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探访乌兹别克斯坦②|塔什干:过客们留下的教堂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YzMzEwMQ==&mid=2649517923&idx=2&sn=53cb074be78ccd511b31fad3e32839ec&chksm=88851941bff2905725ec31a5c49c0d614e9b8c618684b9bb01e3b34238e1da8a2712d2ac7ccf&scene=27#wechat_redirect
作者
市政厅
时间
2020-01-22 11:00:07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在塔什干火车站南边不远是东正教圣母升天大教堂(Cathedral of the Assumption of the Virgin),也是这座城市的东正教社区中心。在任何城市我都会关注到少数族群社区,到了伊斯兰国家,我喜欢关注基督徒社区。
虽然这座圣母升天大教堂完全开放给游客,但并不是纯粹的景点。教堂非常醒目,天蓝色的外墙,白色墙边和柱子,金色尖顶十字架,俨然是童话中的画面。在我接下来的旅行中,发现这种天蓝色与白色的搭配,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东正教堂常见的颜色,不同于我之前见过的暗红色、棕色和绿色为主的东正教堂,这种配色略显得轻巧。
圣母升天大教堂。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一进大门,我就闻到了一股焚烧香料的味道,即便不是周日弥撒,只是个普通的下午,却有很多俄族人在这里祷告,教堂内也有神职人员。教堂里的信徒不只有老年人,还有很多年轻人,这是一个宗教社区的良性状态。教堂前面的院子里有很多摆摊,售卖一些本地教徒自制的蜂蜜、奶油之类的农产品,也有宗教书籍和圣像画之类的宗教用品。我买了几块蛋糕点心,味道很好。虽然苏联解体后很多俄族人搬到了俄罗斯,但留下来的人依然维持着他们的生活方式。钱就直接放在一个捐款箱里,收入用于教会的慈善事业和教堂日常维护。我绕到教堂后面,看到有一座建筑正在被修建,两个工人在绘制外墙上的圣像。
东正教在中亚的历史并不长,而且与俄国的军事扩张关系密切。1865年,俄国取得了对塔什干的控制权。接着大量的俄国士兵和移民到来,人们开始有修建教堂的需求。1868年,当时的俄国突厥斯坦总督考夫曼(Konstantin Petrovich von Kaufmann)提出在突厥斯坦成立一个特别的东正教教区,由于当时的突厥斯坦地域广阔,教堂很少,所以大部分教堂由军队进行管理,这也是中亚东正教堂早期的主要特点。
塔什干早期建造的教堂基本都没能保存到今天,在十月革命前,塔什干大约有30座教堂,大部分在革命之后被关闭,只有两座沿用至今,圣母升天大教堂就是其中一座。
圣母升天大教堂
圣母升天大教堂的建造始于1877年,取代1871年在塔什干医院公墓建造的圣潘泰莱蒙教堂的旧建筑。1922年,与中亚的大多数教区一样,塔什干教区也归东正教革新主教会管辖。1933年,这座教堂被关闭,一直作为军事仓库使用。1945年教堂被归还给信徒们,之后以圣母玛利亚升天的名称被重新使用,成为塔什干主教大教堂。1990年代初期,大教堂的钟楼和圆顶进行了重建。
在这座教堂的历史中,一个重要的事件就是东正教会革新主义运动(Renovationism)。我坐在教堂院子里,一边吃东正教徒们制作的蜂蜜蛋糕,一边了解这场影响了俄国绝大多数东正教堂的运动。这场运动最初是在俄国东正教会神职人员内部的改革,起源是20世纪初在神职人员中进行的有关教会改革的辩论,这些辩论是因为神职人员们对教会在帝国中的地位感到不满,因为长期以来在俄国,教会要屈从于帝国的政治利益。
1917年,俄国革命使得一些神职人员认为推翻君主之后的改革还不够激进,他们认为教会要适应新政权的现实,改变其对共产主义的态度,并对自己的规范和礼拜传统做出重大改变。基督教社会主义者们拉拢了许多具有改革意识的东正教神职人员,他们宣称对新成立的苏维埃政权完全忠诚。苏联政府对这些革新派团体产生了兴趣,革新主义者与共产政权之间的合作导致了教会的分裂。
在1920年代初,苏联政府开始迫害和镇压东正教会,一群以改革为导向的东正教神职人员占领了宗主教的职位,宣称自己是教会的最高权威。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些革新派占据了上风。他们全面支持苏联当局,掌握了一些教堂和教会资产,得到了苏联政府的认可,被他们所掌握的教堂得以保存,而更多的教堂在1920-30年代被关闭。
