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杨浦七梦·实录|消遣:嵊县越剧在上海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YzMzEwMQ==&mid=2649517867&idx=2&sn=9d8f0527ba2607a11112dc400aab1c96&chksm=88851909bff2901f22f203515cb4de669d065f5eeb856946c464eac6e20b7e301bb963ab1b6c&scene=27#wechat_redirect
作者
市政厅
时间
2020-01-16 16:47:11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2019年11月1日晚间,在绿之丘“杨浦七梦”展场,受到“消遣”单元的组织者、摄影师施佳宇和伍惠源邀请,上海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子、上海博物馆馆员张经纬、上海财经大学教师梁捷、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所教师陈赟围绕曾在杨浦盛行的淮剧和越剧,以及地方戏与上海民间社会的关系,展开了一场讨论。
张经纬的祖辈是从越剧故乡嵊州来到上海。但随着老人过世,如今家里已无人再听越剧,张经纬对越剧在上海的故事,也怀有某种追索的愿望。以下为张经纬分享的越剧在上海的故事。
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嵊州在变成县级市之前叫嵊县,上海话管嵊县读作“沈鱼”(音)。它很容易和嵊泗混起来。嵊泗是宁波外海的一个小群岛,和嵊州不一样。嵊州的位置在绍兴宁波之间的山区小盆地,和台州的天台也很近。
嵊州边上还有个地方叫新昌。出来唱越剧的群体,不仅是嵊州的,还有新昌的,合称为嵊新。最早出来的剧团叫嵊新剧团。这两个县的人是最早唱越剧的。
我们对嵊县这个地方的认识,除了会唱越剧,还有就是专做小笼包的。
全国各地有很多这种快餐。比如,沙县小吃、兰州拉面。所有兰州拉面都不是兰州人拉的,是青海人拉的。杭州小笼包也不是杭州人做的,是嵊州人做的。嵊州人打着杭州的旗号,到处做小笼包。
一处小笼包店招。本文图片均由张经纬供图
这还涉及另一件事。我找的这块广告牌上,说的是“剡城”。剡城是对包括嵊州在内这片地方的古称。嵊州有一条剡溪,是曹娥江的上游。有句话叫,十里剡溪唐诗路。《全唐诗》里有很多以“剡”这个地方为核心的句子。
剡是两个火一个刀。至少在唐宋时期,此地虽然离杭州很近,但实际比较贫穷落后,剡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处在刀耕火种的状态。这个字用作地名,显得太落后,最后就变成“嵊”(最初是“剩”,保留立刀旁,后又演化为“嵊”)。
嵊州在地图上的位置。
用这个做铺垫,有个原因是,之所以越剧到上海发展,与嵊州区域的环境有关。嵊州历史上有个地理名称,叫嵊州小盆地——实际是被边上几座山包围。虽然到边上的宁波绍兴杭州,走山路比较方便,但很长时间里,这个地方也不靠海,和边上交流有限。山区除了种地,没有其他物产来源,相对较穷,经常有出来要饭的人。
有一种讲法:山区里出来要饭,要有才艺展示,不能光伸手。越剧起初和很多地方戏一样,是要唱一套讨口彩的话,然后乞讨。包括越剧在内的很多地方戏,早期有“的笃板”的讲法。有点像打快板,实际是才艺展示。然后开始要钱。
本地穷,所以到外面讨饭。有越剧表演天赋的人才不停往周边迁移的潮流也就形成了。
回到嵊州小笼包。我家祖辈解放前从嵊县到上海来时,也是在餐馆里做蒸菜师傅。后厨里有蒸炒煮炸,是要分门别类的。那个老店在云南路上,叫三合楼,现在已经没有了。嵊州人很喜欢到处开小笼包店,我想蒸菜和蒸包子好像也蛮接近的。
这说明,嵊州人到外地谋生的主要方式,都和吃有关。要不去开餐饮店,要不用才艺展示讨钱谋生。
由此,嵊州之所以会诞生越剧,我们可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它实际是从相对穷困的区域酝酿出来的地方戏。
《上海越剧志》。孔夫子旧书网 图
《民国时期上海剧场研究》
我不像杨子老师有长期研究,主要材料来自以下资料。一个叫《上海越剧志》,对越剧发展历程有比较好的记录;还有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博士论文《民国时期上海剧场研究(1912-1949)》,作者是贤骥清,完成于2014年,其中有上海剧院的分布情况和对应人口籍贯情况。还有一个讨论材料,来自嵊州建的全国唯一的越剧博物馆。
嵊州建有中国唯一的越剧博物馆。
