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的建设理念逐步向精细化、集约化转变,小街区作为一种紧凑集约的模式被大多数城市所接受并逐步落实,但在其实践中存在应用盲目、街区尺度过于随意等问题。
本文以小街区规划模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实践案例总结了小街区模式具有高密路网、功能混合、布局灵活、公共性强与稳定性佳的特征,其次通过分析不同城市功能区的特点进行小街区适用性的判断,最后结合不同功能的建筑设计布局与相关规范,提出了各适用的功能区中小街区模式的合理街区尺度,希望能够为小街区规划的相关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一定的方法支撑与决策依据。
自2016年初《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国家对于小街区规划模式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 ,“窄马路、密路网”的发展模式也得到了业内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明确了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城市街区规划建设方向。

小街区模式是一种有利于城市布局紧凑集约的发展方式,并且在城市土地高效利用与交通优化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小街区模式的特征,并针对小街区适用的城市功能片区以及合理的街区尺度展开研究。
小街区作为一种规划模式具有自身特征,对其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对中西方采用小街区理念的城市案例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小街区具有高密路网、功能混合、布局灵活、公共性强与稳定性佳的特征。
较为密集的道路网络是小街区最为显著的特征。小街区模式下道路间距一般不大于200米,密集的道路提高了区域内各地块的交通可达性,也为步行者提供了明确的交通流线,提升了步行过街的安全性,是一种以人为本、绿色低碳的道路交通组织模式。

部分城市核心区道路网络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功能混合是小街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我国许多传统的街区都呈现出了混合使用的特征,小街区通过控制合理的街区尺度与街道界面,能够实现街区间与街区内部的混合使用,为城市带来活力与认同感。

小街区还具有布局灵活的显著特征。一方面,小街区能够根据功能的需求调整街区的大小,对于用地规模有一定需求的功能可通过街区合并实现;另一方面,均质的路网具有极强的适应性,能够根据区域的特征灵活调节道路间距与街区尺度。
小街区具有极强的公共开放性。小街区由于其规模较小,内部能够承载的服务功能有限,势必会引导人们向临近的街道与街区“流动”,通过在步行可达范围内配建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步行与自行车的出行比例,能够丰富城市的公共生活。

图片来源:pixabay
小街区同时具有稳定性强的明显特征。网格化的道路系统具有均质性与一般性,因而决定了小街区的道路组织模式能够在城市发展中保持自身的稳定,西方国家的小街区布局的城市在百年间基本稳定,小街区的稳定性可见一斑。

纽约曼哈顿稳定的城市街区示意图(图片来源:谷歌地球)一般而言,城市的功能区分为商业休闲区、商务办公区、居住区、文教区、会展区、工业区与物流仓储区,由于其承载功能的差异,开发的模式亦有明显不同,其中商业休闲区、商务办公区与居住区较适宜运用小街区规划模式。
商业区与商务办公区土地价值较高,开发强度较大,同时有较高的可达性要求,这都与小街区的理念相符合。小街区的商务区一般而言都具有尺度适宜、空间丰富、适宜步行等特点,如纽约曼哈顿中心区、旧金山核心区,以及国内的天津滨海新区于家堡金融区、深圳前海金融区等。
图片来源:pixabay
居住区不仅仅承载了基础的居住功能,更承载了深层次的社交活动与邻里关系等社交属性。目前广泛存在的10公顷以上的城市住区导致了邻里的陌生交往、空间归属感弱,小街区强调的功能混合与城市活力能够减少居民的出行距离并促进邻里活动。已有研究对我国的大尺度居住小区提出质疑,并且经过相关论证提出了合理的居住街区规模为4公顷左右,成都市的小街区实践也证明了的居住片区采用小街区模式具有可操作性。
同济大学周俭教授认为目前10公顷以上规模的小区宜进行细分,划分为更小尺度的居住单元,增强生活空间的生活性与归属感,提倡小街区模式。周俭教授主持设计的“壹街区”是典型的小街区居住片区,位于都江堰市的东北部,街区规模控制在0.5-1.5公顷,道路间距在70-160米,建筑采用院落式的围合布局形式,形成空间丰富、识别性强的居住空间。

都江堰“壹街区”的小街区实践示意图(图片来源:百度地图街景)城市的文教区、会展区、工业区与物流仓储区的建筑都具有其自身的设计要求,不适合应用小街区规划模式。如会展建筑一般需要上万乃至十几万平方米的建筑规模,且建筑层数较低,同时需要足够规模的场地空间进行人流集散,因此对于街区规模要求较高,不适宜采用小街区模式。

