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发展战略
城市综合交通
公共交通与非机动化出行
活力街区、街道与城市设计
量化城市与大数据
原文/ 下永田、EMY
编辑/孙宇婷、钟佩茜 校核/众山小
文献/ 李希颖 排版/ 王月
微博 | weibo.com/
东急电铁作为日本最大的私营铁路集团,已有一百年轨道建设和沿线综合开发的丰富经验,在轨道沿线开发的规划-设计-运营过程中,需考虑哪些关键要素?开发的效益如何?本文根据东急电铁原董事下永田先生和东急设计中国项目部长周伊女士在第三届中国“轨道交通+物业”综合开发与建筑工程设计国际研讨观摩会上的演讲整理。主要内容概括为三部分:一是东急轨道建设和沿线综合开发的发展历程;二是东急铁路沿线高、中、低密度开发案例;三是东急铁路及上盖开发实施路径。
日本最大私营铁路集团东急电铁原董事/东急房地产部门原最高责任人/涩谷TOD开发创始人/涩谷首创车辆段上盖综合体事务局首任局长/横滨港未来线不动产开发公司原社长/东急设计原社长
负责了涩谷站、多摩广场站、二子玉川站、目黑站、横滨港未来站、国会议事堂前站、日本桥站等多个国家级大奖TOD项目。
日本一级注册建筑师(NO.344708)/现任东急集团东急设计中国项目部长
2003年6月本科毕业于中国东南大学建筑系
2003年9月获日本文部省奖学金赴日留学
2006年3月硕士毕业于日本国立茨城大学都市规划专业
2006年4月东急集团株式会社东急设计入社
东急电铁成立于1922年,作为民营企业无法获取政府铁路建设补贴。结合铁路建设,东急成功开发铁路沿线土地,进行投资、运营、管理,形成依托铁路建设运营,集合房地产开发、商业零售、酒店、娱乐、教育、文化、医疗于一体的综合企业集团。东急电铁运营里程达到104.9km,在东京16家私营铁路公司中仅排名11位。在铁路建设的同时,东急积极推进沿线地区开发建设,促使其成为目前营业额最高的私营铁路公司。
1923年至今,东急在东京西南部地区共计运营8条线路。
东急线路主要服务于东京至横滨,为东京都市群西南区域,总面积492平方千米,线路覆盖538万人。东急沿线地区人均所得税是全国平均的1.5倍,吸引东京都市圈中高收入人群入住。在多摩田园都市的开发实践中,东急成功开发郊区农地,打造为东京首屈一指的住宅区。2017年,东京都统计的最佳住宅街区中,近五成为东急开发建设。
此外,东急也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将成熟的“东急多摩田园都市”的经验技术运用于越南胡志明市、澳大利亚等地的城市开发建设。
围绕轨道站点,进行商业、住宅和生活服务业的布局,使得东急发展为依托交通、房地产和生活服务业三大支柱产业的综合型企业集团。房地产开发方面,东急通过推进主要车站的开发,创造具有魅力的沿线街区,吸引更多人选择居住在东急沿线。
轨道运营方面,东急通过对内融入东京核心区地铁网络、对外强化与新干线、国际机场等大型枢纽的直连直通,实现乘客数和运营收益的稳步增长,年乘客数超过10亿人次。
东急线与东京都内地铁直通实现双赢。东急线路相继与东京地铁南北线、东京地铁副都心线实现直通运营,同时通过线路延伸、提升郊区快线铁路服务等措施加强东急沿线地区与东京核心区的直通服务,实现运营收益的稳步提升。
和新干线车站及羽田机场直通。2019年,东急新设从相铁线经由新横滨,新设到东急线日吉站的线路,实现东急线和新横滨(新干线车站)直通。与相铁线实现直通后形成新的铁路网络,东京都市圈的互联互通效率进一步提升,涩谷至新横滨从41分钟缩短至30分钟。
此外,东急新机场线已进入建设阶段,通过在京急机场线和东急多摩川线之间新设线路,强化东急沿线地区和羽田国际机场之间的联系,增加东急沿线街区的国际化程度。
在轨道交通和综合开发协同发展下,东急铁路乘客数和运营收益提升,沿线土地价值增加,对高收入人群的吸引力显著提升。2017年,东急电铁的铁路运营收益高达96.4亿元人民币(152,550百万日元),在东京都市圈私营铁路中排名第二位。年乘客数超过11亿人次,在私营铁路中排名第一位。每公里车票收入约59元人民币(932日元),仅次于东京都营铁路(69元人民币/1,097日元)。东急铁路的乘车效率高达51.5%,超过东京都营铁路(50%)。
