境,提升了城市品质,成为核心区街区更新和首都文明建设的先锋。
[1] 田申申.城市“减脂增肌”促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18-04-09, 09版.
[2] 舒也.正视“34亿人旧闻”背后的真问题[N].人民日报,2016-07-15,05版.
[3] 修菁.古都北京的街区复兴[N].人民政协报,2018-04-10,03版.
[4] [美]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 金衡山,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5]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