在塔什干,圣母升天大教堂成为重要旅游景点,而另一座靠近城市边缘,在墓地中更加安静的圣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东正教堂(Cathedral of St.Alexander Nevsky),可能更属于本地俄族人的日常生活。
每到一地我都喜欢去墓地走走,墓地当中凝固了这座城市关于人的记忆,是那些被不断翻新改造的景观建筑之外的城市历史。
这座博特金公墓(Botkin)在塔什干的东南边,也被称为第一城市公墓。我从大路拐进一条巷子里,两边都是和殡葬业相关的店铺,卖花的、定制棺材的、雕刻墓碑的等等,和中国很相似。这片墓地里过去埋葬的大部分都是斯拉夫裔侨民,还有几块区域是犹太墓地、天主教徒墓地和基督新教徒墓地。在圣母升天大教堂墓地关闭后,塔什干酿酒厂的老板把这块地捐赠给了教会,成为了主要的墓地。
墓地大门口一位老人在吹奏乐器,曲子简单却很悠扬。我走进墓地里,发现本地人习惯在墓碑上雕刻照片,这一点我在旅顺的俄侨墓地也见过,最早应该是贴纸质照片,但容易损坏就改为蚀刻,所以在墓碑上能看出墓主人的长相,还有生前的工作和生活场景。这座公墓里埋葬了很多塔什干的名人,学者、军官、运动员和宗教人士,也包括了几位东正教大主教、俄国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领导人克伦斯基的母亲和妹妹,还有诗人谢尔盖·叶赛宁的女儿塔季扬娜。
沿着墓地中间的路走到深处,面前就是圣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这座教堂始建于1902年,教堂外观配色和圣母升天大教堂正好相反,主体是白色,点缀着天蓝色的墙线和瓦片,新古典主义建筑搭配这些颜色,少了一些肃穆,但很梦幻。教堂面向西南,入口两侧有两座钟楼,中殿被五个洋葱圆顶覆盖,象征着耶稣和四部福音书作者。
圣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
这座教堂以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名字命名,他是诺夫哥罗德亲王,一生屡次在战斗中获胜,去世后被俄罗斯东正教教会封为圣徒。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他的名字被授予俄罗斯很多教堂。在俄国征服突厥斯坦之后,由于大部分教堂都属于军队管理使用,所以喜欢这种英雄圣徒含义的命名。除了圣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之外,天使长米哈伊尔、圣乔治、圣塞尔吉乌斯这些和战斗胜利有关的名字也是教堂常用的。
从俄罗斯墓地返回市中心的路上,我经过了一座德国路德会的教堂,这座教堂隐藏在路边茂密的树影中,小巧精致,棕黄色砖砌的新哥特式建筑,被称为德意志教堂或福音路德教会(Kirche),是塔什干唯一的路德教堂。
德国路德会的教堂
这座教堂是塔什干路德教会在1899年建造的,而在1885年,塔什干就成立了福音路德教区。最初,教堂是为塔什干路德教会的德国人建造的,他们是在俄国军队中服役的德国士兵。在苏联时期,教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用作仓库,1970年代末移交给塔什干音乐学院,并进行了重建,设立了歌剧工作室,定期举行风琴音乐会。在1990年代,最终被移交给恢复活动的路德教会团体。
在俄国叶卡捷琳娜女皇统治时期,一大批德国人移民到俄国,他们由于在伏尔加河流域开垦而被称为伏尔加德意志人,其中又有一部分移民到了中亚,带来了不少现代化技术和文化遗留。虽然如今已几乎没有移民后代,但在后面旅途中,我发现了更多和他们有关的过往痕迹。
离开这座德国路德会教堂,不远处是高大醒目的耶稣圣心大教堂(Sacred Heart Cathedral),这是属于罗马天主教的教堂。在我的故乡沈阳,最大的主教教堂名字也叫耶稣圣心大教堂。
这座哥特式建筑的教堂非常雄伟,里面只有一位老人负责看管教堂,为偶尔前来参观的人们开灯。教堂一楼有个大厅,大厅里有个有趣的装置艺术品,中心是象征耶稣基督权柄的球,向四方延伸出光芒,背景则是耶稣的手势。
耶稣圣心大教堂
管理人带我走上二楼的礼拜堂,通道里展示了教堂的建造历史。天主教在中亚的传播开始于19世纪后期,同样是伴随着俄国的军事扩张,早期的教徒是波兰人、立陶宛人、德国人和法国人,他们是沙皇政府的军事人员,也有战俘、流亡者和逃犯,他们被派往远东、突厥斯坦和高加索等地开垦和定居。