图七、东京各铁路运营商运营收益、乘客数、每公里票价、乘车效率等运营指标对比
铁路站点的乘客数增长与周边土地价值提升相辅相成。据统计,2011年至2016年,东急沿线地价上升显著的区域集中在东京核心区10km内,包括涩谷、目黑、五反田、大井町等区域。此外,距核心区30km的横滨的两个主要站区(横滨站、长津田站),地价也增加了20%以上。这些区域发展较为成熟,人口和岗位较为稳定,站点乘客数未出现显著增长。二子玉川、自由之丘区域站点乘客数增长显著,其中,二子玉川站乘客量增加了25%,这与近年来东急致力于站点周边的综合开发息息相关,将在下一章的案例中详细介绍。
通过可持续的沿线街区开发,东急沿线人口持续增加,2018年已达到527万人。且根据预测,在日本高龄化、少子化背景下,东急沿线人口将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
图九、东急沿线人口变化趋势(上)、东急沿线人口变化趋势与东京圈、全国对比(中)、东急沿线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下)
本次重点介绍东急田园都市线沿线三个站点的TOD开发实例,按照距离东京核心区的距离,分别为涩谷站、二子玉川站和多摩广场站。距离核心区越近,开发密度越高。
图十、多摩广场站(低密度)、二子玉川站(中密度)、涩谷站(高密度)距东京核心区距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东京人口和就业的过度集中导致一系列问题,促使日本政府和民营企业开始大规模的新城建设,多摩田园都市由民营企业东急主导开发运营,实现新城与轨道建设的协调发展。
多摩田园都市位于东急田园都市线的中央林间站至梶谷站沿线区域(见下图),从1953年开始建设,占地约50平方公里,据2016年统计,沿线居住人口已达到62万人。把原先东京郊外农田开发为人气住宅区,获得日本建筑学会奖、内阁总理奖、日本城市规划学会奖等多个奖项。
多摩田园都市沿线土地开发不仅使得东急运营收益增加,同时带动该地区人口和经济利益增长,税收增加,实现企业和政府双赢。1970年以来,东急地块内人口增长了一倍,经济收益稳步增长,至2010年东急营业收益占比达到当地的23%,沿线开发对当地经济的贡献较高。
图十二、英国田园都市实践(左)、1953年多摩田园都市规划提案(右)
图十三、1932年的田园调布(左)、1966年田园都市线开通(右)
多摩田园都市沿线土地开发不仅使得东急运营收益增加,同时带动该地区人口和经济利益增长,税收增加,实现企业和政府双赢。1970年以来,东急地块内人口增长了一倍,经济收益稳步增长,至2010年东急营业收益占比达到当地的23%,沿线开发对当地经济的贡献较高。
图十四、多摩田园都市人口的推移(左)、多摩田园都市的经济市场和东急集团的营业收益的对比(右)
多摩广场站为东急田园都市线主要站点之一,是多摩田园都市的中心,位于神奈川县横浜市青叶区。定位为车站商业综合设施。占地87,819㎡,开发规模为地上3层/地下3层,建筑面积达到112,500㎡,站点日均乘客数达到76,000人次。获得2010年铁道建筑协会最高奖。
东急在开发强度较高的多摩广场站建设商业设施承担地区核心功能,同时经营由住宅开发衍生的商业。
1966年,多摩广场站建成使用。多摩广场站一体化商业项目作为多摩田园都市的中心进行开发,1986年成立开发委员会,用25年实现车站地区的改造。自2005年开始分期开发建设,2010年10月7日盛大开业。2007年3月1日,和多摩广场站通过天桥连接的站南商业盛大开业,实现人车分流。2013年3月中旬,和多摩广场站一体化开发的东急公寓上市后迅速售空。多摩广场站一体化商业项目建成后每年销售额超过500亿日元(超过30亿RMB)。
多摩广场站为老站改造项目,主要解决南北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如何把铁路客流转化为商业客流,是东急开发建设的重点任务。车站和商业设施形成一体化,通过检票层与商业设施和广场形成无缝对接。地铁带来的人流进入商业消费,商业带来的人流利用地铁出行,商业和车站形成双赢。通过一体化商业成功实现南北区域的连通。
