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探访乌兹别克斯坦③|塔什干:中亚的东亚人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YzMzEwMQ==&mid=2649517949&idx=4&sn=c3c333d519663bb4f829f0851007418b&chksm=8885195fbff29049133830fc2ace35eb3e452348afb6af2d01b5e766e5f24d1d92dff89ea812&scene=27#wechat_redirect
作者
市政厅
时间
2020-01-24 12:50:01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在塔什干,我试图寻找更多的东亚痕迹,但没有找到太多属于中国的,反而更多来自朝鲜和日本,而这些关联都与苏联时代有关。
我前往塔什干城市西南一片离火车南站不远的墓地,在这座墓地的深处,有一小块埋葬的是二战后被惩罚到中亚做苦役的日本战俘。
这些日本战俘是在中国东北投降后被带到这里,我来看一下他们最后的归宿。
墓地对面的一座小楼是日本战俘纪念馆,一位先生接待了我,向我讲述了埋葬在这里的日本战俘的由来。
二战结束,日本投降后不久,将近六十万名驻扎在满洲的日本士兵被解除武装,带到苏联各地作苦役。
在中亚地区,乌兹别克斯坦大概有23000名日本战俘参与工作,主要从事建筑工。
1995年,塔什干的日本墓地纪念碑树立,这座公墓里埋葬了87名日本战俘。
在这座纪念馆里陈设了日本战俘曾经用过的物品,还有他们工作时的照片、从军登记和书信。
其中有一封手写的军历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大部分是汉字,作者是一位日本陆军少尉,他的从军经历非常短暂,几乎刚刚参战就结束了。
昭和19年(1944年),他作为特别操练见习士官入伍,进入飞行学校学习,只学了四个月就被编入陆军航空队,昭和20年4月离开日本从朝鲜进入伪满洲作战,前往当时的满洲国滨江省白城子报到,8月15日日本投降,但他在8月20日被提升为少尉,我猜测可能是他的上级阵亡后临时顶替升职。
9月2日,他在奉天被解除武装,我怀疑他可能都没有参加过战斗,之后从铁路经过黑河出境,被带到塔什干劳动。
不过他很幸运,只待了3年,在昭和23年9月(1948年)就回国了。
不幸中的万幸,大概就是如此吧。
我离开纪念馆走进对面的墓地,在墓地深处很远才看到这片日本墓园,很平整的一片土地,被栅栏围起来。
墓园中间是一座小小的纪念碑,上面挂了很多千纸鹤,纪念碑正面插着日本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国旗,有一块牌子写着:
永远的和平友好宣誓没有战争,下面摆着香炉和鲜花。
纪念碑背面则是埋葬者的姓名,纪念碑上还摆放了一个日本佛教僧侣的石头人偶,不知道是不是来扫墓的人留下的。
在纪念碑旁边的土地上插着两块木板,一块写着南无阿弥陀佛,中间一段日文,然后写着“日本人强制抑留者慰灵”,落款是浅尾正男,另一块则写着 “日本人慰灵墓参追善供养塔”。
日本墓地。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日本墓地
在塔什干,和我搭讪的本地人往往会讲出他们仅会的日语和朝鲜语的“你好”,会用中文打招呼的很少。
我决定前往一处和中亚的朝鲜族有关的地方,这个地方在城市西边。
从地铁出来之后,我徒步前往,中途路过一座广场,广场上有一座雕像,侧面看起来像是教科书中出现过的人物,走到雕像正面,原来是普希金。
雕像背后的建筑是纺织工人之家,应该是类似工人俱乐部一样的建筑。
这座雕像是1974年为了纪念普希金诞辰175周年竖立的,塔什干原本的街道很多都是俄罗斯名字,这座普希金雕像就曾经坐落在普希金大街上的一个公园里,2005年才搬过来。
在普希金雕像处转弯,不远处就是首尔公园。
这座公园是2014年修建的,2017年为了纪念朝鲜人被强制迁徙到中亚80周年,在公园里竖立了纪念碑,当时的首尔市长朴元淳出席了揭幕仪式。
