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国土空间规划的新要求与大变革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2MzAwODQ4Nw==&mid=2247491358&idx=1&sn=1d832c78b304fa72f6a059f8e769206c&chksm=fc619996cb16108045ebc8a7d3c8d86a7d8d1b2a8328eb335da3fbfbdd39dbe32f7a57d60d52&scene=27#wechat_redirect
作者
南粤规划
时间
2019-12-17 13:19:14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来源 |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撰稿 |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 郑筱津
全文共
7794
字,阅读大约需要
21
分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建立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完善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国家战略有效实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必然要求。
01.
国土空间规划的新要求
1、推进机构全面重组
组建自然资源部,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履行“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和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间规划重叠等问题,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目前,国家、省和市县级机构改革已经基本到位。机构改革将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并监督实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一是有利于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作用;二是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多规冲突的核心矛盾与问题;三是为提高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和管控力度提供更有效的手段;四是为规划实施、监督和管理全过程提供更加强力的工具平台。
2、指导思想全面重塑
国土空间规划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做好国土空间规划顶层设计,体现战略性、提高科学性、强化权威性、加强协调性、注重操作性。
3、编制审批体系重构
建立五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五级”是从纵向看,对应我国的行政管理体系,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级。“三类”是指规划的类型,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
4、技术标准体系重构
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标准体系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指南(试行)》和《市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技术指南(试行)》已经正式发布,《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试行)》等指南还在讨论修正中。部分省市已经发布了地方相关指南。
5、法规政策体系重构
自然资源部成立以来出台的国土空间相关政策,重点涉及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及指标跨省调剂、土地指标奖励、 批而未供土地处置、土地复垦及跨省域补充耕地、围填海监管等方面。2019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决定。自然资源部正在积极推动《自然保护地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完善自然资源治理体系。
6、实施监管体系重构
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工作,健全规划实施动态监测、评估、预警、考核和调整机制,建立实时绩效考核制度。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国家、省、市、县各级系 统实现纵向互联互通,为国土空间精细化治理提供智能化手段。
02.
国土空间规划的大变革
1、发展模式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空间+高水平治理”的全面永续发展
(1)推进人口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高质量国土空间规划核心目标是以高品质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服务人民的美好生活、空间资源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实现现代化治理能力提升,塑造以人为本的高品质国土空间。新时代高质量城镇化的核心内涵,是形成国土均衡、城乡融合、绿色健康、创新智慧、包容共享、文化繁荣、治理现代的城镇化。
在高质量城镇化发展中,要以城镇化数量和质量双提升为目标,进一步提升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加强对未来城镇化发展模式和趋势的研判,提升人口素质与质量,合理引导人口向城市群、都市圈和大城市集聚,提高中小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鼓励特色城镇化路径的探索。
(2)落实高品质空间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
围绕响应全体人民的全面需求这个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协调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两大关系,完善人本服务、营造健康环境、促进空间公平、倡导共享治理,践行社会主义空间生产模式,将城市建设成为环境健康可持续、社会公平包容、全体市民共建共享共治的人民城市。按照服务人群需求建立和完善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体系;增加绿色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合理配置交通、市政、安全等基础设施,促进品质提升和民生改善。
