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开春,中国一线城市里悄然上演一股“返乡潮”,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反思自己的处境,想要离开曾经梦想的大城市,和“伪幸福”说再见。
与此同时,大城市里对一些服务人员——比如保姆、餐饮服务人员、民工等——的需求越来越大,却苦于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或者招到人才的成本越来越高。面对当下年关已过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返乡潮”,至少有一点是要明确的,那就是这种“返乡潮”说明了中国的乡村社会并没有完全失去活力和吸引力,即它不仅没有走向“终结”,而且还在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而焕发着一种新的生机。就像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在乡村的异军突起一样,这里为返回乡村的城市务工人员提供了新的就业以及创业机会,特别是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里。
当然,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最为重要的硬性制度保障就是,中国社会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所实行并坚持下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集体所有的土地关系,这在一定意义上确保了一大批从农村土地中流动出来的劳动力,在他们遭遇到城市经济发展瓶颈之时,可以适时地返回到自己的家园故土中去,依赖承包的土地经营生计。
“返乡潮”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中国这个长期以农业立国而又未完全将之彻底抛弃的一种城乡社会基本结构关系的体现,这其实是一种保证城乡之间有着可持续的、良性循环的、恰到好处的制度。今天中国从南到北的乡村电商之所以可以这样迅猛地发展起来,与那些握在自己手中的土地以及相对便宜的在家用工的劳动力有关,这使得从城市当中因为各种原因而返回到乡村里的农民以及他们的后代能够很快地进入到一种新的就业或创业的轨道中来。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土地制度的优势所在,没有了这份优势,任何的发展机遇都只可能是纸上谈兵,无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