通过紧密围绕枢纽的有序商业综合体一体化开发,形成站点与商业设施的无缝衔接,缝合被铁路割裂的南北区域。出闸机口即商业。同时,通过无障碍天桥等交通设施加强与周边建筑的衔接,有效促进城市客流与铁路客流之间的转换。
图十九、通过一体化开发被铁路隔断的南北区域形成无障碍贯通
图二十、交通广场等交通设施通过天桥与站南商业综合体连接
对老车站进行无障碍优化改造等。改造约1000平米的站前交通广场,地下新建了公交车终点站、出租车停靠站等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地块商业开发新增约480台车位的停车场,缓和周边停车问题。
图二十一、交通南广场 (上)、多摩广场站(左下)、地块商业开发新增停车设施(右下)
在高龄化背景下,除增加老年公寓等住宅供给外,东急通过增加公共配套服务有效解决郊外住宅区的老龄化问题,增设幼儿园和医疗机构和老人服务设施。
图二十二、多摩广场站圈层开发示意图(上)、东急公寓(下)
规划设计面向各个年龄层的时尚,生活杂货,咖啡,餐厅等业态,新设健身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等公共设施,促进地域交流。站前广场定期举办商业活动,在吸引客流的同时,也成为当地居民活动的公共场所。
位于东京都世田谷区,为东急田园都市线和大井町线站点,于2015年建成,为车站、商业、住宅综合体,开发面积达到423,154㎡,站点乘客数约日均121,000人次。
1909年为货运车站,历经30年建成商业、办公、酒店综合体。1907年,开通「二子玉川站」到「涩谷站」之间的铁路。1909年二子玉川公园开园。1986年成立「二子玉川站一体化开发」开发委员会,2008年开始分期建设。2010年1期公寓(约1300户)上市后迅速全部售光,2011年,1期站前商业办公盛大开业。2015年4月,2期商业酒店办公盛大开业,日本最大电商乐酷天总部入驻,东急开发的二子玉川商业2期开业期间2周销售额约3亿日元,1期商业+2期商业销售额约16.3亿日元。2015年二子玉川车站乘客数相对于前一年增加126%,1期商业销售额相对于前一年增加127%,二子玉川站周边不动产价值上涨为开发30年来最高值。
图二十六、2011年1期商业开业盛况、2015年2期商业开业盛况
规划强调建筑与交通、自然的融合,从枢纽核心区到外围地区依次布局商业办公、住宅和公园,根据业态分别营造活力动感、休闲娱乐、平稳舒适、自然放松为主题的环境。
图二十七、二子玉川站从枢纽核心区到外围土地利用和开发理念
一期为住宅办公商业,占地9.1ha,开发面积达到272,800㎡,店铺约160间,岗位2,500个,住宅规模为1,300户。新建站前广场和交通广场等公共设施,提高了当地居民生活的便利性。站前广场作为枢纽集散区域,不仅承担交通功能,通过周末演唱会等形式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场所,也能够吸引消费。
图三十、每周末在站前广场的举行的各种商业活动吸引了大量客流
二期开发资金来源于一期住宅开发收益,主要为办公商业酒店,占地28,083㎡,总建筑面积达到156,400㎡,其中办公63,000㎡,商业约11,000㎡,包含新型CCC(culture convenience club)商业、健身中心、影院和剧场,新增酒店(客房110间)和屋顶绿色教育基地。相比一期开发,业态更为丰富,极大增加对客流的吸引力。
站点综合开发的效益可从三个方面评估。一是站点周边城市功能得到强化和补充,新增酒店、办公和影院等设施。二是为铁路运营商增加地产开发收益和票价收入。东急通过写字楼出租获得租金收益,同时所运营综合体营业额突破385亿日元。二子玉川站乘客数从日均1万人次增加至1.5万人次,上涨约50%。三是为周边地区带来人口增加和土地价值提升的附加效益。开发成熟后,站点1km范围内,居住人口增加了16%,土地价值上升4.3%。东急通过在铁路沿线推进节点式开发,捕获商业价值,实现营业额逐年增长。
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出行需求,需对地铁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例如用更大的车厢,或者用更先进的信号系统减小列车运行间隔等。
