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序威先生的回忆录《一生无悔 地理与规划研究》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北京大学周一星教授分享了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2007年以后,我因故淡出以来,读书的方向也变了。对传记、回忆录一类的书籍情有独钟,这些年此类书我读了不下二十来本,有政界领袖的、文化名人的、学长学友的。而最有味道的是阅读同行师友的回忆录,因为内容上多少与自己有所交集,更增加了我求解其中未知的欲望。
现在,请允许我向诸位推荐刚刚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胡序威先生的回忆录《一生无悔 地理与规划研究》。这本书我读了两遍。第一遍是2017年11月开始读他的初稿。来一章读一章,胡先生写了整整一年,我也前后读了一年。2020年元旦收到胡先生题签的赠书,我又饶有兴致地用一个星期读了第二遍。全书250页,计30万字,正文130页,另外90多页,是未及收入个人文集《区域与城市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的最新文章15篇,最后附有“专业著述和研究成果总目录”以及反映一生经历的103幅珍贵照片。
读后,有几点感想愿与大家分享。
首先,全书结构合理,时间与领域经纬交织,脉络非常清晰。试看正文15章的标题:
(1)幸福的童年和可悲的父母;
(2)时局的动荡与求学的艰难;
(3)远赴南洋投奔伯父胡愈之;
(4)侥幸进中国人民大学学习;
(5)编写中华地理志经济地理;
(6)探索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7)文革期间经历劫难与磨练;
(8)坚持地区生产力布局研究;
(9)密切与城市规划界的合作;
(10)迎来国土与区域规划春天;
(11)经济地理科研事业大发展;
(12)沿海地带与沿海城市研究;
(13)城镇化及其相关规划研究;
(14)关注地理与规划研究前景;
(15)一生难以淡忘的家国情怀。
因为篇幅关系,这里不再列出二级标题,诸位在阅读中会感受很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胡先生动手写作本书时,已经90高龄。如此耄耋老人,还有这样周密的思维,真让人啧啧称奇!
第二,全书文字平实感人。这也是胡先生为文之道的一贯作风,没有废话、空话、大话,讲的是实话、真话、心里话。他给回忆录定下的写作原则首先就是“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不容半点虚假”,涉及到对具体人和事的评价,虽然免不了带有一定的个人偏好,也一定力求客观公正(前言Ⅳ页)。俗话说“文如其人”,是一点也不假的!我这次发现,原来早在1947年他远赴新加坡途中,在香港的二爹胡仲持(胡愈之的弟弟,也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出版界人士)就认真教导过他“文章应力求平实感人”(15页)。胡先生记住了这句话并践行了一辈子。
第三,此书的核心,记录了新中国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城市与区域规划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重大事件,为地理与规划的学术史研究积累了重要资料。胡先生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有他特殊的条件:他经历了旧中国和新中国的巨大跨越,有鲜明的时代对比;1949年国庆日恰从海外回到北京,他的学术生涯正好与新中国70年完全同步;他又长期在我国地理事业的国家队——中科院地理所工作,既是活跃的专业学者,又是业务活动的组织者与领导人。他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成就了这本著作。
我且举几个小例子来加以说明,挂一漏万。胡先生由海外回到北京的第二天,1949年10月2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庆祝晚会上,就见到了新中国的领袖们,幸运之神怎么就那么眷顾于他?(20页)你知道为什么胡先生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大学才给他补发了一张迟到了20多年的大学毕业证书吗?(23页)上世纪50年代,一套中华地理志的区域经济地理著作,是我就读北大经济地理时的重要参考书,我全都认真研读过。不过,你知道《中华地理志》最早是苏联科学院提议、中国科学院同意,要由中苏双方合作编写的吗?只是后来苏联方面失约了(25页)。在上世纪50年代“一五”计划时期,为了大型工业项目的布点,开始了我国的区域规划工作,大家知道地理界在这段时间里有哪些思考?做了哪些工作?又怎么戛然而止的?(32-34页)在“文革”年代,全国各地的经济地理都受到“无用论”的指责和批判,综合大学在改革开放前的“文革”后期,纷纷开始探索参与城市规划方向的同时,你知道地理所在哪些方向做了大量艰苦的探索,以致改变了领导人对我们学科的看法?而所有这些努力为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文、经济地理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46-58页)上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关注国土整治,你知道国土整治、国土规划、地区性国土规划是怎么开始搞起来的?怎么一度轰轰烈烈?《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又是怎么最后流产的?(64-70页)改革开放之初,中科院地理所的经济地理几乎要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分支(71页),怎么回事?我真庆幸这没有成为现实。等等。
我如果把例子继续写下去,可太长啦!书里夺人眼球的精彩亮点还有很多,几乎贯穿全书!我概括起来说吧:这是一本个人回忆录,尤其是书中涉及到胡先生家庭的内容,有很多或有趣或沉重的故事,并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它构成了胡先生成长的背景和解读他一生行为的要素;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它更是一本作者涉及有关地理与规划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并给予评述的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著作。我主要是把它当作历史来读的。今天,我们正处在大转折、大变革的新时代,只有了解了它的“昨天”和“前天”,才能更好地了解它的今天。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胡先生在1996年虽然离休了,但是在以后的20多年里他仍然时时关注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局,出于高度的责任感,对国家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对理顺空间规划体制、对培养科学事业的接班人,不断提出高见并千方百计付诸行动。这些内容集中反映在第十四章和补遗的几篇文章中。
记得一位朋友给我说过,“一个人对社会和时代所做出的贡献,来自品德方面的份额往往要更大些”。这话用在胡先生身上恰如其分。胡先生在事业上已经卓有成就,他在书中反映出来的爱国、厚道、善良、诚恳和谦逊等种种高尚品德,更是我学习的榜样。
祝贺胡序威先生回忆录的出版!我从这一部富有价值的书中确实受益匪浅。最后我要说,结交您这样一位忘年之交的同行好友是我一生的荣幸!
辉煌70年 | 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向规划行业老前辈致敬
风雨规划路 | 胡序威:对如何理顺空间规划的历史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