1883年,俄国突厥斯坦有了第一位正式的天主教神职人员费迪南德·森奇科夫斯基神父(Ferdinand Senczikowsky),他努力计划在塔什干建立一座天主教堂。塔什干许多天主教徒都是熟练的技术人员,他们参与了教堂的建设,1912年教堂建成,开始进行宗教活动。十月革命之后,约瑟夫·索温斯基神父(Joseph Sowinski)秘密地为剩下的天主教徒举行宗教活动。
1987年,乌兹别克斯坦的天主教组织恢复活动,波兰方济各会的克齐斯托夫·库库尔卡神父(Kszisztof Kukulka)重新管理这座教堂。教堂通道的展示中,提到1993年教堂的修复工作,从老照片的对比上可以看出,1926年时,教堂已经连屋顶都没有了,只剩下基本的框架,今天的修复与1912年刚建成时基本相同。
从教堂的分布可以看出塔什干的城区结构。乌兹别克人原本聚居的旧城区在西面,俄国人修建火车站选在离旧城区稍远的东边,方便建设和驻军,这一点和中东铁路沿线城市的布局很像。移民们总有聚集的习惯,以火车站为中心,附近是不同移民群体的教堂、墓地和社区,他们或许不愿靠近本地人聚居的西边,把教堂建在火车站的南北方向。
返回地铁站的路上,我无意中发现街头公园里的一座雕像。一眼看上去,雕像人物不像乌兹别克人或者俄罗斯人,而是南亚着装,走近一看,是印度总理沙斯特里(Lal Bahadur Shastri)的纪念碑。原来他是在这里去世的。
1965年印巴战争,为了结束两国之间的持续对抗,苏联要求印巴领导人在塔什干进行谈判。1966年1月10日,印度总理沙斯特里和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签署了塔什干宣言,这是停止战争和建立双方贸易关系的开始。当天晚宴后,凌晨一点,沙斯特里死于心脏病。
印度总理沙斯特里的纪念碑
在苏联时期,作为向第三世界国家展示苏联美好生活的图景,塔什干举办了大量的国际会议、比赛和文化节,是面向中亚甚至面向东方最有影响力的城市。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的那一年,他前往乌兹别克斯坦视察工作,在塔什干发表讲话,表示了对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期待,以及苏联对华的友好政策,这一讲话被认为是中苏关系最早的解冻信号。
地铁站旁还有一座诗人博物馆。我努力拼出上面的人名,谢尔盖·叶赛宁(Sergey Esenin)。虽然我在俄国墓地中知道叶赛宁的女儿塔季扬娜埋葬在塔什干,但并不知道叶赛宁本人和塔什干有什么关系,甚至不知道他来过这里。
叶赛宁博物馆
这座居民区里的博物馆更像民居宅子,一个热情的大妈和她的儿子接待了我。实际上,叶赛宁只在十月革命后来过一次中亚,而且没有停留很长时间,他从未写过和中亚直接有关的诗歌,但博物馆中还是陈列了当时的照片和他的作品。叶赛宁在1921年到塔什干拜访他的朋友——另一位诗人亚历山大·希里耶维茨(Alexander Shiryaevets)。在塔什干,叶赛宁对游历老城区有特别的兴趣,他受到公共图书馆馆长的邀请,向艺术工作室的市民们发表演讲,还短暂前往撒马尔罕和布哈拉。
叶赛宁的几次婚姻生活都非常短暂,1917年他和第二个妻子齐纳达·赖希(Zinaida Reich)结婚,然而1920年就和当时怀孕二胎的赖希离婚,赖希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塔季扬娜(Tatyana)和康斯坦丁(Konstantin)。二战期间,塔季扬娜和丈夫孩子搬到了塔什干,阿列克谢·托尔斯泰帮助他们获得了一座小房子,她在这里生活了半个世纪,直到1992年去世,就埋在我刚刚去过的那片墓地中。
离开叶赛宁博物馆,我去在一家当地有名的民族餐馆里吃晚饭,服务员极力推荐代表乌兹别克民族菜的抓饭和烤肉,然而与新疆并无差异。唯有俄罗斯红菜汤引起我的兴趣,在中国喝到的改良罗宋汤并不是正宗的做法,没有使用红菜,而是用卷心菜加番茄酱,番茄酱的工业酸甜感非常强烈,而且正宗的做法会在汤上加酸奶,而由于饮食习惯,有些中国餐馆加的是奶油或什么都不加。
虽然独立之后,乌兹别克斯坦的饮食文化由政府主导恢复民族特色,建成了游客风靡的中亚抓饭中心,但民间饮食依然带有浓郁的俄国习惯。虽然是穆斯林民族为主的国家,但街头很多卖酒的商店,餐厅里也都供应酒类。这里的小麦类主食是馕,可能比新疆维吾尔族人的馕略小,更软更厚一些。餐馆服务员把这个叫作面包,不知道是欧化的习惯,还是看到我的东亚面孔,以为我不知道什么是馕。
探访乌兹别克斯坦①|塔什干:苏联社会主义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