来源: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主编,走以人民为中心的城镇化中国道路——中国城镇化大势与对策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绿色发展。
人地关系,人地和谐问题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问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和城乡发展全领域全过程。要关注空间营造、运行管理与自然生态资源环境的匹配性,综合梳理自然生态环境网络和城乡发展建设网络,针对中国城乡开发建设、运行与自然生态资源环境之间的冲突矛盾和问题,研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城镇化发展模式。
创新发展。
目前已基本形成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三大创新区域”引领的国家创新体系,未来更加强调创新智慧,增强城市创新能力,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主动力,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需要借鉴全球科技创新发展趋势与规律,落实和支撑国家科创战略、区域战略和产业战略,以区域创新中心和创新体系构建为重点,以科技创新功能体系和科创功能区建设引领城市转型升级。
(3)推进高水平空间治理
推进全尺度空间协同治理。面向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落实国家安全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全球竞争、国土安全、区域均衡、中心引领、圈群发展、县域活力、乡村振兴”的原则,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传统优势格局,融入并占据基于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全球城市网络,顺应国家人口发展趋势、产业发展趋势和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区域相对均衡发展、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城镇化三大协调发展要求,构建“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为主体、都市圈为单元、县域综合发展、美丽乡村振兴”的城镇化总体空间格局。
构建多层次的城乡治理体系,由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参与主体,通过利益协调机制,实现空间系统的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达成城市“善治”的目标。
来源: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外城乡规划治理体系比较研究》
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机制,严格控制总量、优化配置增量、盘活利用存量、用好用活流量、着力提升质量。老城区重点实施有机更新,新城重点实施增存挂钩,农村地区大力实施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和重点地区地下空间建设专项规划为抓手,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和建设的管控。以生态管控和生态修复为引领,有序推进废弃工矿用地整治。
2、平台基础变革,推进“三调+双评估+双评价+时空平台”的全方位评析
(1)以“三调”作为“一张图”的“底数底图”
以“三调”作为“底数底图”,统一自然资源调查现状和规划分类技术标准,摸清全域建设用地家底和相关设施情况,确定森林、湿地等重要资源数量和分布。
(2)以“双评价” 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双评价”(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双评价”识别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关键问题和风险,综合分析未来适宜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潜力,进一步支撑三条控制线划定、国土空间格的优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以及生态修复的重点。
(3)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用现状评估、规划实施评估、风险评估等研判成效和问题
按照《关于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和现状评估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工作。通过原规划实施评估重点梳理“多规”空间矛盾,明确国土空间资源利用和布局的主要短板和对本地区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并对城市未来发展面临的风险进行系统性评估。
(4)工作平台从AutoCAD等全面转向GIS为基础的时空大数据平台
规划全过程全面转入GIS基础平台。充分利用新数据和新技术,建立并完善国土空间大数据体系,逐步形成国土空间全域数字化表达和信息化底板,实现国土空间数字化成果全域覆盖。
3、关注重点变革,加强陆海+建设空间与非建设空间+生命共同体”的全域全要素管控
(1)特点:三个全覆盖+三个统筹
三个全覆盖:规划范围全覆盖,包括市(县)的全部陆域和海域国土空间;规划要素全覆盖,既包括城镇、基础设施等建设类要素,也包括生态和农业空间中的非建设要素;功能利用全覆盖,既要关注开发和利用,也要关注保护、修复、治理。
三个统筹:建设空间与非建设空间统筹,构筑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城乡融合,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陆海统筹,协调海陆管控要求、保护优化海岸线功能布局、构建陆海联动的滨海城市空间布局新范式。
(2)实现对陆域和管辖海域全覆盖管控
按照“全域一体”的思路,划分城镇、生态、农业空间;根据县(市、区)的主体功能定位,确定市(县)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治理总体格局。沿海地区在市级规划要划分海域规划分区和海域保护红线,提出海岸带规划的功能协调原则。
