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自新华网。
按照上述研究的发现,上海城市的中心所在并非通常认为或者想象的那样。这与以往观察和研究城市的方式有关。
▲ 就业-居住功能联系网络
注:(1)为便于显示,已将互有联系的街道联系量加和;(2)联系量大于平均值96的数值使用自然间断点分类法分为7个等级。
注:(1)为便于显示,已将互有联系的街道联系量加和。(2)联系量大于平均值771的数值使用自然间断点分类法分为7个等级。
《》杂志2019年第9期刊出中国学会新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宋小冬教授团队撰写的论文《城市空间结构的功能联系特征探讨——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文章采用移动通讯数据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上海中心城区体现城市功能联系的“人群流动”进行跟踪和测定,从上海空间结构实践和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两个层面,得到较以往认识明显不同的研究结论——从功能联系看,上海中心城区呈“单中心+扇形”结构,中心地区的就业、游憩吸引力远大于外围如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等地区,外围地区居民沿放射地铁线形成的扇面与中心区紧密联系。而传统的观点普遍认为上海城市已形成“多中心+内环、中环和外环”的空间结构。
▲ 社区发现法原理
注:在同一个虚线圈里的节点分析结果属于同一社区。
文章研究发现,以街道为空间单元的单位面积就业、游憩吸引量呈由中心地区向外围递减的特征,表明上海中心城区就业和游憩功能均呈单中心、向心集聚特征。依据各街道之间功能联系的紧密程度划分的组团呈由中心向外发散的“扇形结构”,表明中心地区对居民的就业、游憩活动的吸引并不是无序的,而是呈指向中心地区、若干相对独立的扇形分布,中心地区强大的吸引力是扇形结构形成的基础。在扇形结构中,行政区划和黄浦江、苏州河会通过对居民活动范围的限制影响扇形结构边界,特别是当行政区划边界和河流边界一致时影响更加显著。放射形的地铁线网与扇形结构耦合,基本每两条地铁线支撑一个扇面。
▲ 街道单位面积就业吸引量
▲ 就业-居住功能联系组团
规划新技术正在改变人们对既有观念的看法,规划研究已经越来越较以往更为客观和精细。本文就是这一趋势的反映。还有多少未知等待被发现?让我们拭目以待。对规划技术和理论感兴趣的朋友们不妨一读这篇文章。
(感谢《城市空间结构的功能联系特征探讨——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文章作者在导读编写中提供的帮助。)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关注我们,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