涩谷站是东急东横线、东急田园都市线等八线换乘的世界第二大交通枢纽。其日均客流量超300万人,仅次于新宿站(325万人)。其中东急东横线在涩谷站的日均客流量为43.5万人,东急田园都市线日均客流量为65.6万人。
图三十三、左图:涩谷站位置;右表:全球车站乘客数排行
涩谷站周边经历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截至2016年,东急在涩谷站点周边500米范围内的物业达到24个,其中已建成的物业有21个,包括15个东急与其子公司联合开发的物业,及6个东急REIT开发的物业。2016年后东急计划开发三大片区:涩谷站街区、涩谷站南街区、涩谷宫下町。除新建的建筑外,部分地块采取了城市更新策略:如2000年,东急蓝塔大厦于东急电铁本部原址建成;而2012年,涩谷未来之光于东急文化会馆原址建成。
原东急涩谷站于2008年建成,建筑面积27700平方米,该站点为低密度开发,开发范围从地下五层至地上一层。2013年,涩谷站完成站点地下化。此项工程经历数年前期的规划研究和工程准备,并在2013年3月经历最后七小时连夜作战后完工。由此,涩谷站的交通枢纽功能从地上转到地下,释放了地上空间,解决了站点、线位与周边空间的割裂。
图三十五、站点地下化剖面示意(上)、站点地下化流程(下)
释放出来的地上空间用于高密度开发。其中涩谷站上盖开发预计于2027年完工。现阶段周边已开发的代表性高层建筑包括:2000年建成的涩谷标记大厦及东急蓝塔大厦,2012年建成的涩谷未来之光,2018年建成的涩谷谷歌总部大厦等。
图三十六、经涩谷站的轨道线及涩谷站周边建筑的垂直空间关系
如何在站点地下化后仍与地面有良好的联系成了重要议题。涩谷站的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很好的解答了上述问题。该开发模式中的两大亮点为:垂直交通核建设,以及通风井建设。
于周边建筑中设置垂直交通核,通往与地铁站台同层的地下空间,有助于加强涩谷站与周边建筑的联系。涩谷站周边现设有7处垂直交通核,分别通往涩谷标志大厦、涩谷樱丘口大厦、涩谷未来之光等多栋建筑。
涩谷站的地下自然通风工程则依据站内气流特点,通过垂直空间设计,形成了完善的自然通风体系。该体系包括自然换气开口、换气结构,以及排烟设备。室外通风天井为自然换气开口,利用列车运营时产生的风压形成外界空气进入站台的推动力。换气结构则帮助站台内空气排出室外,由此实现站点地下自然通风的效果。
以涩谷站与涩谷未来之光之间的自然换气开口为例:该换气开口的面积为250平方米,由建筑基准法的自然换气基准公式(换气开口面积为建筑面积的1/20)计算得出。其结合出站层的机械排烟系统,兼顾空气对流。
图三十九、组图:涩谷站与涩谷未来之光之间的自然换气开口剖面(见左图)及实景(见右图)
涩谷站周边的代表性建筑包括:涩谷标记大厦、涩谷未来之光、涩谷站中央大厦、涩谷谷歌总部大厦。东急设计结合了涩谷 “创新-时尚-娱乐城”的定位进行站内商业设施的设计。其擅长在设计中将软件(运营方面)+硬件(环境方面)联合起来,并应用在涩谷站周边开发上。涩谷站周边也因此从历史上的文化中心一跃变成科技 ? 时尚新文化的平台。
由于涩谷的主导产业为IT产业,因此像Mixi GROUPON等IT企业在涩谷集聚。除谷歌总部之外,还有大量IT企业总部于涩谷站周边设点,其中包括:设于涩谷未来之光的DeNA、LINE总部;设于东急蓝塔大厦的GMO网络公司;以及设于涩谷标记大厦的Cyberagent。
涩谷标记大厦位于东京都涩谷区。建筑面积139520平方米,建筑层涵盖地下2层至地上25层。该建筑于2011年获得了三大奖项:GOOD DESIGN奖、日本建筑家协会优秀建筑奖、节能照明奖的商业酒店部门最高奖。
该大厦包含酒店和办公楼两部分,机场大巴涩谷始发站位于酒店和办公楼之间的裙楼顶层。机场大巴涩谷始发站与涩谷站之间设有换乘大厅,加强大厦与站点之间的步行联系。
图四十二、涩谷标记大厦剖面,可见到上盖与地下空间的功能分布和空间关系
涩谷未来之光:
容积率奖励基础上的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
