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018年,苏州市政府密集组织开展了三轮古城街坊的城市设计竞赛,引发了新时期古城保护与更新的空前探讨。通过持续跟踪和深度参与,项目组更加坚信“文化彰显”是古城散发持久魅力的最有效途径,文化核心价值空间的识别与利用更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设计工作首当其冲需要思考的内容。本文以苏州道前地区为例,提出未来的保护与更新规划或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动力上,融入发展趋势定功能;二是结构上,识别文化价值绘空间。
国际上关于城市的保护与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遗址保护阶段,强调对已发掘的遗址的保护,对“有历史价值的古城建筑应该妥为保存,不可以破坏”(《雅典宪章》);第二个阶段为规划控制阶段,《威尼斯宪章》将保护对象扩大到“一定规模环境”和“随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过去一些较为朴实的艺术品”,认为古迹“不能与其所见证的历史和其产生的环境分离”;第三个阶段为公众参与阶段,这一阶段开始重视人在保护与发展中的作用,城市规划是不同价值观的体现;第四个阶段为功能更新阶段,这一时期开始意识到历史地区的活力十分重要,规划需要使得保护地区能够适应现代生活需求,解决保护与现代生活的矛盾;第五个阶段为地方文化阶段,这一阶段的保护工作,更加重视“地方性”,强调文化的内涵与可见性。
关于保护与发展的国际宪章、公约、惯例的历程与要义示意图
自1982年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苏州古城的保护始终对标国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成为全国的典范。从保护与更新的大事件来看,苏州古城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00年之前,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出来改造成片的传统居住街坊,这一时期对文化遗存是有一定程度破坏的;2000年-2012年,由政府成立领导小组,搭建融资平台,通过发展文化旅游达到提升古城形象、改善古城生活的目的,这一时期古城文化更多地被用作商业消费符号;2012年在入选“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之后,苏州古城加快了地方文化与国际文化的对接,一方面引入法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优质教育文化资源,另一方面鼓励国内优质社会资本进入古城,试水教育文化产业。
苏州古城更新大事件、更新阶段与城市历年经济情况关系
“国际的”还能不能是“地方的”?
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文化彰显”?
是通过改善居住环境,应对古城老龄化?
还是鼓励年轻人的进入,焕发古城活力?
这些问题一时之间在专家圈中引起热议。道前地区的保护与更新规划就是在这一新趋势中展开的。
道前地区位于苏州古城西侧,涉及五个社区,总面积102.22公顷,总人口约1.1万人。
道前地区毗邻胥门,曾是借由京杭大运河进入苏州古城的西南门户,水路发达,《吴地记》中记载的苏郡最重要的七条水道中,有四条流经基地。鉴于这一区位优势,基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承担着区域行政中心的职能,并由此带来大量达官显贵、社会贤达的聚居。因此,与苏州古城其他54个街坊相比,基地内名人故居、古井门楼、古树名木密度相对较高。
道前地区是古城文化、产业和服务发展的活力地区。基地位于苏州中心城十字公共设施轴带交汇处,古城保护的城环和街环之上,共有养育巷、乐桥、三元坊站3个轨道站点。基地内有法国LISSA学院中国分校、苏州会议中心、姑苏区特殊教育学校、姑苏区老年大学等优质教育、文化、艺术资源;依托东弘科技创业园、金狮科技文化产业园、悦未来青年公社三大空间载体,基地的创业创新、文化艺术产业正在形成。
此外,基地周边,苏州市图书馆、人才市场、苏州中学、苏州市规划展览馆和怡观片历史街区等公共资源亦为基地的保护更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比其他街坊,道前地区一直以来都是苏州古城保护与发展实践最为薄弱的地带,大量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不当,生活环境欠佳。
如何挖掘再现、合理保护、充分利用基地内的优质历史文化资源,使其转化为促进城市更新的文化价值空间,助力道前地区的更新发展,是本次规划的重要突破点。
