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来规划院工作,我只能收集老家具在家里做修复了。”
作为清华同衡遗产中心的一员,于是我就很荣幸的来到了我们中心与本意手作联合举办的这场历时三天、转战三场、全程高能的大木作研学之旅。
大木作指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木框架,相对的小木作指建筑的非承重木构件,主要是室内装修和家具。除了大小木作这一行还有:伐木、解木、圆木作、车轮作等等。
古代绘画中的大木建筑与小木内檐装修(图片来源:网络)
“The Woodwright’s Guide”(《木工指南》)中新英格兰地区木作的分类,和中国有很多类似。
第一天:未来力文创园、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午:参观未来力文创园异地重建的古建筑群
下午:中式大木作知识和建筑史讲座
第二天第三天:林业科学院木材研究所
木作实践、木作实践、木作实践、木作实践…
这个安排还真是,和古建筑专业的学习莫名吻合呢——
1930年代梁思成、林徽因(左二、左三)等营造学社成员参与天坛祈年殿维修
古建专业学习三大途径
——无畏寒暑大调研
——脑洞清奇建筑史
——风尘仆仆上工地
上午,一行人来到位于朝阳区的未来力文创园,说是文创园,倒更像个小村落,随性地分布着复建起来的老宅,还有很多狗!而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其实躺着上百座正在落架修整、搜罗自中国各地的古建筑,聚集了十几位工匠在这里进行着修缮和改建。
打着盾形“补丁”的金丝楠木柱网和印着工匠记号的老砖
(看起来就很硬核)
中国古建筑以合院布局为主流,方盒状的房子和它们环绕起的院落都是建筑总体的一部分。
一张概括的中国民居分布图,今天的古建爱好者们收购得最多的,就数晋商和徽商们的大宅子了。
下午我们回到教育高地海淀开始了最为烧脑的环节,先由本意手作的喵叔和谢师傅介绍大木作研学的意图、古建模型的知识。接下来交由清华同衡遗产中心的肖金亮所长主场,徐健总建筑师倾情客串,对中国古代大木作做了一个他们自谦为总体梳理、实则直击所有建筑史专业学生(比如我)灵魂的讲座。
隆重介绍下喵叔和谢师傅
本次活动中源源不断向我们输入大木作的知识
侃侃而谈中的徐院,讲解了模数、礼制等建筑师永远的牵挂
一张长图总结肖所讲座内容:

肖所讲座中还包含官式与民式建筑、中国对日韩建筑影响等内容
人们说到建筑史时,感兴趣的往往是艺术的一面,这就势必要讨论美学风格、时代精神blabla,偏偏中国的古建筑,两千多年来外形没怎么变过,建筑史的主脉只好致力于建造技术、特定建筑类型和建筑文化。
人们羡慕建筑史学者工作对象赏心悦目的时候,我们只好默默合上繁琐、晦涩的研究资料,深藏功与名。但相信随着学科成果不断累积转化,中建史会变得越来越可爱。
经过一天现场参观和建筑史的洗(chong)礼(shua),翘首以盼的实践环节到来了。
无论巍峨的楼阁还是灵巧的家具,都是经由锯、刨、凿、钻这些基本工艺一点点造起来的,实践环节一开始,大师傅把古今中外的锯子、刨子、凿子摆了一桌,教大家实操每一道工序。
南方刨子(多安装铜口、木质刨舌)对比北方刨子
以及讲解刨子调试的谢师傅
锯:“用锯如挠痒”、“用锯如拉琴”、“锯要找到节奏感”,一句话——合适的锯路几乎是唯一的,如果木头在锯下发出均匀协和的声音,说明你得到了它。
刨子:“手眼身法步”,刨子是完成面最为精细的木作工具,类型最多,操作时要调动全部感官来保证精确~刨花如羊肉片般“薄如纸、匀如晶”为妙。
凿子:论木工最爱的工具,凿子一定排前三,“你想做出这个形状?喏,这几把凿子够用了。”“这里跟画的线还差一点——去拿把好凿子,比着线雕出来!”╮(╯▽╰)╭
使用电钻和夹具(jigs)来钻孔(并且用的是铣刀头和方头钻!)
——我爱现代工具
学完锯刨凿钻的基本操作后,大师傅带着我们仿制大木作模型的构件,这样才能找到建造的感觉,也能加深对木构架的了解。用来仿制的木作模型是清小式建筑,就是剥离了斗栱等复杂工艺、回归木构架本身、在清代较多被平民百姓所采用的木结构类型。
不要小看民式建筑啊,中国古建筑的建构逻辑、尺度比例、基本建造技术和文化审美都可以体现在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小木屋里。
世界各地的人都会盖木头房子,如果说中国和他们有什么区别嘛,应该是中国的木构件在相交的时候,会相互嵌套起来,外表仍然显得简洁干净的样子,我们也不让结构上稳定的三角斜撑暴露在墙面上,而是宁可用几朵斗栱来实现斜向的支撑。
仿制环节被翻了牌子的构件在这里:金柱、枋、穿插枋、抱头梁、角背——大概位于大木结构的这些位置
(其他的构件名称如果感兴趣可以自己去查~)
举个栗子,穿插枋算比较容易做的,先锯出榫头,再把榫头锯成阶梯状,穿入柱子后确定木销打入的位置,再凿出方孔
金柱要难得多,柱顶做一个榫头搭放横梁,下面开两个燕尾槽安装枋子和随梁枋,再往下要为抱头梁和穿插枋开卯眼,最后,还要把它从一根方料刨成圆木——图为梦想一点点照入现实的金柱
但学员们的优秀超乎想象,竟然有两组仿制出了一个步架的结构(要知道大木构件做的时候可能很顺利,一拼装问题就都来了)。
最后一步是学习房屋结构的拆卸和重装,这是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砖石建筑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因为可以较方便地拆卸和重装(dismantle and reassemble),中国建筑的修复、搬迁、改造、重建就有了一套自己的故事。
如果说这次研学的主题是木作,那补齐拼图的最后一块应该是木匠吧。在一眼望不到头的建筑史中,是匠人们和工匠行会带着“法式”“口诀”“风格”薪火相传,并把建筑变成和人一样有灵性的存在。
喵叔(缪茗华)
退休后由于太太不经意的指点学习木工,燃起了心中设计师之火并致力于感染更多人的匠心纵火犯。
谢师傅(谢长青)
家具之都香河的著名木匠,来自木匠世家,古建模型制作技艺非遗传人,活动范围之广,已经引起中科院、中建院的注意。
赵师傅(赵飞)
从业三十年,从家具到古琴,他说“我脑子里装着三百多种家具的样式”,诠释了匠人如迷宫一般的记忆格局。
在熟悉传统工艺的同时不断将材料潜力推向极限的斯卡帕,以及恨不得拓展出对建筑上百种感官的卒姆托,都是匠艺的大师啊
(图片来源:建筑师作品集)
木作实践期间我们还参观了木材研究所的厂房,拥抱现代社会的木材科技。古往今来拥有一长串杰出木匠的中国,在现代木结构的道路上也要继续加油呀!
没有文创的研学之旅是不完整的。学员们各自带回家了一座木作模型作为纪念,每当关于大木作的知识被繁杂的日常冲淡时,或者需要解压时,就可以把它拿出来,看它的每一个切口,都是小工匠们在建筑史中凿下、留予后人不断重温的痕迹。
编辑/排版|孙青
封面图/图片|清华同衡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本意手作
供稿|清华同衡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本意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