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组现场合影
12月17日,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决赛(综合评审)在江苏教育电视台五楼演播厅落下帷幕。现场总共19支队伍,其中学生组9支,职业组10支,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诞生金奖4名(学生组、职业组各2名)、银奖6名(学生组、职业组各3名)、铜奖9名(学生组4名、职业组5名)。我院作品《等待的一万种可能》冲出重围,以总分第1名的成绩勇摘职业组金奖,这也是我院首次在该项赛事上夺金。由于精心筹划部署,我院还获得赛事“组织促进奖”。
本届大赛以“宜居家园·美好生活”为题,旨在通过创意设计方案引导设计服务生活,服务现实改善。赛事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等一批业内知名专家、设计大师及文化界人士担任专家评委,还邀请了行业评委、媒体评委和大众评委现场共同评审。决赛作品通过作品展示、现场问答两个环节比拼,由专家评委、行业评委、媒体评委、大众评委共同打分投票产生金银铜奖。
《等待的一万种可能》题材来源于我院姚坊门省级宜居街区建设项目,是一个有关“爱与包容”的设计实验,也是一次对社会问题的反思。每当在上下学时间经过学校门口的候学区都会看到这样的画面:焦躁等待的家长、此起彼伏的喧闹、拥堵不堪的交通、人车交织的混乱……等待,除了焦躁、喧嚣、拥堵、混乱,是否还有别的可能?
设计方案
为此,街道、社区、居民、学校、设计师在改造上达成共识,将目光聚焦到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尧和路校区)西侧的建材堆场,打开学校西侧校门,激活建材堆场。设计从人的需求出发,通过重新组织场地内外交通流线、安装分时电子桩、设置停车场等方式解决交通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提供舒适的行走、休憩、交流场所与设施,让家长们的等待从容、闲适。赋予学校围墙新功能,成为家长、学校、学生之间的沟通媒介与互动窗口,让家长们的等待有趣且充满期待。通过智慧闸门的开合对候学区进行分时管控,上课时这里是孩子们充满童趣的“第二课堂”,放学后、候学外这里又成为开放的城市公园,从而实现空间上的万千变化与全天候的分时共享。
空间上实现分时共享
设计团队坦言,技术手段并不能完全解决社会问题,但希望可以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优化提升城市空间。让设计引发思考,更加重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良好运转;让设计改变习惯,积极影响上下学的学生和家长的行为习惯;让设计引领趋势,未来城市空间注重多功能复合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宜居家园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下,让候学真正实现“无等”,让城市变得更加宜居宜业。
落地签约仪式
另外,《等待的一万种可能》获得了创作所在地充分认可,在决赛现场的项目落地签约仪式上,梅耀林院长与南京市栖霞区尧化街道陈芳琴主任共同签署了项目落地协议,真正让设计点亮生活,为城市带来温情改变。
院领导与创作团队合影留念
设计人员:梅耀林、汤蕾、姚秀利、黄一鸣、樊思嘉、孙锦旭、阎欣、索超、孙伟、蒋金亮
赛事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一键长按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