涩谷未来之光建设于已拆除的东急文化会馆原址上,于2012年4月建成。其占地面积9640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其用地原规定的容积率为8.15,后通过一系列的容积率奖励政策,最终的容积率达到了13.7。
涩谷站周边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城市更新片区。2005年12月,涩谷站周边被划定为城市再生紧急整备区域。后来又陆续划定了涩谷东街区规划及城市再生特别地区。城市再生特别地区的建设目标为两个:
1. 形成先进的生活文化等信息信息发源地
2. 形成安全、安心且具有回游性的舒适的城市空间。
涩谷未来之光的容积率奖励就得益于城市再生特别地区的政策支持。
涩谷未来之光的容积率奖励通过五个方面展开:
1. 形成了连接多层的步行者网络(2层贯通道路,垂直交通核等)
2. 丰富了涩谷的文化产业,形成了市民交流空间(剧场,文化展厅等)
3. 自然能源的利用等,降低环境负荷(自然换气,采用LED)
4. 推进安全安心的城市建设(大地震时回家困难者的一时收容所,防灾功能)
5. 开发形成的连锁效应推进了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改良(车站周边的无障碍化步行系统的重构)
东急文化中心原为涩谷重要的文化设施,是文化和娱乐的殿堂,但到了90年代后因赤字逐渐没落。为了提升地块活力,涩谷未来之光一方面继承了东急文化中心的理念,即“提供最尖端的流行文化和憧憬的生活方式的场所“,还通过复合功能的垂直设计,提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全套服务。由此,涩谷未来之光成为了代表日本的新文化中心。以创新性、多样性、及交通综合性为特点的涩谷未来之光成为了创新/科技/娱乐的信息发源地。
图四十七、组图:原东急文化会馆(左图)及原址上建成的未来之光(右图)
作为新文化的光源,涩谷未来之光成为“持续变化的涩谷的标志”,并作为“科技创新/新文化”的平台。“从涩谷照向未来,成为改变世界的光”。
未来之光的亮点围绕着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体现,包括:建筑设计的构想、垂直交通核的设计、安全空间的功能布局、文娱展览及商业空间的设计、以及完善的立体步行流线组织。
涩谷未来之光的外观理念在于:通过透明感的立面,对外传达人的活动;此外建筑体量的叠加,不仅创造出了很多室外平台空间,还形成了有变化的立面。
未来之光内部的垂直交通核直径27米,高度约36米,从地下三层连通到地上四层,形成七层的贯通空间。不仅连接了建筑内部和地铁站空间,还形成了自然通风体系的重要空间。
图四十九、组图:垂直交通核内部(左图)及连接楼层(右图)
环状的LED显示屏不仅提升了垂直交通核空间的亮度,还能配合商业活动进行广告宣传,并提供最新的商品信息。由此垂直交通核形成了积极的活力空间。
未来之光的地震避难层位于11层,与空中大堂进行合设,作为办公室和剧场的换乘大堂。除了基本的防灾物资之外,避难层还提供了良好的景观视野,成为了受大家欢迎的观光平台。
图五十一、组图:避难层兼空中大堂空间(左图)& 空中大堂观景平台及位置(右图)
未来之光内置了剧院、多功能厅、创造性空间等文娱展览设施。其中剧院位于12-16层,提供约2000个座位,观演效果极佳。不仅体现了对原东急文化中心文脉的继承,还能成为未来之光新文化的象征;两个多功能厅位于9-10层,面积分别为1000平方米和300平方米。多功能厅常举办商品发布会和展示会,为具有潜力的信息发布平台;创造性空间位于8层,约1900平方米,包括三个功能:信息发布活动和研究会空间、D47设计和艺术的美术展廊和店铺、以及艺术创作者的办公室MOV。
图五十二、组图:12-16层的剧院(左图)、9-10层的多功能厅(中图)、8层的创造性空间(右图)
图五十三、组图:多功能厅平面(左图)&创造性空间平面(右图)
未来之光餐饮区位于6-7层,拥有26家餐饮。其中6层以各式休闲餐厅为主,而7层为中高档餐饮;东急百货位于地下3层至地上5层,其营业面积约1.6万平方米,主要销售涩谷特色产品。百货内入驻了约200家专卖店,其中东急百货自创品牌占40%,而涩谷自创品牌占60%。女性为该百货主要客户群。