典型会展建筑尺度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根据谷歌地球改绘)
物流仓储区与工业区等因功能的特殊性对于土地规模要求比较高,如物流园区需考虑布局大型仓储建筑、大规模的停车场地以及不同类型仓储建筑的组合,其街区尺度一般为300-600米,并不适宜运用小街区规划模式。
本小节从街区功能角度对街区尺度进行分析,从建筑尺度、场地大小与建筑组合等方面分析小街区规划模式适用的商务办公区、商业休闲区与居住街区各自合理的街区尺度。
商务办公街区内的建筑承载了金融、科创、研发、会议等办公活动功能,其建筑形式一般分为板式与塔式。
(1)板式办公建筑
板式办公建筑具有结构简单、有利于通风采光且造价相对经济的特点,但同时存在空间利用率低、阴影面积过大等不足。板式办公建筑由于进深相对较小,不适宜应用于高层建筑,更适合应用于中小型的单位或行政办公等多层独立办公建筑。

板式办公建筑依据平面走廊的布局形式可分为单外廊式与内廊式,单外廊式布局通风采光良好,但空间利用率略低;内廊式布局经济性好,空间利用率高,但走廊采光通风性较差。单外廊式走廊宽度建议取值为1.3-2.2米,内廊式走廊宽度建议取值为1.6-2.2米,办公房间进深建议取值为4.8-6.6米,按建议取值上限为准,可推算单外廊式板式办公建筑一般进深约为9米,内廊式板式办公建筑一般进深约为16米。

两种不同形式板式办公建筑进深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但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因板式办公建筑空间利用率不高,很少单栋出现,一般为多座板式建筑呈院落式布局。如北京德胜尚城为院落式办公建筑布局的典型,内部街道将基地划分为7个街坊,街坊进深约50米,每个街坊由4-6层高的建筑围合形成院落式布局,独具特色的院落式布局即尊重了城市文脉,又满足了办公建筑安静、私密的使用需求。
对于典型的一个院落的办公建筑组合进行研究,可以确定其街区尺度的适宜取值。当建筑沿街布局时,宜80米之内设置连接城市道路与内部院落的通道①,则板式办公建筑面宽不宜大于80米,多层建筑高度24米,根据DH比可以确定合理的院落尺度,则可计算一组板式办公建筑的一般尺度约为56×56米。在小街区规划模式中,为保证城市街道的活力,倾向于较小的建筑退道路红线值,一般在0-5米范围内,则院落式办公建筑所适用的街区尺度最小值约为56-66米。

院落式办公建筑组合尺度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塔式办公建筑
塔式办公建筑具有节约用地、空间利用率高与城市景观效应好等特点,是目前办公建筑发展的趋势。塔式建筑空间集中、结构稳定,适用于高层建筑,能够营造出高耸挺拔的空间效果。

从工程造价和空间使用率两方面考虑,适宜的塔式办公建筑标准层面积为1200-2000平方米,考虑到办公空间布局的合理性,标准层的长宽比不宜大于2:1,则可推算出塔式办公建筑的边长一般取值为30-60米。

部分塔式办公建筑标准层尺度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改绘)
在实际应用当中,存在部分塔式办公建筑设置裙房的现象,裙房的平面形态较为自由,与主体建筑的关系可分为基座式、分离式与毗邻式,对典型小街区实例的分析可以发现,小街区模式下的高层建筑裙房大多采用基座式,其尺寸一般在标准层的基础上扩张10米左右,加上0-5米的退线距离,则当塔式办公建筑单栋布置时,其适用的街区尺度宽边约为40-65米,长边约为60-90米。

单栋塔式办公建筑街区尺度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当一个街区内有需要设置多栋塔楼时,需考虑高层建筑防火距离要求,塔楼防火间距大于13米,裙房防火间距大于6米。则可推算当有多栋塔式办公建筑布局要求时,适用的最小街区尺度宽边约为40-65米,长边约为93-163米。

高层建筑防火距离要求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规范自绘)/双栋塔式办公建筑街区尺度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对于我国目前已经实践的小街区模式的商务办公街区案例进行分析,可得到其街区尺度与计算结果差异不大,证明推算结果较为合理。

部分城市商务办公街区道路间距一览表(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综上所述,小街区规划模式的商务办公街区尺度依据板式建筑与塔式建筑两种建筑形式分别考虑:板式院落式办公建筑所适用的最小街区尺度约为56-66米;塔式办公建筑单栋布置时适用的最小街区尺度宽边约为40-65米,长边约为60-90米;塔式办公建筑多栋布置时适用的最小街区尺度宽边约为40-65米,长边约为93-163米。
商业休闲街区根据其空间组织模式可分为商业街与商业综合体两种不同形式,商业街一般以餐饮与零售功能为主,以丰富的建筑界面和街道景观创造具有吸引力的城市步行空间;商业综合体功能较丰富,涵盖餐饮、零售、娱乐与休闲等功能,强调品牌性的综合服务。
(1)商业街
对于商业街尺度的研究可从街道尺度与建筑尺度两方面进行分析。商业街步行街道的宽度过于狭窄会造成人流拥挤,产生压抑的空间感受,而过宽则不利于商业氛围的塑造,合理的商业街街道宽度在10-15米左右。

