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构建“谈判的圆桌”
项目组和国规局共同搭建“利益共同体的协调平台”,形成对接政府部门、权益方、市民、专家等多元参与的合作平台与“谈判的圆桌”。通过例会机制(权益单位协调会、阶段成果交流会、联席谈论会等)与工作统筹机制(现场协调、资料梳理等),保证“利益共同体的协调平台”持续有效运行。
1.2 确立共同的发展方向:定位与功能的共识
通过前期的发展定位研究与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在大湾区、珠江两岸、广州层面,提出南沙湾发展策略以及片产业发展方,达成片区定位与功能的共识。确定片区发展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先行区、粤港澳大湾区的海上门户、广州国际海洋文体休闲中心。
1.3 找出与各权益方博弈的焦点,寻求利益平衡的“最优值”
与港方(东部公司)协调
城市发展定位方面,通过片区发展专题研究报告,达成发展方向与功能定位的共识,并落实共识中的规划控制重点要素。在地块开发指标方面,通过环境影响评价、交通规划方案评估,对进行开发总量、地块建设指标进行控制。通过片区内剩余可开发居住建设量测算,对东部权属内居住用地总量进行控制。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提出基础公服+国际化公服补充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思路。既保证了居民的公服需求,又满足了国际化人群的公服需要。同时,也保证了港方权属地块内一定的土地开发收益。
与村集体协调
与村集体博弈的焦点在于村集体用地规划与村集体经济利益的矛盾,以及村庄安置方案难以达成一致两个方面。规划从村集体发展意愿出发,适当增加经营性用地。在村庄安置方面,对安置方案进行量化计算,并运用城市设计方案进行形象化说明,达成空间层面的共识。通过“利益共同体的协调平台”,与政府方、港方、市民共同协商,对用地方案与安置方案在空间层面达成共识。
与市民协调
与市民博弈焦点在于市民的生活品质与城市开发建设效益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开敞空间、交通出行和地域特色三个层面。本次规划运用城市设计手段、以人性化需求为出发点,在人行的街区尺度,人性化的空间改造以及对传统人文空间的传承等方面,对控规人本空间层面的进行完善与补充。
从片区魅力特色、当地人群需求出发,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将原有道路、滨水空间进行人性化的改造,形成公园、休闲等更贴近生活的开敞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