(3)关注内容转向建设空间+非建设空间的综合管控。
重点突出国土空间格局、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修复与国土综合整治等核心内容,加强全域国土空间“全要素”用途管控。
(4)中心城区突出结构、功能、风貌和对规划传导要求
确定城市开发边界内城市重点发展地区布局,明确城市主要用地结构、功能布局、城市风貌等内容。
突出对下位规划指引,城市开发边界内采取“详细规划+用途许可”的管制方式,作为实施用地规划许可和规划管理的依据。划定管理控制单元,对规模、主导功能、空间结构、配套服务等提出要求。健全规划实施传导机制,明确主导功能区向下位规划传导规则,提出可兼容、不可兼容的土地用途清单。
(5)重点强化非建设空间管控,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适应自然资源统一管理要求,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确定生态保护修复总体任务要求。探索非集中建设区“功能区+用地”刚弹结合的管控体系和田园功能单元划定管控规则。
(6)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贯彻《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构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三大类自然保护地体系,落实核心保护区、一般控制区的分区管控要求。有效协调三条控制线划定中自然保护地与国土空间刚性管控边界的关系,保障自然保护地生态服务功能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发挥。
(7)从文物资源到 “文化空间” ,强化保护重视利用加强特色
加强法定历史文化保护空间格局和重要遗产要素的管控引导,关注文化廊道、文化资源片区等跨区域文化资源整合,以国家文化遗产廊道和国家文化公园等全国重要文化功能区为抓手,构建全国-省-市县相互关联的历史文化保护空间,共同保障形成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彰显中华文明和地方魅力。
强化城市文化与特色塑造的宏观指导,建立一套覆盖城乡、衔接法定规划、面向实施的设计管控体系,通过城乡特色引导、全域城市设计手段,支撑城乡特色风貌塑造。
4、管控手段变革,强化 “指标+控制线+分区/用途+名录” 的全落地管控
(1)建立全周期、多维度综合管控体系
国土空间规划应融合多种政策工具,建立“指标-控制线-分区/用途-名录”多方式结合、全周期、多维度综合管控体系。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兼顾刚性和弹性要求,充分发挥五种管制手段的综合优势。
(2)强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管控指标体系
指标是管控的量化手段。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安全维度等构建指标体系。根据指标特性,分为核心指标和监测指标。核心指标主要是与国土空间规划紧密关联的底线、用地、设施等指标。监测指标从侧面反映了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水平,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类指标。
应构建以空间和资源要素管控为重点的国土空间指标体系,聚焦体现质量、效率、结构的空间监测,兼顾底线、功能、总量、效率、交通、服务、安全、治理及整治等要求。同时基于城市实际、特点和需求,选取部分地方特色指标。不能停留在指标的简单比较,应结合指标数据表征,对指标完成情况、规划实施成效进行深入分析,识别发展阶段特征、存在问题和背后的成因。
(3)划定三条控制线,强化底线刚性管控
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将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科学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做到不交叉不重叠不冲突,同时坚持陆海统筹、上下联动、区域协调,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针对三条控制线不同功能,建立健全分类管控机制。
(4)在分区/用途方面突出主导功能和用途弹性管控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对所有国土空间分区分类实施用途管制。主导功能分区类别应关注“功能兼容与转变规则”,空间分区最终落实到土地用途,而同一类用途在不同的分区,其功能导向、利用方式和管控要求也有差异。在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建设,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管制方式;在城镇开发边界外的建设,按照主导用途分区,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和“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的管制方式。
(5)运用清单的形式进一步明确管控要素与准入规则
清单是刚性管控的辅助手段,包括生态要素清单、项目清单、建设准入清单、禁止清单等类型。通过拟定“管控要求+职责清单+实施主体的”行政事权清单及各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清单来实现对管控要素和行为、准入规则的管控。
5、工作抓手变革,推动规划传导+动态评估+平台监督” 的的全链条治理
(1)形成立体化规划传导机制和内容体系
形成立体化规划传导机制和内容体系,明确下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分解落实要求,确保规划能用、管用、好用,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传导机制。
横向传导,应明确与专项规划的衔接重点和手段,综合统筹平衡好其他专项规划的空间需求,对其他专项规划中涉及落实发展战略、开发保护底线、自然资源整体结构性分布、自然地理状况等内容,通过国土空间“一张图”进行核对,发挥对专项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纵向传导。应发挥对下层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管控引导作用。规划传导应贯穿编-审-督全过程,可根据需要采用指标、控制线、属性、时序等四种不同的传导手段,同时明确各类内容的刚性和弹性传导要求,并通过制定规则建立传导机制。
(2)建立常态化体检评估和动态调整完善机制
