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详细描述了深圳为实现创新驱动城市战略,提升城市内在的创新动力,提出了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实现了城市新旧动能转换的相关政策,通过我们对这些政策的了解和解读,对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创新驱动,人才政策
深圳从一个边陲小渔村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其核心秘诀就是持续创新。作为一个传统创新资源匮乏的新兴城市,深圳经过30多年的努力,从改革开放初期主要依靠“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贸易模式,发展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诞生了华为、中兴、腾讯、大疆、华大基因等享誉世界的科技企业。
仅仅在在专利申请方面,深圳的国际专利申请量、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均居全国首位。深圳由一个原来“山寨之都”成为世界闻名的“创客之都、创新之城”。深圳这个“华丽转身”的背后,有市场这个“无形之手”,更有政府这个“有形之手”。
多年来,深圳高度注重战略规划引领,从政策和规划层面大力加强创新体系顶层设计,在制度政策上率先做出前瞻性安排,加快速度换挡、加快动力切换,释放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活力,率先实现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提出城市创新顶层设计战略框架,具体政策框架体现如下目标:
从科技体制改革入手,打造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提出改革财政科技资金管理制度、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建设高水平大学和新型科研机构等内容,健全深圳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
从创新产业促进入手,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区,制订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激发国有企业创新活力、完善产业链等配套服务内容,提升深圳产业创新能力。
从创新合作共享入手,打造开放创新引领区,提出统筹国际、国内创新资源、深化“深港创新”合作、促进军民创新融合等内容,强化深圳对外合作政策机制。
从创新生态优化入手,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区,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强化金融对科技创新服务支持,保障创新型产业用地,支持“众创空间”建设,提升创新文化“软实力”,优化深圳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实施人才安心创业“五个突破”政策
创新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为了加大人才吸引力度,深圳提出了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这些政策取得如下突破:
在财政投入力度有重大突破,每年市级财政用于人才工作的预算将达44亿元,新增23亿元,为深圳人才投入提供资金支持。
在人才安居保障有较大突破,未来5年筹集不少于1万套人才公寓房,供海外人才、在站博士后和短期来深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租住,杰出人才可选择600万元的奖励补贴,也可选择面积200平方米左右免租10年的住房;外籍人才、获得境外永久(长期)居留权人员和港澳台人员,在缴存、提取住房公积金方面享受市民同等待遇等政策优惠,为深圳人才引进提供最大诚意。
在用人主体积极性有较大突破,提出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取消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政许可,减少人才评价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落实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为深圳人才管理释放市场活力。
在各类人才“松绑”有较大突破,提出实行高层次人才机动编制管理,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建立企业家和企业科研人员兼职制度,对科研人员因公出国(境)实行灵活管理,推行有利于人才创新的经费审计方式,为深圳人才创业保驾护航。
在优化人才服务方面有较大突破,构建了全市统一的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一卡通”制度,为人才子女入学、完善人才医疗保障等提供便利,为深圳人才服务提供便利和优越环境。
为了鼓励深圳的所有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开拓外贸,深圳提出了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主要亮点是:
支持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培育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大型企业,设立混合型并购基金、重大产业发展基金、“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推动企业并购重组,促进深圳各类企业发展壮大。
鼓励企业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大对首台重大技术装备扶持力度,提高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水平,支持企业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助力深圳各类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积极推动和制订“深圳标准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加强知识产权运营和保护,支持深圳企业提升品牌质量和影响力。
设立“丝路基金”,鼓励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完善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机制,支持深圳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建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和融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着力化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政策,创新深圳财政金融政策。
加大简政放权改革力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优化企业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强化企业竞争力的统筹协调,优化深圳企业发展环境。
为了加大对创新型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深圳还提出了创新产业用房管理办法,形成了支持创新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创新产业的空间落地,提供了政策保障,涉及建设、资金、使用、管理的细则如下:
明确了创新产业用房的建设主体,由政府或承担政府投融资任务的综合性平台企业(以下简称平台企业)投资建设创新产业用房,建成后按一定比例移交给政府,或由在城市更新项目中按一定比例配建。
指定了创新产业用房的资金来源,由市区级政府及市产业主管部门建设创新产业用房,规定资金来源为市区级财政,也可通过社会资本投资基金来筹措。
规定了创新产业用房的配建比例,城市更新项目创新产业用房配建,规定按总建筑面积的15-20%提供创新产业用房。
确定了创新产业用房的租售比例,由平台企业建设创新产业用房的,坚持以租为主、租售并举的配置原则,出租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设定了创新产业用房入驻门槛,对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等产业的用房,进行重点支持和保障。
制定了创新产业用房转让管理方式,购买创新产业用房的企业确需要转让的,经日常运营管理机构批准后方可转让,且优先由原所有人回购,回购价格不高于原销售价格,创新产业用房原则上限定自用。
如天安云谷是深圳城市更新、产业升级、特区一体化示范项目。在华为和腾讯这些独角兽企业内部或周边,政策规定:建设并预留一部分空间设施,作为小微企业进行创业的众创空间。
蛇口网谷实施功能改变和改扩建更新政策,将旧厂房转型升级为高端的产业集聚空间。从改造前单位面积产值为1200元/平方米上升到3.93万元/平方米。华侨城Loft创意园采取功能改变更新,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创意产业的工作室,园区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蛇口南海意库采取功能改变+改扩建政策,总用地面积4.4公顷,先期改造的3#厂房改造后为创意产业园,采用绿色生态技术(面积16000平方米)。
深圳在创新政策上采用组合拳,制定顶层创新政策设计,使得具体政策上有依据,下有抓手,为创新政策落地实施提供了保障。
在创新人才引进方面,采取一站式菜单服务,解决了创新人才后顾之忧,而且采取的是真金白银巨大资金投入,体现政府对人才需求的巨大诚意和渴望。
在创新环境构建方面,采取的是“小政府、大市场”的理念,紧紧围绕“市场和企业需求”为核心,以提供最优的创新服务环境为重点,制定了快速应对政策,为创新企业提供了“自由的空气和土壤”,提高了企业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深圳为了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紧紧围绕提升城市内在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内容,在加强顶层政策设计、提升企业竞争力、吸引人才安心创业、加大创新产业用房建设等方面,构建了完善的深圳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政策体系,成功地助力深圳城市新旧动能转换,对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1、《深圳市创新型产业用房管理办法》
2、《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
3、《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
4、《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
5、深圳政府在线:http://www.sz.gov.cn
【北京·国际城市观察站】是以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主建立的研究小组,旨在追踪世界前沿、推广国际经验,深入比较北京和其他国际大城市规划实践,为规划师和各级政府部门服务,关注领域涵盖城市规划所关注的所有方面。我们致力于:第一手资料+第一时间推送+第一流的分析总结。期待与国内外同行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