商业街建筑功能主要为餐饮与零售,其建筑进深经验值约为12-15米②,建筑围合的庭院空间尺度约6-8米,则商业街所在街区宽边长约70-100米。商业街的合理长度不应超过500米,300米内是步行者能够保持愉快的距离,小街区中商业街的长度应根据周边道路肌理灵活布局,在连续的商业街区中宜设置立体过街设施,维持步行系统的完整性。

(2)商业综合体
商业综合体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兴起于西方国家的商业购物休闲模式,其节约用地、服务综合与业态丰富的特点也促进了商业综合体建筑在我国城市的迅速推广。

商业综合体可根据其服务的人口规模分为超大型、大型与中型等不同等级。

商业综合体等级一览表(资料来源:《建筑设计资料集》)
日本建筑师谷口泛邦对日本的商业综合体进行分析,总结了不同类型的商业综合体适宜的建筑面积,其标准层面积根据综合体类型的不同从500平方米到8000平方米不等。国内的综合体建设经验为标准层面积不宜小于5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适宜值为2.5-4万平方米③。

不同类型商业综合体适宜建筑面积一览表(资料来源:《商业设施》)
综合国内外的建筑设计经验,以适用性较广的1万平方米标准层的商业建筑综合体为例,分析其所在街区尺度。综合体内部功能布局与流线组织较为复杂,因而其平面形态长宽比例不宜大于2:1,则其建筑边长一般取值为70-140米。

部分商业综合体建筑尺度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商业综合体人流量较大,在其主入口处宜设置集散场地,根据DH比可确定空间适宜的场地尺度,建筑高度以4层为例,则场地尺度为20米左右,推算其所在街区宽边约为95-110米,长边约为125-150米。

商业综合体所在街区尺度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而对于区级或城市级的更大规模的商业综合体而言,可以采用相邻地块合并开发的模式,如深圳上梅林的商业综合体卓越汇。其所在两地块尺度分别为150×190米、100×150米,建筑尺度为90×170米,建筑体量较大,采用了跨越道路的建筑形式,首层分为路南、路北两部分,二层以上呈完整的平面布局形式,是小街区模式中地块联合开发的成功案例。

深圳上梅林卓越汇地块联合开发示意图(图片来源:百度地图街景)
综上,小街区规划模式的商业休闲街区尺度依据商业形式分商业街与商业综合体考虑:商业街适用的街区尺度宽边长约70-100米,长边不大于300米,可根据周边道路肌理灵活布局;商业综合体适用的街区尺度宽边约为95-110米,长边约为125-150米。
居住街区主导功能为居住,可分为住宅与公寓两种形式,小街区模式下的居住街区一般采用开放的街区式组织模式。目前,对于街区式居住模式的研究较为丰富,不同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分析了适宜的居住街区尺度。

从居住区公共空间营造方面考虑,150-200米的居住街区尺度能够促进居住区的邻里交往;从院落式的住宅建筑组合方式考虑,居住街区尺度在80-200米较为适宜;从城市整体交通循环考虑,适宜的居住街区尺度为150-200米;从城市街道的步行友好性与活力营造方面考虑,居住街区尺度控制在80-120米较为合理;从绿色住区设计方面考虑,150-200米的居住街区尺度较为适宜;从步行路径选择的多样性方面考虑,100-140米的居住街区尺度较为适宜;从物业管理方面考虑,较为适宜的居住街区规模为0.9-2.7公顷,尺度约为100-200米。

不同视角下的适宜居住街区尺度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综上,结合各方面的考虑因素,小街区规划模式中的居住街区适用的街区尺度约为150-200米。
板式院落式办公建筑所适用的街区尺度最小值约为56-66米;塔式办公建筑单栋布置时适用的街区尺度宽边约为60-65米,长边约为60-90米;塔式办公建筑多栋布置时适用的街区尺度宽边约为60-65米,长边约为93-163米。
商业街适用的街区尺度宽边长约70-100米,长边不大于300米,可根据周边道路肌理灵活布局;商业综合体适用的街区尺度宽边约为95-110米,长边约为125-150米。
居住街区适用的街区尺度约为150-200米。
城市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街区尺度的确定受相关政策、经济因素、发展条件与城市规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只是基于交通、用地与建筑空间组织等方面对小街区进行了研究,后续研究可归纳完善的城市街区尺度影响因素,综合判定合理的城市街区尺度。
城市是动态发展的,一种成熟的规划模式也需要时间来丰富完善,国内对于小街区规划模式的研究仍然处于初步阶段,可以预见的是对于小街区的研究将不断深入并逐步完善。笔者如今粗浅的观点只能算作抛砖引玉,以期为小街区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而笔者也将继续为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详见:
http://xy1qo2pki9ewx9os.mikecrm.com/CUmHuOo
作者
赵孟千,毕业于山东建筑大学城乡规划学专业,现就职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郭萌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员
徐锋,毕业于山东建筑大学城市规划/工程管理专业,现就职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