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规划定期评估调整机制,制定前后贯通的评估指标,明确调整规则和程序。综合运用智慧核查、人工检测等多种技术手段,并将约束性指标和底线管控要素纳入政府政务绩效考核体系,作为相关责任主体绩效考核和岗位晋升的重要依据。
(3)建立上下贯通、部门协同的国土空间信息平台
根据《自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的要求,要建成以第三次国土调查和年度变更调查为基础,以三大体系为支撑,面向三大应用的自然资源信息化体系,全面增强自然资源三维动态监测与态势感知能力、综合监管与科学决策能力、政务“一网通办”与开放共享能力,提升地上、地下自然资源管理的一体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全面落实自然资源部“两统一”的职责,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现阶段正在重点建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支撑空间规划工作全业务流程需求,为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施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强化规划实施监督提供依据和支撑,逐步实现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和自适应的智慧规划。
除了集成传统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外,还需要接入人口、社会、经济、交通、设施、环境等多源大数据,探索研发多源人口数据分析平台、公共交通大数据平台等,充分融合传统数据及大数据的优势,提供更广阔的分析视角、更深度的数据挖掘、更科学的研究支撑。
同时面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以及政府在规划管理、实施、监测、评估、审批等方面对信息化、精细化、高效化、多元化的治理需求,建设形成监测、评估、管理、决策综合服务平台。
(4)精简规划审批内容,分级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审查备案制度
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分级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审查备案制度。精简规划审批内容,管什么就批什么,大幅缩短审批时间。简化报批流程,缩短规划报批时间。相关专项规划在编制和审查过程中应加强与有关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及“一张图”的核对,批复后纳入同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并叠加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
6、工作组织变革,落实“上下联动+多规合一+专业融合” 的全维度协同
(1)构建上下联动、纵横结合的工作组织体系
在强调落实自上而下的战略和管控要求之外,应重视“上下互动、保障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资源分配体制框架构建。上下位规划同步联动,自上而下深化落实,自下而上精准发现问题、反馈诉求,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以专项规划为切入点,推进横向规划融合贯通,在多部门协同基础上探索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组织模式。
(2)真正实现“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
加强与正在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衔接,落实经济、社会、产业等发展目标和指标,为发展规划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集中力量编制好“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结合县和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通盘考虑农村 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优化村庄布局,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
(3)组建熟悉地情、专业融合的综合型技术支撑团队
注重专业化与综合性相结合,选择具有土地规划、城乡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等技术力量的综合型规划编制团队。运用城市设计、乡村营造、大数据等手段,改进规划方法,提高规划编制水平。
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就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咨询论证。建立全流程的规划编制公众参与机制,在规划编制启动、方案征询、成果报审等阶段,广泛征求社会公众、专家学者、社团组织、大专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等各方意见。
03.
结语
面对国土空间规划这样一种全新的规划类型,规划工作者需要落实新理念、把握大方向、追踪新要求,从发展模式、平台基础、关注重点、管控手段、工作抓手、工作组织等六个方面进行调整转变和技术应对;同时,也需要在技术方法、技术工具、政策工具上加强知识更新与技能提升,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地方实践,积极应对时代变革,为建设美丽国土和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本文根据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
郑筱津
2019年11月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协会在深圳主办的“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规划师专业技能培训班”的演讲整理,经讲者审阅后刊出
近期阅读:
喜讯 | 凝心聚力,焕新前行——我院海尚明珠智慧园办公区正式启用
广东省岭南文化空间塑造:新时代地域文化符号的空间应用与创新
规划FM·听书堂 | 城镇平面格局分析:运用历史地图分析城镇演化
鹤山市宅梧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生态型小城镇发展策略探析
部门巡礼 | 规划一所:惟精惟一筑华章,初心未改再奋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