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立华,陈一帆,周志忍. “公共均衡与非均衡”冲突新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11期.
[2]王春光. 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社会文化主体性——以40年农村发展和减贫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11期.
[3]石佑启,陈可翔.粤港澳大湾区治理创新的法治进路[J].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11期.
[4]韩峰,李玉双.产业集聚、公共服务供给与城市规模扩张[J].经济研究,2019(11):149-164.
[5]王如玉,王志高,梁琦,陈建隆.金融集聚与城市层级[J].经济研究,2019(11):165-179.
[6]宋丙涛,潘美薇.文明测度、治理绩效与公共经济的共享特征——兼论西方量化史学的逻辑缺陷[J].经济研究,2019(11):21-36.
[7]施炳展,金祥义.注意力配置、互联网搜索与国际贸易[J].经济研究,2019(11):71-86.
[8]谢贞发,朱恺容,李培.税收分成、财政激励与城市土地配置[J].经济研究,2019(10):57-73.
[9]王康,李逸飞,李静,赵彦云.孵化器何以促进企业创新?——来自中关村海淀科技园的微观证据[J].管理世界,2019年第11期.
[10]赵云辉,张哲,冯泰文,陶克涛.大数据发展、制度环境与政府治理效率[J].管理世界,2019年第11期.
[11]张军扩,罗雨泽,宋荟柯.突破“制度高墙”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经验分析与理论研究结合视角[J].管理世界,2019年第11期.
[12]尹恒,李世刚.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空间有多大?——基于中国制造业的结构估计[J].管理世界,2019(12):28-44.
[13]王家庭,曹清峰,宋顺锋.运输成本、生产率差异与我国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J].经济学(季刊),2019,18(03):791-812.
[14]李力行,申广军.金融发展与城市规模——理论和来自中国城市的证据[J].经济学(季刊),2019,18(03):855-876.
[15]宋扬.户籍制度改革的成本收益研究——基于劳动力市场模型的模拟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9,18(03):813-832.
[16]董志强,钟粤俊,林文炼.起跑线决定未来?——入读重点初中对个体收入的长期影响[J].经济学(季刊),2019,18(03):1101-1122.
[17]郭凯明,王藤桥.基础设施投资对产业结构转型和生产率提高的影响[J].世界经济,2019,42(11):51-73.
[18]张萃.外来人力资本、文化多样性与中国城市创新[J].世界经济,2019,42(11):172-192.
[19]金培振,殷德生,金桩.城市异质性、制度供给与创新质量[J].世界经济,2019,42(11):99-123.
[20]李波,蒋殿春.劳动保护与制造业生产率进步[J].世界经济,2019,42(11):74-98.
[21]卢盛峰,王靖,陈思霞.行政中心的经济收益——来自中国政府驻地迁移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9(11):24-41.
[22]孟美侠,曹希广,张学良.开发区政策影响中国产业空间集聚吗——基于跨越行政边界的集聚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9(11):79-97.
[23]于文超,梁平汉.不确定性、营商环境与民营企业经营活力[J].中国工业经济,2019(11):136-154.
[24]曹亚军,毛其淋.人力资本如何影响了中国制造业企业成本加成率?——来自中国“大学扩招”的证据[J].财经研究,2019,45(12):138-150.
[25]郭峰,徐铮辉.地方政府姿态与城投债的发行数量与风险溢价*[J].财经研究,2019,45(12):18-31.
[26]邓淑莲,刘潋滟.财政透明度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研究——基于政府间博弈视角[J].财经研究,2019,45(12):4-17.
[27]徐光伟,孙铮,刘星.不确定性冲击与企业投资动态——来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准自然实验[J].财经研究,2019,45(12):86-98.
[28]侯德帅,董曼茹,赵远方.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关联交易行为[J].财经研究,2019,45(12):99-110+137.
[29]蔡昉.从中等收入陷阱到门槛效应[J].经济学动态,2019(11):3-14.
[30]王冰雪,王国成].微观行为视角下宏观经济模型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9(11):126-139.
[31]沈国兵,黄铄珺.城市层面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企业引进外资的影响[J].财贸经济,2019,40(12):143-157.
[32]朱军,寇方超,宋成校.中国城市财政压力的实证评估与空间分布特征[J].财贸经济,2019,40(12):20-34.
[33]胡洪曙,武锶芪.基于获得感提升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优化研究[J].财贸经济,2019,40(12):35-49.
[34]缪小林,赵一心.地方债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基于不同财政独立性的分组考察[J].财贸经济,2019,40(12):50-64.
[35]吴子璇,张强,宋长青等.珠三角城市化对气温时空差异性影响 [J].地理学报,2019,74(11):2342-2357.
[36]宋爽,王帅,傅伯杰等.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治理研究进展与展望 [J].地理学报,2019,74(11): 2401-2410.
[37]朱鹏程,曹卫东,张宇,袁婷,章屹祯.人口流动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空间网络测度及其腹地划分[J].经济地理,2019,39(11):41-48+133.
[38]王玉波.土地财政与城市用地规模及人口增长联动关系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19,39(10):172-182.
[39]叶超,高洋.新中国70年乡村发展与城镇化的政策演变及其态势[J].经济地理,2019,39(10):139-145.
[40]李震,杨永春.中国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格局演变及其空间分异机制[J].经济地理,2019,39(10):104-111.
[41]樊新生,闫妍,罗庆.基于相对优势的中国城市产业转型及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19,39(10):87-93+122.
[42]刘振,齐宏纲,戚伟,刘盛和.1990~2010年中国人口收缩区分布的时空格局演变——基于不同测度指标的分析[J].地理科学,2019(10):1525-1536.
[43]段德忠,谌颖,杜德斌.技术转移视角下中国三大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J].地理科学,2019(10):1581-1591.
[44]焦美琪,杜德斌,桂钦昌,杨文龙,侯纯光.全球城市技术合作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与空间格局[J].地理科学,2019(10):1546-1552.
[45]熊鹰,徐亚丹,孙维筠,尹建军,侯珂伦.城市群空间结构效益评价与优化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与环洞庭湖城市群为例[J].地理科学,2019(10):1561-1569.
[46]朱向东,贺灿飞,朱晟君.贸易保护如何改变中国光伏出口目的国格局?[J].地理研究,2019(11):2565-2577.
[47]盛科荣,杨雨,张红霞.中国城市网络的凝聚子群及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研究,2019(11):2639-2652.
[48]李涛,张维阳,曹小曙,汪丽,张隆.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网络结构:基于连接、容量和流量的对比[J].地理研究,2019(11): 2730-2744.
[49]李欣,方斌,殷如梦,荣慧芳.江苏省县域“三生”功能时空变化及协同/权衡关系[J].自然资源学报,2019,34(11):2363-2377.
[50]陈前虎,潘兵,司梦祺.城乡融合对小城镇区域专业化分工的影响——以浙江省为例[J].城市规划,2019,43(10):22-28.
[51]郭亮,郑朝阳,黄建中,袁满,马煜箫,贺慧.基于通勤圈识别的大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J].城市规划,2019,43(10):4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