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Cities and Cultural Diversity
自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创意城市网络”至今,全球共有246座城市加入。该项目以《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为理论依据,是以创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之间交流合作的平台。目前中国以14座城市独占鳌头。而怎样建设创意城市、建设什么样的创意城市,以及如何将其与丰富的文化多样性结合在一起,则是不断需要创意来解决的问题。本专栏将以这一主题为中心,通过理论和实践进行全面的解读。
2019年12月30日,清华同衡人文与创意城市研究所与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一同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先生,就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等问题进行了座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的代表一同参加。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研究员
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原常务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政策、文化产业理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文化哲学、社会哲学、经济伦理学等。著有《伟大的共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主体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拓荒者的足迹—中国文化产业改革发展十年路径与政策回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新华文摘》等报纸、期刊发表学术文章和论文数十篇。
《文化蓝皮书》是中国第一本文化蓝皮书,也是第一本代表国家水准的文化蓝皮书。自2000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02年初,首部《文化蓝皮书》——《文化发展蓝皮书——2001-200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正式出版。《文化蓝皮书》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正以世界的眼光、时代的要求融入世界发展的格局之中。
从2012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获得了财政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设立了国内首个文化产业的研究类专项资金——“文化产业重大课题研究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多学科专家学者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重大战略问题进行联合攻关研究,有关的研究成果在这一时期的《文化蓝皮书》中也得到了集中反映。
到2016年,《文化蓝皮书》连续出版十三本。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结合时代需求,再次重启《文化蓝皮书》。改版的《文化蓝皮书》将于2020年1月正式出版。
座谈对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发展形势进行了一个总体判断。张晓明认为, 这一阶段的文化发展可基本概括为“大转型”,并表现出以下4个主要特点:
从十五届五中全会(2000年)提出“文化产业”概念以来,我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10年以前,可以归结为在文化体制改革的生产力释放作用与文化产业政策的推动作用双重动力之下的“非常规”高速发展时期;第二个阶段是2010年以后,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与改革配套出台的政策效应递减,在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下,发展速度一路下降。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开始转换,并发生内外结构一系列重大变化。
因此,2010年以来,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一路下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进入了一个陡降之后的平台期。
在2010年以后我国文化产业进入下行通道的同时,发生了重大的结构变化,与数字技术相关度高的行业领域出现了爆发式增长。比如,2015年,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是投资额增长最快的行业。从2016年后披露的“营收”增长数据看,每年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都是各行业增长最快的:2016年30.3%,2017年34.6%,2018年24%。
这说明,文化产业的结构变化已经完成,与数字技术相关的行业已经迅速崛起,技术构成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文化产业进入了创新驱动增长的新阶段,规模速度型增长已经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
3、从消费性服务功能向生产性和社会性服务功能延伸:融合发展成为无所不在的主题
2010年以后,文化产业在发展速度进入下行通道的同时,开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出现融合发展的新态势。特别是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后,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这将发挥文化产业生产性服务功能、实现与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融合发展纳入了国家战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始撬动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盘大棋。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是“文化产业回归文化市场”的重大转变,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从政府主导的启动阶段走向依靠市场内生动力发展的新阶段。“铺摊子”将转向“上档次”,市场成为下一轮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
“放管服”是落实十八大改革基本方略的一组核心改革措施,其基本内涵就是围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从而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正是在这一工作主线的基础上,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新政策才得以发挥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张晓明研究员对当前形势进行了研判,并对新时期、新问题、新思维做了解读,进而展望了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关建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年提高。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8737亿元,比2004年增长10.3倍。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改变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如今,2019年迎来5G商用元年,开创了中国在文化科技融合领域独领风骚的时代。这就意味着,中国的文化发展更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探索去发展全新的道路,以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应对新的挑战。
会后,清华同衡第三党支部与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党支部进行了座谈交流,双方将在今后工作中,围绕中心工作加强党建联系,创新党建结对共建模式。
人文与创意城市研究所致力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的研究和相关实践,探讨“创意城市”的建设、申报与交流能为城市带来的价值。我们通过推广“创意城市网络”的理念来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内动力,最终实现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关链接:
首届亚太创意城市大会观察报告
UNESCO“创意城市网络”大盘点
解读《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
编辑/排版|王淑芸
封面图/图片|https://zh.unesco.org/
供稿|清华同衡 人文与创意城市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