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路街道位于海淀区东部,常住人口21.9万,29个社区,8.49平方公里内云集了10所高等院校,11个国家级科研院所、37家上市公司,资源丰富、人才荟萃。
在市规自委海淀分局的统筹下,2018年学院路作为试点街道,聘请了清华同衡担任责任规划师,并与林业大学等高校和设计单位合作,通过“城市体检、资源发现、空间整理、社区营造、关系重塑”等一系列规划举措,盘活了辖区资源,扩大了公众参与,激发了社会活力,提升了城市品质,探索了有学院路特色的街区规划机制,实现了合作共赢,初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
主要做法:
一、突出规划引领,整合区域资源融入街道工作
按照海淀责任规划师“1+1+N”模式,学院路街道请一名全职责任规划师作为主任助理常驻街道,与一位高校合伙人和N家设计团队配合,搭建综合协同规划平台,全方位系统化的融入街道工作。
针对大院壁垒,协作失灵的治理困境,开展系统的空间摸底与城市体检,查找“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不匹配”的问题,梳理地区需求与短板,进行全面“空间整理”,形成《街区画像》和《空间资源清单》,推出了《双织补战略规划》、《生活服务设施专项规划》、《慢行系统专项规划》等成果,最终形成《街区更新战略规划》系列手册;
整合1-3-5年行动计划形成项目库,纳入街道“为民办实事清单”中,统筹考虑推动实施;
与街道一道进行城市品牌规划,提出了“科创之源,学府智城”的总体定位,和打造党建引领“街区、校区、园区、社区”四区融合的城市新形态的目标;
四区融合
与周边街镇联合成立“五道口街区规划与城市更新设计联盟”、“泛学院路街区规划设计联盟”,探索跨区域街区更新模式;落实全市街道工作会,探索以街区为单元的城市更新治理模式。
根据学院路城市特征和肌理,划分7个街区,做实街区工作站,设置“四站一室”,建立“功能嵌入式”街区治理平台和实体化“吹哨报到”平台,做居民身边的“12345”, 对居民各类诉求“一口受理 颜色分拣”分级分类响应处置,做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街区”。
二、着力扩大参与,丰富渠道平台激发社会活力
倡导多元参与规划,搭建平台畅通渠道,举办分区规划系列宣讲、专项公众咨询等丰富活动。与街道一起打造由130位高校院所专家组成的学院路发展智库,成为地区规划发展的智囊团,整合各方资源共同点靓学院路;
连续两年以“发现学院路”、“共想学院路”为主题,举办“学院路城事设计节”,内容涵盖环境改造、园林绿化、文化提升、城市家具、便民服务等多个维度,已经成为调动地区高校院所和社会各方面规划设计力量,广泛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的知名品牌;
开展了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对街道软硬件环境、国际交往空间、国际化活动,人才引进激励和政策服务平台等进行规划设计,开展科学家口述史项目,重现“八大学院”科学文化光辉历史,举办“北语零时差步履无国界”世界文化节等活动;
国际人才社区建设
去年9月与海淀规自分局一道,开展了国际设计周海淀分会场活动,建设的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五道口启动区正式开放,举办了海师·海诗“约会五道口”城市更新荟,集中展示街区规划和城市更新成果,期间举办了规划论坛等20多场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近10万人参观。
蔡奇书记以四不两直方式到现场调研,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聚焦城市更新,狠抓落地实施优化民生服务
按照精治共治法治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对接群众需求,针对城市功能短板开展城市更新,精细化提升城市品质。与街道一道会同辖区内外专业高校,将城事设计节与教学实践、课题研究等结合起来,落地实施二里庄斜街、成府路环境提升等项目,推出《学院路街道手绘地图》等产品;
深入开展跨街镇的“焕新五道口”街区更新行动;
激活消极空间,在规划整理的基础上建设16处口袋公园,增加绿化面积五千多平米,特别是将荒废近十年的马家沟地块儿改造提升为逸成体育公园,得到了蔡奇书记批示肯定;规划提升背街小巷颜值与内涵,实施城市针灸,进行微更新,以点带面提高公共空间品质;对小月河沿岸环境进行设计,推进城市生态修复,以多重手段提升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四、推动协同治理,通过社区营造实现生态重塑
将街区规划向社区延伸,同时承担社区营造师任务,实现“双师联动”。
以复杂的老旧小区二里庄为试点,成立“社区营造工作坊”,完善社区单位、物业、专家、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治理结构,引进社会组织,孵化培育社区自组织30多个,制定《社区营造三年行动计划》,共建“美团社区实验室”,打造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与石油大院内七家单位达成发展共识,召开“吹哨报到”恳谈会,签订《石油大院共治共享公约》,拆违治脏治乱,促进互相开放空间和活动资源,腾退两千多平米作为公共空间,建设新老建筑共生、职工居民共生、各类文化共生的“共生大院”。
在海淀规自分局的指导下,学院路街道和责任规规划师团队总结的街区更新“4+1”工作法,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认可,相关工作多次写入区政府工作报告,清华同衡获得北京市2018年度优秀责任规划师,共同申报的“以街区更新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研究项目,获得北京市2019优秀规划项目三等奖。
街区更新“4+1”
收获与体会:
一是发挥责任规划师作用,提高街道规划效率和水平。
学院路街道既是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实践者,也是受益者。正是由于他们的介入,给街道层面的规划注入了科技、社会、历史、人文等新元素。通过专业下沉,搭建面向街镇规划设计、建设实施、更新维护的多主体综合协同规划平台,推动相关委办局、公众及规划团队协同联动,统筹汇总各方诉求,高效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规划实施效率;
责任规划师不仅仅局限在规划层面,而是充分融入多个领域,如党建、疏整促、物业管理、垃圾分类、文体活动、接诉即办、社会生态等。对街道来说,责任规划师既添彩也解忧,能够统筹和链接社会资源,形成多维度支持服务体系。
二是把握好责任规划师,角色定位和责任边界。
责任规划师不仅仅是规划师、建筑师,更是群众意见的倾听者、城市问题的发现者、多方诉求的沟通者、公众参与的组织者、规划设计方案的把关者,对责任规划师既不能单一咨询也不能全面依赖,也不能寄希望他们是全科医生,还是需要建立起“分诊+会诊”的工作机制。
三是助力提升街道社会动员能力,完善基层治理体系。
责任规划师能够发挥统筹全局,穿针引线的作用,搭建上下沟通及联系的桥梁,扩大社会参与,激发地区内在活力,推动协同治理,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街道办事处治理能力。
四是打造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努力构建责任规划师长效机制。
街道与责任规划师应该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成长,重视尊重他们的意见建议,也包容他们对基层治理的未知领域,以“创新合伙人”理念构建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画好规划同心圆,打造发展共同体。
在与责任规划师不断磨合与携手的实践过程中,因地制宜探索建立合作机制,整合和调动各方资源,汇聚成磅礴力量,以首善标准助力文明街道、活力街道、宜居街道、平安街道建设。
排版|孙青
封面图/图片|图虫创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