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絮语
情感 石楠
年会报告
规划研究
强制性、开放性、引导性——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居住地块(街坊)开发强度指标体系构建
继承与创新 [主持]王树声
李小龙 王树声 赵子良 王 茜
遗珠拾粹 [主持]阮仪三 彩页
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古镇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赵 逵 白 梅
青年优秀科技论文选登
【摘要】随着农村家庭的决策考量由“经济收益最大化”转向“以教育为核心的综合收益最大化”,以往“半工半耕”的家庭分工模式呈现新特征。以皖北太和县城的农村学生家庭为案例对象,剖析教育驱动下农村家庭分工布局模式的特征与机制。研究发现,一方面家庭出于代际阶层流动的需求而将子女送入城镇就读,部分家庭成员出于教育抚养的考量而进城陪读;另一方面,教育竞争导致了乡-城流动过程中成本激增,进一步推动家庭主要劳动力异地务工以提高劳动收益。在以皖北为代表的中国高人口密度、高人口流出地区,教育驱动下的农村家庭形成了本地就读、异地务工的“半工伴读”分工模式,并在宏观上体现为本地与异地相交织的城镇化特征。“半工伴读”的分工模式使得家庭在多维尺度上离散,是具有阶段性特征的中国城镇化的独特现象。未来随着本地就业机会的不断增多、市民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家庭为单元的分工模式在空间上会逐步走向收敛,回归更为完整、健康的城镇化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演进历程、特征与方向——基于人口、经济与制度视角
【摘要】城镇化的演进历程深受人口结构、经济模式和制度安排的影响。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结构和经济模式的概览性考察,指出人口结构在未来10年内将发生人口机会窗口关闭和“人口拐点”来临两大结构性转变,经济模式正从出口和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和内需驱动。结合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历程,在回顾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基础上,指出从双轨渐进改革下的“自下而上城镇化”,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的“流动城镇化”,再到全面深化改革下的“新型城镇化”,城乡之间的制度性壁垒逐渐被打破,城乡居民权利不断趋于均等化,异质的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向同质的城乡一元结构演进;进而指出,中国城镇化进程未来有陷入“流动中的停滞”状态的趋势,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发达地区存量建设用地减量化治理研究——一个新的空间治理分析框架
【摘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发达地区土地利用模式出现了从增量扩张向存量用地减量化的新趋势。作为一种新的空间治理,如何从理论上解析减量化的本质和运作逻辑,在实践上对减量化治理进展、特征和模式进行梳理是本研究的重点。研究借鉴法团主义和控制权理论,试图提出“法团主义—控制权—土地利益重构”的分析框架。通过对宏观治理结构与微观政府内部权威运作机制的研究,弥补传统空间治理研究中对政府内部权威关系与政府行为逻辑研究的不足,对减量化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土地利益重构进行了剖析。选择上海市T区为实证案例,发现存在三种典型的减量化治理模式;减量化导致镇际发展差距扩大;远郊区的村集体和农民成为最大的“输家”。
从古代都江堰灌区看本土人居生态实践思想——兼论对生态文明时代城乡规划的启发
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
以品质提升为导向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编制
【摘要】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工程。本文结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历程,介绍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构建城市空间秩序、以人为本服务居民需求以及提高城市协同性等方面的工作,并通过加强城市设计工作,加深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融合,提高城市整体品质,实现城市更高质量的发展、人民更美好的生活。
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发展策略浅析
高标准规划“水城共融”的城市副中心的探索
年会学术对话
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
孙施文 武廷海 王富海 袁奇峰 张 勤 邹 兵 李晓江 汪 芳 周剑云
王世福 段德罡 汪 科 刘奇志 李 迅
人居与高质量发展
城乡规划建设与文化传承
王树声 石 楠 张 松 李锦生 霍晓卫 任云英 杨宇振 王 军 张广汉
国土空间规划怎么做
孙施文 刘奇志 邓红蒂 黄慧明 张 菁 郑筱津 张尚武 林 坚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