还是从越剧起源来说。越剧一开始在浙东地区慢慢发展,对它的历史,现在有比较明确的陈述。不像昆曲在清代已有发源,越剧的起源可追溯到当地一种叫“落地唱书”的民间艺术形式。“落地唱书”是19世纪中叶师县民间的一种曲艺形式的说唱,常在劳动或休息时在田间地头说唱,后来发展到沿门说唱。20世纪初,落地唱书变为唱走台书。1906年开始搭台演出,简称“小歌班”,又称“的笃班”。这一年的三月初五被定为越剧的诞生日。1922年,小歌班进上海“大世界”演出,上海《申报》广告用了“绍兴文戏”的名称,故而越剧又称“绍兴文戏”,因当时全是男演员,故又称“绍兴文戏男班”。
我们现在看到,越剧是男女合班。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女子越剧。再往前追溯,有男女合班和纯男班的发展阶段。纯男班后来慢慢变成武戏为主,像六小龄童,是从绍兴文戏的男班系统里出来的。我们现在看的女子越剧,是女班系统里慢慢发展出来的。
以下介绍一下早期的女班。
越剧博物馆中,对绍兴文戏女班时期的介绍。
有种戏曲形式叫“髦儿戏”。不仅越剧,昆曲京剧里也有。是私人豢养纯女子的戏班,就是在比较富裕的家庭里,由女子演戏。根据文献,这对后来纯女班越剧的诞生,有比较直接的影响。我不是特别认同这个观点,觉得还有一些外部因素在起作用。
我从《上海越剧志》里摘取了几段越剧发展简史。
摘自《上海越剧志》
有记载的首次有越剧到上海演出,是在1925年,闸北新舞台,实际上也蛮晚的。后来是在小世界——今天有大世界,小世界已经没有了,小世界、大世界以前都位于南市区一带。这时开始有越剧的名称,越剧正式出现。
摘自《上海越剧志》
第二条是1931年,越剧戏班逐渐到上海发展后,就已出现第一个女班。一系列戏班,从宁波、绍兴或嵊州新昌一带来上海演出,一开始全都在十六铺码头附近的茶楼开始演艺事业。
戏班登陆上海都走水路,有一条固定路线。这条路线直到1990年代还存在,从浙江宁波城北码头乘船,抵达上海十六铺码头登陆。
越剧早期发展史上,有个讲法叫“三进上海”。戏班来上海几次,演不下去了或怎样,就回家了。等到第三次浪潮,到上海来演出,差不多是1930年代中期,能在上海扎住脚跟了。
这里有一种模式。上海有一些浙江或宁波的同乡会,邀请在宁波或绍兴比较著名的越剧团到上海演出,演完后把钱付掉,剧团就可以回家了。或者,剧团尝试性地在南市区这一带、十六铺码头附近演几场。有人继续邀请,就继续演;直到没人邀请,那就回去。
1930年代中期后,剧团慢慢不需要回去了。因为邀约不断。剧团从浙江来到上海,一个剧场演完去另一个,不用再回老家了。
摘自《上海越剧志》
1941年时,越剧规模已非常大。有号称“全沪越国红星十班大会串”。就在浙东大戏院,位置在今天西藏中路近苏州河一带。演出剧目是越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比如说《盘夫索夫》,后来发展出《盘妻索妻》,还有《十八相送》,是梁祝里的。都以男女爱情为主。
摘自《上海越剧志》
比较重要的转折,是在1940年代中后期,越剧开始了我称作“现代化”的进程。
一是从古装剧变成时装剧,开始演现代题材,比如鲁迅的《祥林嫂》,也开始演电影。二是袁雪芬,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在上海越剧史上,出现了以她为主的叙事。因为她本身比较要求进步,与田汉这些左翼文艺人士走得很近。以她为核心的一群越剧表演艺术家,开始变成左翼力量——我们知道,1949年后,因为跟左翼力量走得很近,越剧受到政府扶持,发展势头就越来越好——戏曲背后,实际还是有时代的背景、政治的因素。
摘自《民国时期上海剧场研究(1912-1949)》
看一下重要的越剧剧院分布。老闸大戏院是绍兴文戏的首座专门剧场。1930年代,越剧到上海演出,绍兴文戏集中在这个地方——越剧戏班不需要从十六铺码头回老家,开始有驻场制——就住在老闸大戏院的位置,原先相当于绍兴商人的会馆。
这个位置比较靠近西藏路近苏州河区域。当时在苏州河和西藏路交界,存在好多剧院。当时的西藏路,有段时间改了名称,叫虞洽卿路,虞洽卿是个宁波籍巨商,参与到上海近代化的浪潮当中。宁波和绍兴的浙江籍人是他活动交往的核心人群,都沿着虞洽卿路——今天的西藏路,这一带分布。南京路来福士边上的电影院——和平影都,早期也是一个剧院。
还有大来剧场,在贵州路北京路,也在苏州河以南。
摘自《民国时期上海剧场研究(1912-1949)》
我借助论文里的统计数字,把越剧和淮剧的剧场数量划了出来。1940年代,越剧相比淮剧,虽然数量存在优势,但总体各领风骚。比如越剧有34家,淮剧有22家,是3:2的格局。
即使到1948年,越剧对淮剧的优势也不是特别明显。大家各有各的市场,都有自己的听众。
摘自《民国时期上海剧场研究(1912-1949)》
我把论文里的剧场分布摘了出来。演出的核心区域,一个是人民广场的位置,一个隐约是上海老城厢,南市区老城十六铺码头。这边的剧院分布相对比较稀疏,比较集中的是沿着人民广场边上的西藏路——就是叫虞洽卿路的区域。这边还曾有宁波会馆,可能在这条路偏南一点。
民国时期主要演出越剧的一些场所戏院,比较密集地分布在当时越剧的核心区域。苏州河北的稍微少一些。
