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刊载于《》杂志2019年第9期
获取全文
http://wap.cnki.net/touch/web/Journal/Article/CSGH201909010.html
《》2019-9期继续刊出“前瞻‘十四五’”栏目系列文章。在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城镇化无疑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 2020)年》已经指导了近几年以来的城镇化工作,未来城镇化道路如何走,亟待方向指引。在《》2019-9期“前瞻‘十四五’”栏目中,武汉大学李志刚教授等撰写的论文《城镇化的社会效应及城镇化中后期的规划应对》着重分析中国城镇化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从社会发展角度提出系列城镇化发展判断和宏观战略思路。
▲ 中国近十年城镇化率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8》数据绘制。
▲ 中国近年流动人口数量变动
资料来源:中国流动人口数据平台。
▲ 城市化率与社会流动的实证关系
资料来源:基于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绘制。注:图a为不同城镇化率城市的居民的社会地位与其所在城市的城镇化率的拟合曲线,图b为近5年来居民社会地位变化与其所在城市的城镇化率的拟合曲线,图c为未来5年居民社会地位的变化与其所在城市的城镇化率的拟合曲线。
文章将长期保持社会发展的活力作为我国城镇化中后期的重要规划应对手段。从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到,以往学者对于城镇化的经济效应研究较多,而对城镇化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应关注不够,在城镇化进程的中后期,保持社会发展的活力将成为城镇化可持续推进的重要保障。
▲ 乡村振兴 | 图片源自:新华网
第三,建构人口城镇化空间载体层级体系。建立城市群——都市圈——一般城市——县镇村梯度空间体系。其中,在都市圈层级,要进一步发展完善“疏解式规划”,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中心城市内部更新中,要避免大规模的阶层更替和社会淘汰现象,在中心城市外围寻求新的人口城镇化增长空间,中心城市与外围城镇形成有序的空间结构关系,提升从中心城市到边缘县域的辐射能力和共享水平。
(感谢《城镇化的社会效应及城镇化中后期的规划应对》文章作者在导读编写中提供的帮助。)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