不过,我到达时发现首尔公园被关闭了,但是隔着围墙能看到里面的建筑颇有朝鲜民族气息,有围墙和亭子,上面有朝鲜民族风格的彩绘图案。
今天生活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朝鲜族有18万,在塔什干大概有6万人,本地人习惯称呼他们为高丽人(Koryo-saram)。
这些朝鲜人来到中亚的历史比被强制劳役的日本战俘还要悲惨,而且时间更久。
在俄国的朝鲜人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当时朝鲜半岛土地兼并严重,很多农民难以生存,只好向外迁徙。
1860年,《北京条约》把一部分属于大清国的东北领土割让给俄国,这些朝鲜人就迁徙过去开垦耕种。
1914年,在俄国的朝鲜人达到六万四千多人,1919年日本殖民当局镇压朝鲜起义后,前往俄国的朝鲜移民继续增加,符拉迪沃斯托克成为了朝鲜民族独立运动的重要活动地点。
到了1923年,苏联统计境内朝鲜人超过十万人,大部分居住在农村,苏联政府开始控制朝鲜人的迁徙,并且逐渐将已经定居的朝鲜人归化为苏联公民。
苏联在1937年之前的政策主要是对朝鲜人进行本土化,允许他们成立朝鲜人苏维埃集体,使用朝鲜语,建立自己的朝鲜学校、医院和报纸刊物。
据1937年统计显示,苏联境内有将近17万朝鲜人。
1937年,根据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的报告,日本正在通过苏联境内的朝鲜人从事间谍活动。
在斯大林的授意下,苏联开始将远东地区的朝鲜人迁徙到中亚,当时大概有10万朝鲜人被运往哈萨克斯坦,7万多人被运往乌兹别克斯坦。
虽然政策允许携带牲畜,还会给予搬迁补偿,但实际上这些朝鲜人在中亚生活很艰难,他们大多是水稻农民和渔民,根本无法适应中亚的自然环境与农业习惯,政府的补偿也迟迟没有到位,很多人被饿死。
当时受牵连的不只是朝鲜人,还有中国人,生活在苏联境内的中国人同样受到怀疑,被驱逐出境。
很多人已经在苏联境内成家,只好带着俄罗斯家眷回国,成为今天中国境内俄罗斯族的来源之一。
苏联压迫朝鲜人的政策一直持续到斯大林去世,1956年赫鲁晓夫给予这些朝鲜人自由定居的权利,他们开始搬往城市。
由于迁徙过程中形成的高度社区组织化和互助精神,朝鲜人的城市化水平非常高,社会地位增长很快。
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朝鲜人基本上不会讲朝鲜语,也不会乌兹别克语,他们之间交流都是讲俄语。
我在塔什干买到了一些朝鲜人的老照片,应该是婚礼和家宴,可以看出他们没有保留朝鲜民族服装,而是以西装为主,在塔什干我没有发现朝鲜人专有的墓地。
苏联解体后,很多朝鲜人无法适应民族国家化的乌兹别克斯坦,搬到俄罗斯或者韩国。
朝鲜人的老照片
朝鲜人的老照片
有一部关于乌兹别克斯坦朝鲜族的电影,叫《迦南》,就是圣经当中流着奶与蜜的迦南,也叫《双城悲歌》。
这部电影拍摄于2012年,导演本人叫鲁斯兰·朴,是乌兹别克斯坦的朝鲜人。
电影中的气氛和我童年印象中的中国东北非常像,萧瑟冰冷没有希望,一切都是灰蒙蒙的。
电影的主角是一个塔什干的朝鲜人,年轻时他的一个朋友被人打死了,他后来做了警察,卧底逮捕一个毒贩,恰好就是当年杀死他朋友的人。
然而他的上级把这个毒贩放了,主角一怒之下辞职,染上了毒瘾艰难度日。
之后终于挺过来把毒戒了,他曾经的一个乌兹别克斯坦朝鲜朋友来找他,那个朋友搬到了韩国,让主角也来韩国谋生。
主角临走前,朋友让他去一个地方取些面包带到韩国,说自己是在韩国想念塔什干的面包。
等主角到了首尔之后,发现面包里面藏着毒品,他的朋友欺骗了他。
最后一幕,就是他带着毒品离开了朋友家,迷茫地走着。
“双城”指的就是塔什干和首尔,对于这些乌兹别克斯坦朝鲜人来说,塔什干并不是他们的故乡,他们被强迫迁徙到这里,但首尔同样不是他们的归属地,他们无论在哪里都像外人一样。
