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城区建立了具有西城特色的“四名”工作体系,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探索历史街区更新途径,积极推动老城整体保护和复兴。为进行及时回顾与思辨,2019年西城区与《北京规划建设》合作出版“北京西城:老城保护和街区更新”增刊(刊号ISSN:1003-627X,CN:11-2882/TU),总结近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及公众参与实践,采编经验成果、形成理论梳理。
响应2019西城名城保护年会“老城保护和街区更新: 转型发展, 再出发”主题,“”公众号将陆续推出增刊文章,方便读者深入全面地了解西城名城保护工作,共同探讨发展方向与目标。
感谢《北京规划建设》刊物支持!欢迎读者围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文化传承工作展开交流、讨论!
The Classified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of Geographic Names of Xicheng District
作者简介
岳升阳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圆明园研究会副会长。
魏晋茹
北京出版集团人文社科图书出版事业部编辑。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难得的契机,需要在地名普查的基础上开展地名文化遗产分级保护研究,推进西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本次研究对西城区1581个地名进行评定分级,对地名总体状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北京;西城区;地名文化遗产;分级保护
KeyWords:Beijing; Xicheng District; cultural heritage of geographic names; classified protection
北京老城地名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地名文化遗产是北京文化发展战略中的应有之意,是城市建设中彰显中华元素、传承文化基因的必要环节。2016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开展了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在此基础上,市规划委员会西城分局对全区现存地名进行分级保护研究,为全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依据,以促进全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1.1 北京西城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地名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还只是近些年的事,它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中国的地名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人自古就有重视地名的传统,在地名的命名、考证和文化承传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传统地名快速消失,有识之士注意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呼吁保护地名文化遗产,并向联合国地名专家会议提出将地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的动议。2007年第九届联合国地名会议议定,地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适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此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渐趋成熟,开始得到地名管理部门的重视。
地名是地理实体的名称,它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居民居住地名称、各种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名称等。地名是一个区域内人类长期活动的产物,具有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每一个地名都包含着它形成时的历史信息,也承载着人们的活动和文化。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和文化创造都是在特定地理空间下进行的,人们对这些地理空间赋予了具有坐标意义的名称,这就是地名。地名是人们社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北京老城的地名系统,承载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来北京发展演变的历史,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老北京城区在失去了原有的地面建筑之后,又失去老地名,将会失去古城的最后一道历史文化的风景线,老北京将再无痕迹可循。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不能没有古老的地名系统,因为它是老北京历史文化最重要的空间坐标。保护地名文化遗产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它使我们摸清了地名家底。我们需要趁热打铁,在地名普查的基础上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推进西城地名文化遗产分级保护工作的开展。
要避免原有地名体系的消失,就要寻求保护办法。现实中,老地名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改造后的城市对老地名的需求量也不同,人们不得不对老地名进行有选择的保护。
在一些已经或将要进行全面改造的街区,由于改造后新的城市道路数量减少,道路规模变化,道路布局改变,即便还使用原有地名,由于地名需求量减少,老地名也不可能全部保留下来,所以在新道路、新街区命名时,需要对老地名进行历史文化的评估,选出最需要保护的地名。
