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景观方案
总体景观理念是营造流动的城市生态客厅,城市的绿肺、生活的乐土、动植物的天堂。充分结合现状地形和景观地貌特征,以入海段为例,景观平面方案包括红树林、渔人村、彩虹桥、滨水平台、户外活动草坪及艺术村等景观节点。

入海河段景观平面设计总图(图片来源:深规院&华森设计)
(2)生态方案
基于景观方案,融合生态规划方案,滨海文化河口段以营造丰富的本地复杂群落为主,在满足市民交互活动的观感需求基础上,充分考虑河口潮间带生态系统的修复。栖息地种类及主要服务对象包括:水生生物群落主要提供鱼类主要的饵料场;两侧沿海红树林群落为弹涂鱼、招潮蟹、贝类及鸟类提供栖息空间;河岸营造乔灌草植被群落为昆虫及土壤动物提供栖息点。

入海河段栖息地种类规划图(图片来源:深规院&华森设计)
为营造上述栖息地种类,重点采用以下生态措施:
红树林群落扩展。人工培育再补充原生红树林植物群落,抑制种群退化,补栽树苗与本地原生群落物种一致;
科普及保护隔离。严格保护红树林,观景台进行隔离,沿岸配置望远镜、科普牌、动物保护警示牌等;
河口生态群落跟踪监测。监测水位、水温、湿度变化情况,定期统计水位变化淹没区生物群落带状分布特征及演替情况;
河口生物增殖放养。河口生物极为丰富,科学研究后增殖放养多种本地水生生物进行补充;
河道底泥清淤修复。沉积污染物的底泥清淤,补充正常底泥,并放置微生物菌剂,修复底泥微生物群落;
潮间带砌石生物修复。砌石放于河槽斜坡,人工补植耐盐碱植物;
植被缓冲带。构建景观良好的植被缓冲带,提供休闲绿色空间,乡土植物指数0.65,宽度12-30m。
中上游河段还可采用以下措施:
配置湿地植物群落。人工种植景观良好的多层次水生植物,并补充河流底泥微生物系统;
生态阶梯。生态草被护岸护坡、当地石块、水生植物进行生态驳岸设计,梯级潜流、垂直流湿地系统截留、沉淀、稳定悬浮污染物,消减面源污染;
放养本地水生生物。人工放养水生生物,恢复水生态组分与食物网结构,鱼类:螺=1:2,根据水质情况放养生活水层不同的鱼类种类及数量;
土壤净化系统。生物堆肥,微生物群落分解、净化,农田作物实行轮作;
抛石落差工。采用当地石块设计水位落差,增加水体含氧量,强化净化效果;
人工湿地。配置净化功能强的物种,采用多层级表面流湿地系统。

入海河段生态保育与修复规划图(图片来源:深规院&华森设计)
在植物选配方面重点考虑景观展示与居民活动区域注重四季色彩搭配及香味驱蚊效果。另外,河道、海域盐度11~30‰,根据盐度情况选择不同品系的红树植物进行补植与修复。

(3)海绵方案
根据公园内标高对雨水径流流向进行设计与组织。普通降雨情况下,雨水径流将随地表高差、沿阶梯进入地势偏低的步道沿线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低影响设施,进行雨水存蓄、收集与下渗,减少路面积水。超标暴雨状态下,经溢流进入草地中的雨水口,进入公园内部雨水管,最后排入沿河再生水表面流湿地系统。
布设海绵设施。充分利用公园内微地形设计海绵化阶梯,合理布设生物滞留池、渗透铺装、植草沟、表面流湿地等海绵设施,满足人们活动空间需求的同时形成多层级梯级植被净化系统,组织并控制雨水径流,提升场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中游段为例,共布置5片生物滞留设施、5片海绵阶梯,公园步行道敷设透水地砖,自行车道敷设透水混凝土,并沿自行车道单边设置植草沟,沿再生水渠道布置4段表面流湿地景观、1片建筑物群进行屋顶绿化、5处设置雨水处理设施、24处布置雨水口收集雨水。

中间河段海绵方案规划图(图片来源:深规院&华森设计)
结合较大面积的绿地及景观节点进行布局。通过土壤的过滤和植物的根部吸附、吸收等作用去除雨水径流中污染物的人工设施,包括入渗型、过滤型和植生滞留槽三种类型。利用公园阶梯型活动场地进行海绵化阶梯建设,阶梯上的多种植物群落对雨水起到滞留作用,同时植物根部对雨水径流进行面源污染净化。
在公园的人行步道敷设透水铺装材料,或以传统材料保留缝隙的方式进行铺装,可使雨水快速入渗到地下,防止路面形成积水。透水砖铺装包括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自行车道用透水性混凝土或透水性沥青进行铺装,铺装材料本身即具有良好的透水效果,兼具景观性和生态性。沿自行车道外侧设置植草沟,拦截绿地与路面因坡度形成的雨水径流,对雨水径流污染进行处理,同时具有排水并入渗雨水的作用,其类型包括排水型和入渗型。
结合再生水湿地景观节点布置表面流湿地,通过沉淀、过滤和湿地植物的生物作用等方式对水质进行净化。结合公园本段的休闲交互主题,在商业类建筑屋顶及外墙布局雨水收集设施,以利用及净化雨水。在道路两侧或生物滞留设施下布置的收集溢流雨水的装置,与雨水管相连。当生物滞留设施发生溢流,雨水将通过雨水口进入雨水管,经过处理进入再生水景观。

最后建立swmm模型,进行所有海绵设施的规模及对雨水处理贡献程度的核算。验证海绵设施布局效果,设置各种低影响开发设施类型并输入参数,验证公园低影响开发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经对各种LID设施布局与设施与相关参数调整,得到了适于本公园的低影响设施,具体差异体现为土壤。
前海桂湾公园土质属于软土,透水性差,相关LID设施均需对土壤进行处理,在满足了低影响开发目标的同时,有利于各类植物的生长。经模型验证,传统开发模拟结果的年径流控制率为58.68%,经过海绵设施布局的低影响开发模拟结果为85.21%,最终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5%的设计要求。

海绵方案达标评估表(图片来源:作者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