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结果显示,公共服务设施在不同的尺度上适配情况有差异。传统的城市规划在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时,往往以规划区为单元、以“人均建设用地”为指标、以“用地平衡”为目标,表面上看,实现了设施的人地适配,但实际配置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究其原因,城市既存在物质空间与边界,也存在行政空间与边界、人口空间与边界,而这些变量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形成多种排列组合,供求关系也会发生改变。城市的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的结节性和均质性、城市人口的容量和密度、城市内部的存量土地和外部的增量土地供给,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因此,要建立动态的分区、分级、分类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体系。
为此,2015年《兰州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15—2020年)》正式出台,规划形成市级中心—市级副中心—组团级中心3级、6类(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社会福利和菜市场) 公共服务中心体系。规划还对商业金融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体育设施和医疗卫生设施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1) 商业金融业设施。当前兰州市商业设施布局不均衡,老城商业布局过于集中,新区和新建社区商业设施建设滞后,商业中心布局与带状交通模式存在冲突,城关区商业中心总量大、密度高,品质较低、环境较差,大型市场布局于城市核心地区或主要功能拓展地区,与城市发展相冲突。规划不断完善现有老商业中心,建设新商业中心,构建商业网络体系,按市级、组团级和居住区级3级配套商业设施:①市级商业主中心包括城关商业中心和安宁商业中心。其中,城关商业中心主要整合现有商业设施,优化购物环境,引入高品质商业机构,推进购物与文化、娱乐和餐饮等综合服务设施结合;安宁商业中心主要发展办公、商务和会展等职能,以商务休闲为主题,建设零售、餐饮和娱乐设施,形成现代化的大型商业中心区。②市级商业副中心包括东岗、七里河和西固3个商业副中心。其中,在东岗商业副中心,规划对现有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构建高品质的商业、商贸综合服务设施,整合雁滩地区的商业设施,形成综合性商业中心;在七里河商业副中心,规划以兰州西客站为中心,建设现代化大型商业服务设施,整合小西湖现有商业设施,提升购物环境;在西固商业副中心,规划建设民族特色产品集散中心,提升购物环境,发展新的商业设施。③组团级商业中心,规划配套建设各类商业设施,形成综合型组团商业中心。④居住区级商业中心,规划要求新建、改建住宅小区须按建筑总面积的5%~7%规划配套商业网点。
(2) 文化娱乐设施。兰州市现状文化娱乐设施规模偏小,等级偏低,缺乏与城市发展规模相适应的综合性游乐场所及现代化的展览中心;布局不均衡,大多集中在城关地区,外围地区较少布局,不能满足外围地区居民的需求,也未形成多层次的网络体系,缺乏社区级文化设施;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停车场所。为此,规划形成“三级( 市级、组团级和居住区级) 五类( 图书与展览类、文化活动类、历史文化类、文化娱乐类和新闻媒体类)”的体系,完善文化娱乐设施的配置。
(3) 体育设施。兰州市现状体育设施用地严重不足,缺乏专业场馆,体育设施场馆设置规模标准偏低。群众性公共体育设施配套率低,缺少体育训练场地,大部分体育设施集中在教育系统,且开放度不高。因此,规划综合考虑用地条件、交通集散等因素,合理布局大型体育设施。
(4) 医疗卫生设施。兰州市现状医疗体系基本完整,以公办医疗机构为主,卫生资源总量基本满足居民的需求。但是医疗卫生设施空间分布不均,现有大型医疗设施主要集中于城关区、西固区和七里河区等地区,而安宁、雁滩等地区医疗设施相对匮乏。社区医疗卫生设施普遍有待完善,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有待提高。规划调整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改扩建和新建医疗卫生设施,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构建以大中型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为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前哨的三级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推动双向转诊制度的落实;逐步向外疏解老城区相对饱和的医疗资源,完善城市外围拓展地区的医疗设施建设,推动医疗资源的均衡分布,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