在已经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街区,老地名理应全部保留下来,似乎没有必要再作评判,但现实中却仍存在甄别和选择的问题。在这方面主要面临四种情况。一是部分老地名在近几十年因为种种原因作过改动,如使用了几百年的李铁拐斜街,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改为铁树斜街,当我们保护这条历史名街,传承它的历史,或进行文化产业开发时,就遇到地名应用的问题。二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管理上的便利,将一些细小的胡同名称撤销,并入较大的胡同。这些小胡同名称中哪些还有恢复的必要,也需要评价。三是有的胡同由于打通道路、拓宽马路,使两条或多条胡同合并为一,只能使用一个名称,于是需要选择。四是有的胡同在历史上先后使用过或同时使用过两个以上名称,在保护时同样需要选择。为此,需要对老地名进行分级,以便能选择最重要的地名加以优先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在西城区的建设中出现了一些新地名,这些地名多分布于外城南部和老城之外,有的是由老地名衍生而来,有的是新创地名,经过数十年的使用已经沉淀下来,成为新的历史。在今天的城市发展中,这些地名是否需要保护,也需作出评判。
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在保护时往往采取分级保护的办法,既有国家级、省市级的,也有区县级的,还有不纳入保护单位的。地名作为文化遗产,也可以进行分级保护。分级的评价依据就是它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些价值的构成包括诸多方面,既包括地物成因、命名含义、使用时间、覆盖范围等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使用过程中积累的文化内涵,如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文化名人的活动、重要城市设施的存在都会在地名中积累起历史文化意义。此外,今人的使用和认知程度也影响人们对地名保留价值的判断。
以上这些要素中的价值,体现在具体地名上是不均匀的,这些要素可以分解,也可以综合,这为划分等级提供了可能性。
近些年来,人们对工业遗产、建筑遗产、非物质遗产等的评价体系作过讨论,对地名遗产的评价虽有很多讨论,但是对于像北京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来说,还缺乏对其地名遗产保护的深入研究,没有较完整的评价体系。所以,在保护地名文化遗产时,首先需要建立起合理的评估体系。
地名文化遗产评价体系,应包括地名的产生和使用年代、地名的历史文化意义、地名的感知度三大指标。
地名的年代是地名历史价值的基本要素。一般情况下,年代越早的地名、延续使用时间越长的地名,价值也越高。
首先,时间历程本身就具有历史价值,越古老的东西越稀少,包含的历史信息越丰富。其次,北京老城的地名大多形成于民国以前,体现了城市规划、建设和演变的历史,存在时间往往有数百年,民国时期时间短,积淀的历史文化信息较少,有的还是对数百年间形成的老地名的改变,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地名沉淀时间短,变动频繁,对老地名的否定过多,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地名使用时间的长短是体现地名影响力大小的重要标志。一般说来,地名使用的时间距现在越近,其影响力越大。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仍在使用的地名,其影响力大于早年已经废止的地名。如 “大李纱帽胡同”于1949年以后被取消使用,其影响力受到削弱,而“廊坊头条”一直沿用至今,价值较高。
历史文化意义即地名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方面的信息和内涵,这些信息和内涵是地名在使用过程中被赋予的。地名历史文化价值取决于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著名人物活动的相关程度,与当地景观风貌、城市空间地标、城市建设活动的相关程度,与重要工商业活动或风俗文化、民间传说的相关程度。此外,地名的历史文化价值也体现在地名群体价值、地名名称含义等。
与历史事件、著名人物活动相关是地名历史文化价值最主要的体现。“重大历史事件”是指在北京历史上或全国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事件。如菜市口,经历了戊戌变法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六君子”在此被杀。“著名人物活动”,指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文化艺术界的知名人士曾经在该地活动过,包括名人的寓居、游宴、文聚雅集、参政议政、出仕为官等活动。如康有为曾在米市胡同的南海会馆活动。
2.2.2 与当地景观风貌、城市空间地标、城市建设活动的相关程度
这一项在于突显地名所蕴含的景观风貌、空间地标方面的意义,以及地名所反映和记录的城市建设活动和城市风貌变迁。
景观风貌和城市空间地标,包含自然景观风貌及空间地标和人文景观风貌及空间地标两个方面,如比较重要的河道、湖泊、塘陂,较为著名的园林、宅邸、会馆,以及儒道佛伊各教的宫观寺庙等。与当地景观风貌、城市空间地标密切相关的地名,往往在当地的地名体系中发挥着标志性的作用,是当地文化特色与自然环境特点在地名文化上的折射,也应给予必要的重视。这类地名有的直接以建筑物、地貌景观等个体标志物为名,如前门外的天桥、什刹海的银锭桥、通州运河的石坝等。它们通常又与历史上比较重要的城市建设活动相关。
“城市建设活动”指在城市建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规划设计活动、建设项目和城市改造工程等,如城池(城楼、城门、城墙、护城河等)、重要大街、重要寺庙、重要官署、重要漕运设施等。
2.2.3 与重要工商业活动或风俗文化、民间传说的相关程度
“工商业活动”指该地发展成比较重要的商业街区,或某些专业行当的聚集。“风俗文化”和“重要传说”分别指对本区域有重要意义或在本区域有广泛影响的地方风俗和民间传说。这些工商业活动、风俗、信仰及传说,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表现,能充分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如“施家胡同”,是清末民国北京乃至全国的著名金融中心。“牛街”“巴家胡同”“王乡老胡同”等,展现了牛街的回族风情和穆斯林的文化风貌、生活习俗。“法源寺”与佛教信仰、佛教文化密切相关,其举办的法会、讲经和其他科仪,亦是当地风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的地名文化遗产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群落性。例如,北京老城内的胡同名称构成一个整体的群落体系,通过群落体系映射出老北京城的历史文化。在宣南地区,“校场”“棉花”“廊房”等,是较能体现地名群落性的地名。以“校场”为例,该地围绕“校场”,形成“头条”“二条”以至“九条”等多条胡同,构成一个“校场”胡同群落。