“迦南”则是另一层含义,朝鲜人前往俄罗斯远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从中亚前往韩国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人们带着对迦南的向往迁徙,却最终无法逃脱悲情的结局。
朝鲜人的性格好像天然就很拧巴,其实北方地区人都这样,少数热闹的时候特别狂欢,但多数时候很安静,不怎么说话,像一头蹲在河边发呆的熊。
在塔什干的市场里,我看到一些朝鲜人的生活痕迹,就是朝鲜泡菜,虽然卖泡菜的商贩大多是乌兹别克人。
今天在乌兹别克斯坦很多饭馆,尤其是街头小餐馆,都会有泡菜,是很平民的食物。
但我发现这种泡菜与东北的泡菜不同。
也许是无法种植优质大白菜的缘故,乌兹别克斯坦的朝鲜泡菜是用卷心菜制作的,口感味道相差很大,不过这里的朝鲜人选用了当地大量种植的胡萝卜做了胡萝卜丝咸菜,也算是一种改良传承吧。
泡菜不好吃,也没有狗肉,也没看到卖冷面和打糕的,想必这里的朝鲜人并不那么快乐吧。
塔什干的市场里的朝鲜泡菜
夜晚的塔什干很安静,街上没什么人,只有街头公园的长椅上还有女人带着男人,或者男人带着狗坐着,也不出声,干坐着,这座城市夜间的萧瑟很像我的故乡。
塔什干的绿化很好,地上落叶特别多,走一路都是伴奏声,一条漫长的路没什么路灯,偶尔有短暂的车飞逝而过,带来瞬间的光影。
一个年轻的女子挎着包在我前面走着,背影像我小时候见过的那些事业单位上班的阿姨,她走一段回头看看我,好像有点害怕,停在路边看手机,等我从她面前走过去她才走。
虽然我是男的,可却是外国人,让一个本地人深夜单独走在我身后,也不安心,我也玩手机把她让过去。
就这么,我俩默契地走一路交替一路,谁也不声张。
在塔什干的最后一个下午,我去了城市西北面的老城区。
在1966年的大地震中,塔什干的老城区大部分损毁了。
曾经的乔苏集市(Chorsu Bazaar)距离聚礼清真寺和库尔克达什经学院(Kukeldash Madrasah)不远,当然这座16世纪的经学院也是在地震摧毁后1990年代重建的,从布局上来看,巴扎、清真寺和经学院,组成了一个传统穆斯林街区的结构。
库尔克达什经学院
地震摧毁了集市后,苏联政府在原址重建集市,但外观颇为现代化,像一个体育场。
集市内分上下两层,一层是肉类和奶制品,二层是坚果,集市外围是蔬菜、水果、香料和生活用品。
集市出来一直连到地铁站,有一条自由市场街,供摊贩们自行摆摊,多为鞋帽、零食、饮料和生活小物件。
我在集市逛了一会儿,继续往北面走,到了哈斯特伊玛目广场(Hazrati Imam),这里是乌兹别克斯坦官方的宗教中心,也是这个国家伊斯兰教最重要的地点之一。
这里的重要性来自有54米高宣礼塔的哈斯特伊玛目清真寺,这是2007年前总统卡里莫夫下令修建的,还有一座同样16世纪的经学院,不过内部如同乌兹别克斯坦大部分曾经的经学院一样,都是一间间旅游商品店。
这片广场得名于塔什干首位伊玛目阿布巴克拉,除了宗教造诣之外,这位伊玛目还以研究锁而著名,这座广场就是以他的陵墓为核心的。
广场最重要的一个地点是一座小小的博物馆,在周围巨大的尖塔和清真寺面前显得有点渺小且容易被忽视,里面展出了伊斯兰世界最神圣的物品之一,奥斯曼古兰经。
在伊斯兰教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领导时期,为了统一散轶各地的古兰经,奥斯曼下令编纂整理了统一版本。
统一的古兰经一共抄写了5本,分别在麦加、麦地那、大马士革、巴士拉、库法。
帖木儿大帝远征的时候,把巴士拉的那一本带回了撒马尔罕。
俄国入侵中亚之后,把这本古兰经运到了圣彼得堡,后来苏联时期为了向乌兹别克示好,将古兰经还给了塔什干。
乔苏集市
乔苏集市
我在塔什干的最后一餐是在乔苏集市旁边的烧烤摊子,夜晚市场已经收工了,摊贩们纷纷来吃饭。我点了烤牛肝,加上馕和醋浸洋葱,迎着烧烤的烟火,大嚼带血的牛肝,味道非常冲。在塔什干的旅行结束了,下一站我将沿着奥斯曼古兰经的线索,前往帖木儿帝国时期的首都——撒马尔罕。
探访乌兹别克斯坦①|塔什干:苏联社会主义的样板
探访乌兹别克斯坦②|塔什干:过客们留下的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