图五十四、组图:餐饮区(左图)&百货(右图)的室内及平面图
未来之光的步行流线网络通过三部分构成:连接4处的玄关、与城市外部空间相连的动线,以及垂直交通核空间。其梳理重点是:在节点空间对流线进行诱导,并形成回游性的步行系统。东急地铁直通运行后带来的人流因而成功转换为进入东急商业的客流。
图五十五、未来之光的立体步行流线组织,以及地铁直通后的人流变化
90年代后,由于访问人数减少,原东急文化会馆年均亏损3亿日元。而未来之光则成了吸金地王。其中东急百货的年销售额、人流量和营业利润都超额完成;未来之光商业及文化设施的销售额也超额完成,而东急直通后地下商业的人流量大幅增加。
涩谷站中央大厦位于涩谷站上盖,其屋顶花园的设计采用阶梯式,并结合绿地景观打造。现称为涩谷站标志性的屋顶观景区域。
涩谷谷歌总部大厦位于涩谷南街区片区,又名涩谷STREAM,于2018年秋天开业。该大厦建筑总面积约116700平方米,建筑高度为180米,包括地上35层及地下4层。谷歌总部和东急酒店为该大厦的两大功能板块。此外还设置了商业、文化、办公功能。
涩谷谷歌总部大厦的建设还带动了涩谷川的环境修复。通过景观处理和广场设置,临近的涩谷川臭水沟周边的原有东急铁路线被改造为600米长的立体绿洲散步道。
世田谷商业广场位于东京都世田谷区,于1993年建成,其建筑面积为96602平方米。地下两层,地上25层。该建筑于1994年获得两大奖项:由日本国土交通省颁布的都市景观大奖;铁道建筑协会奖。其邻近的用贺站日均客流量为67000人。
目黑站大楼位于东京都品川区,于2002年建成。建筑面积52221平方米,地下4层,地上17层。该建筑于2003年获得铁道协会奖特别奖。其所在的目黑站为东急田园都市线及JR山手线的换乘站,日均客流量达236000人。
日吉站大楼位于神奈川县横滨市青叶区,于1993年建成。建筑面积10680平方米,地上6层。该建筑于1996年获得横滨市都市景观奖。其所在的东急日吉站日均客流量为141000人。
东急医院及东急养老院位于东京都大田区。其中东急医院于2008年建成,建筑面积12924平方米,地上5层,病床数135床;养老院于2010年建成,建筑面积1978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8层。两栋建筑均获得2010年的照明普及奖及绿色建筑节能奖。所在的大冈山站日均客流量为45000人。
原东急医院位于东急养老院附近。由于东急养老院扩张,东急医院被迫迁址。为解决用地受限的问题,新东急医院作为上盖建筑与大冈山站实行了一体化开发。
该项目属于站点上盖开发医院的模式。由于医院内的精密仪器对振动敏感,因此该项目的亮点在于通过结合减震措施的一体化建设,减缓了地铁运营所产生的振动,从而将对医院的影响减小到可控范围内。
从2015年盈利754亿,到2017年的830亿,东急在盈利上已实现了飞跃,并预计2022年将盈利1000亿日元。这归功于东急对外部环境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有效回应:借此东急重点打造了涩谷(来日本最想观光的街区)和二子玉川(在日本最想工作的街区),并于东急沿线完善站内外及周边建筑的复合空间体系,形成良好的居住环境。
我们作为独立的专业志愿者团体,秉承专业理想与价值观,不依托任何机构,信守非盈利原则,帮助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我们关注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城市规划与发展战略、城市交通、公共交通与非机动化出行、活力街区、街道与城市设计、量化城市与大数据。至今我们已经拥有遍布全球近430名志愿者网络,并推送2000篇专业微文。作为微信公众号平台最大的线上专业志愿者平台,我们感谢您对我们的关注和支持,并欢迎加入我们!
微博:https://weibo.com/
2014-2020 ? 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