这一项主要考察地名语词本身的意涵和文采。地名在命名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当时的人们根据某些特定的文化理念有意命名的,它们体现了一定的观念、哲理、文采和审美情趣。如元大都的坊名,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又如“百花深处”,文采较好。另一类则是自发形成的,如北京城内一些以行业命名的胡同和农村的许多村落名称,它们具有原生的特征,有的甚至是无意间形成的。
老地名不仅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它们大多为现在的人所使用,因而评估时也要反映它在现实中的作用,反映今人对地名的感知程度。
运用上述评价体系,对西城区的历史地名开展分级保护研究,内容包括地名的评分和分等定级情况(分街道展示)、地名分等定级情况的总体分析,以及各级地名的现状分析。
本次分等定级共评价地名1581个,其中,一级地名109个,二级地名317个,三级地名919个,未评级地名236个。总体来看老城地区(包括内外城部分)拥有较高比例的高等级地名,而城外地区高等级地名较少(附表、附图)。
德胜街道共有68个地名参评。经评价,德胜街道无一级地名;二级地名有“黄寺大街”“德胜门外大街”2个;三级地名有“什坊街”“塔院胡同”“五路通街”“弘慈巷”“冰窖口胡同”“小市口胡同”等46个;未入级地名20个。
广安门外街道共有134个地名参评。经评价,广安门外街道一级地名有“广安门外大街”“马连道路”“椿树馆街”等6个;二级地名有“马连道胡同”“茶马街”“广安门外南街”等8个;三级地名有“广安门车站西街”“广安门车站东街”等113个;未入级地名7个。
月坛街道共有105个地名参评。经评价,一级地名有“白云观”“月坛”2个;无二级地名;三级地名有“白云观街”“月坛南街”“西便门外大街”“复兴门北大街”“白云路”等17个,未入级地名86个。
展览路街道共有个101个地名参评。经评价,展览路街道有“西直门”1个一级地名;无二级地名;三级地名有“北营房中街”“展览馆路”“高梁桥路”“车公庄大街”“阜成门外大街”等17个;未入级地名83个。
新街口街道共有121个地名参与评价。经评价,新街口街道有“阜成门”1个一级地名;二级地名有“白塔寺”“新街口北大街”“西直门内大街”“德胜门西大街”“青塔胡同”等19个;三级地名有“柳巷”“高井胡同”“富国街”等92个;未入级地名9个。
西长安街街道共有98个地名参与评价。经评价,西长安街街道有“西长安街”“北新华街”“宣武门内大街”等8个一级地名;二级地名有“武功卫胡同”“西四南大街”“府右街”“南堂”“太仆寺街”等50个;三级地名有“东中胡同”“昭显庙”“南新平胡同”等40个。
金融街街道共有128个地名参与评价。经评价,金融街街道有“砖塔胡同”“羊肉胡同”“辟才胡同”“王府仓胡同”等24个一级地名;二级地名有“笔管胡同”“大麻线胡同”“温家街”“文昌胡同”“广宁伯街”等33个;三级地名有“复兴门北顺城街”“复兴门内大街”“南玉带胡同”“闹市口大街”等40个;未入级地名有31个。
什刹海街道共有222个地名参与评价。经评价,什刹海街道有“旧鼓楼大街”“鼓楼西大街“景山后街”“西四北大街”等13个一级地名;二级地名有“西什库教堂”“西黄城根北街”“百花深处”“文津街”“烟袋斜街”等9个;三级地名有“三不老胡同”“净业寺”“大红罗厂街”“花枝胡同”等200个。
第二次地名普查之后,地名分级保护工作已经提上日程,正在全国和北京市逐步开展。西城区是北京老地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需要认真做好本项工作,探索科学可行的方法。
北京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刚刚起步,地名文化遗产如何界定,价值如何评定,同一实体先后出现不同名称时如何评判,如何做好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等,在今天愈加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新形势下,都需要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西城区的探索开了一个好头,它对于今后全市更加深入地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尤其是北京老城区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注:本文图表均由作者自制。
参考文献
[1] 张爵,朱一新.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京师坊巷志稿[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2]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
[3] 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4] 王士祯.池北偶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 阮葵生.茶余客话[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7] 昭梿.啸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 戴璐.藤阴杂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9] 震钧.天咫偶闻[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10] 吴长元.宸垣识略[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11] 姚元之.竹叶亭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2] 王应奎.柳南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 周家楣,等.光绪顺天府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14] 李若虹.朝市丛载[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
[15] 陈宗藩.燕都丛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16] 张次溪.燕京访古录[M].北京:中华印书局,1934.
[17] 北平街巷志[M].北京:经济新闻社,1936.
[18] 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9] 余棨昌.故都变迁记略[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20] 李炳卫,童卓然.北平地名典[M].北京:北京民社,1933.
[21] 王世仁.宣南鸿雪图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2] 侯仁之,岳升阳.北京宣南历史地图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23] 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