我们借助15幅反映古城人文变迁的历史地图,根据历史大事件、地图可信度,从中又遴选出《平江图》、《姑苏城图》、《苏州城图》、《苏州巡警分区全图》和《吴县城厢图》等5幅。将地图中的功能区块、水陆格局、建筑构筑物等重要信息转译到现状空间上。需要指出的是,古人并不是按照真实比例绘制地图的,转译的时候需要仔细比对。
转译后的五张历史地图层积信息是十分丰富的,文化源头也是多元的,既有宋代的“贡院”,又有明朝存留至今的“按察使署旧址”,如果再整合历史记载等信息,基地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在这段漫长的城市发展历史中,有些信息固然很重要,但是从整个古城的角度、从遗存的保留情况来看,并不适合作为核心文化去挖掘。经过反复研究比对,实地踏勘、访谈,我们判断“官署文化”、“小型园林文化”和“市井文化”是道前地区的三大核心文化,应当为后续的空间规划提供逻辑基础和内涵。
在核心文化明确之后,结合现状清点有价值的潜力空间,这些空间包括了公共空间和一些重要的建筑空间。本次规划将价值空间分为“道路、水系、桥梁、节点、功能片区”等5种空间形态,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通则引导设想。
项目组认为“苏式生活体验”、“吴地文化展示”、“人口老龄化”,是古城内任何街区都需要贯彻落实的重点,但在当前新的趋势下,古城更需要找到持续更新的动力。与道前地区类似的威尼斯多尔索杜罗区、日本谷中地区,均是通过植入文化教育产业实现了街区的自我保护与更新,避免了我们一直在反思的过度商业化,并成功地延续了社区文化。
规划建议把还未落地的国际文化教育资源植入道前地区,通过相关的创作、交流、服务、生活等功能的发展,盘活街区内文保、控保、传统民居等存量空间。
一方面,逐步外迁按察使署旧址内市级行政办公功能,严格控制市立医院本部不断扩张的规模,以降低不必要的交通发生量。
另一方面,整合按察使署旧址、金狮文化产业园、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际国际文化培训机构和艺术教育机构的空间载体,打造文化培训和艺术教育两大中心,通过道前河、内城河滨水空间串联,沿线展开相关文化经营性业态。
在这样的逻辑下,规划确立了围绕“文化艺术”功能和人群结构的更新方向:
分段打造剪金桥巷
突出阅、品、作、食、购的文化艺术之街
开辟街头画墙为艺术学生提供街头作画、道前赏秋的场所
依托培智学校,植入国际关爱中心;
意向恢复积善、成家两座古桥;
以街坊内原寺庙闲置石柱为街道座椅
将包豪斯风格的向阳新村改造为学生公寓
为艺术生提供生活交往空间
将传统菜市场改造为生活艺术超市
为创客人群提供有艺术范儿的生活服务
恢复第二直河沿线为国际文化艺术街廊
将苏式园林的手法融合公共艺术空间展示
苏州的市井文化有其自身的味道。“买朝饭”、“吃茶去”、“歇歇脚”、“乘风凉”、“白相相”、“讲讲张”、“活河浴”、“著象棋”……都是百姓们鲜活的日常。规划以“修景”理念,将这些苏州特有的场景植入到街头巷尾的小空间中,并勾勒出一条横跨四个街区的市井文化生活环。
官署府邸除了现存的按察使署旧址和巡抚衙门旧址仍然存留有实体空间,其他官署建筑地面部分已不复存在。规划结合古城保护的整体格局,通过公共空间的再设计,强调展现道前地区的官署文化遗迹,这样的设计主要有两处。
(1)外城河段
该段曾经是贡院建筑和对外使臣的接待馆驿所在地,现状为古城环城步道的组成部分,有一段城墙。规划整体打造该地区为学士文化主题公园,在原有场所的基础上,增补贡院文化园、滨水码头等小型主题游园,以丰富休闲带功能。
该地区曾经是苏州府衙所在地,现为宾馆和会议中心前的集散广场,平时作为地面停车场使用。规划改造会议中心广场为苏州府记忆广场,将地面停车改为地下停车,将动静区域、文化记忆和现代功能区域相结合;为更好地融入古城风貌,规划对广州周边的建筑提出了相应的改造指引。
织补临时停车场,限制机动车的进入,意向性恢复古时金丝荷堰莲花池作为市民休闲公园。
拆除风貌不佳的建筑,按图修复教科书级别的精品小型园林壶园,与畅园、东宏产业园空间联动,共同作为文化创意空间。
在将主要的文化空间识别和利用之后,基地内仍散落着大量的文化遗存,包括6处坊门、35棵古树名木、18处名人故居和81口古井,甚至还有一块古代坠落的刻有文字的陨石。我们建议仿照法国第戎的猫头鹰小径的做法,将这些有意思的文化遗存通过VI设计串联起来,增加游览的趣味感。
道前地区只是苏州古城历史城区中的一般性街区,其历史文化的厚重度与平江路、桃花坞、山塘街、盘门片等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也有其独特之处。项目组坚信国际文化教育产业在古城的落地生根将是一种近在眼前的必然,而道前地区可以成为承载这一必然的幸运儿。
最后的最后,道前这个例子想要强调,未来的保护与更新规划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动力上,融入发展趋势定功能;二是结构上,识别文化价值绘空间。
致谢:感谢相秉军院长对本项目的指导。感谢邱晓翔总工、马双全总工对本项目的技术支持。感谢项目组成员刘铨、刘慧、施刚、李晓晨、陆月圆、杨祝鹏和柳青的努力付出。
编辑/排版|余婷婷
封面图/图片|清华同衡 长三角分院
供稿|清华同衡 长三角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