我这边偏重的还是解放之前的阶段。解放以后,越剧在登陆上海的若干种地方戏中已脱颖而出,后来逐渐变成全国第二大剧种,可以和京昆分庭抗礼。
越剧博物馆中,对袁雪芬和雪声剧团的介绍。
我认为比较核心的因素之一,是著名的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她解放前已比较倾向于左倾力量,建国后也排了很多新剧,反映新的时代。以《祥林嫂》为代表,从歌颂男女爱情或封建道德观的传统戏剧中逐渐脱颖而出,有了新的发展趋势。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越剧支援全国各地,把原先在上海分布的很多越剧团分散到福建等地,最远的到四川、陕西一带。上海有个著名的剧团,叫芳华剧团,1950年代迁到福建。我当年在厦大上学时,去看过芳华剧团的表演。它以福州为中心,也会到厦门这些地方演出。
越剧从浙江来,在上海发展后,还进一步辐射到全国各地——顶峰时全国好像有16支越剧团分布在不同省份,而且规模还比较大,现在也没有衰落的趋势。
我有一个比较简短的分析,放在结论部分。
一个是,听戏和籍贯人群有密切关系,浙东人群从上海开埠以后,就不停地往上海迁移,始终没有中断,即使在限制人口流动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不断有人从浙江迁移到上海。
比如我妻子家里。我妻子祖籍是宁波。我的岳母出生在宁波,她十几岁时才从宁波搬到上海。我妻子属于第二代沪籍宁波人。从浙江迁移到上海的人口趋势始终不间断,一代又一代。今天还有很多第一代宁波人迁到上海。和淮剧的观众基本盘相比,它的迁移潮流不曾出现过中断。
第二点是,越剧刚到上海时三进三出,一个原因是,早期的男班来过,演完又从十六铺灰溜溜回去,没在上海扎住根。当时上海也有很多其他剧。越剧不管纯男班,还是男女合班,除了武戏以外,没有其他拿得出手的特点。直到1930年代,纯女班来到上海。
纯女班和男班相比,有个比较大的特点。男班演出的地方戏通常有一些比较淫秽的主题,比较俗。不像纯女班,纯粹演男女爱情。所有演员全是女性,在那个时期登陆上海的其他地方戏中比较少见。大家以看热闹、新鲜的态度看待它,对纯女班的观感可能要比全男班或男女混班的要好,所以女班逐渐站住脚跟。
还有一个原因——我没有很多文献支撑,是拍脑袋想出来的。结合当时上海本地的工业发展趋势,很多职业女性,成为观看纯女班越剧的主力。这个观众市场,对越剧在上海扎跟,可能也产生了比较大的推动作用。
最后一点是,越剧之所以繁荣,前头讲了好几次,原因在于1940年代以后,以袁雪芬为代表的一群新的越剧人,抓住了时代机遇。她演电影——中国戏曲电影化,除了京剧以外,就是越剧。另外,她从传统戏剧中跳出来,演一些时装剧,表演形式也更丰富。这些使越剧慢慢成为比较主流的表演形式。
(作者系上海博物馆馆员)
关于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为进一步促进上海的转型发展,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推动城市更新工作的开展,以“文化兴市,艺术建城”为理念,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 2019),已于2019年9月29日在杨浦滨江拉开帷幕,活动持续至2019年11月30日。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是市政府批准举办的大型城市公共活动,旨在通过“展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城市建设中的实践项目引入展览,将展览成果应用于建设实践,从而倡导城市公共空间理念、提升城市魅力。
本届空间艺术季以展现上海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建设成就为背景,将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滨水公共空间作为主展场,邀请世界各地艺术家结合工业遗产和场地特色,在地创作一批公共艺术作品留存于滨江,丰富滨江景观;将原上海船厂的两座船坞开放,为人们带来大构造空间魅力的震撼体验。
关于“杨浦七梦”
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学院的项目之一,由澎湃新闻与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发起,希望借助七组研究和创作,勾勒出曾经生活、工作在此地的人们,与此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如今又对此怀有怎样的梦想。成果将于9月底至11月底在原烟草仓库的“绿之丘”展出,并期待纳入更多观展者的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