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五年前,“社区营造”已逐渐积累起中国从政府到民间、从学术到基层越来越广泛的共识。今天的《社造来了》已经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更为多元的价值观,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更为完善的工作路径,带着几分淡定的、但仍不停歇的“社区营造”,该如何更从容一点的步入更多有意思的社区呢?
借各种机会走访美国不同城市乡村社区,跟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聊起他们去过的有意思的社区。带着门外汉的好奇心,凭借记者和政治学者的观察力,我们深入了解社区营造的鲜活经验和背后理路,也借此机会梳理桃子采访过的台湾社造案例。这个专栏要向你讲述的就是这些社区的故事。
——摘自庆明的发刊词
位于中美洲的巴拿马城,被很多人看作是拉美地区城市飞速发展的范例之一。从1960年到1990年,仅仅三十年之间,巴拿马城就从一个以乡村为主的地区,转变成历经人口爆炸式增长的都市。从1990年到近两年,巴拿马城的人口翻了一番,达到170多万人口。
城市快速扩张之后,巴拿马城和许多拉美城市一样,遭遇了城市蔓延、交通拥堵等种种问题。位于市中心的圣阿纳区(Santa Ana),既象征着巴拿马城的活力,却也深受种种都市病症的困扰。
为了对治这些问题,大约一年前,人们在巴拿马城的心脏部位——圣阿纳区的五月五日广场(Plaza Cinco de Mayo),给这座城市做了一场手术。
巴拿马城名字的含义,给人带来无限想象。据说,“巴拿马”在印第安语里意为“渔乡”、“鱼群”的意思,还有一个说法是“蝴蝶之国”。如今去探访过此地的人,大多记得的是这座城市的繁华和文化的多元。我在美国的朋友宝琳娜一家,曾经就在巴拿马城的繁华市区住了多年。
五月五日广场地处巴拿马城历史悠久的圣阿纳区,形状像一颗心,地理位置也相当于是这座城市的心脏地带。广场为纪念在1914年5月5日那天牺牲的6位消防员而建,见证了这座城市历史的变迁,也展示着如今的繁华。广场东侧是曾经的老太平洋火车站改造成的Reina Torres de Araúz(雷纳托雷斯·阿劳斯)人类学博物馆,附近还有记录巴拿马铁路和运河修建历史的Museo Afroantillano de Panamá博物馆、当代艺术博物馆和新建的Mercado de Buhonería艺术市集等。
广场的位置有多重要,从一组数据可见一斑:截至2018年11月中旬,每天经过这座广场附近的人约有9万人,经过的车辆约有6万辆。用泛美开发银行(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IDB)住房与城市发展部顾问欢·格罗斯的话说,私家车、公共交通工具和路人们,日复一日在这里争夺每一寸街区和空间,把这里变成了没有硝烟的冲突地带。
巴拿马市长办公室都市规划负责人何塞·伊思陶林说,就像许多拉美城市一样,巴拿马城在设计之初,就没有考虑到行人和社区居民的需求,不断扩张之下,也对他们越来越不友善。五月五日广场所在的街区,只是这种城市发展模式的缩影。
能不能邀请社区居民,参与到对这处都市空间的再想象过程中?能不能把人,而不是车,摆在城市和社区空间里最重要的位置?有没有办法鼓励社区居民走出来,为他们创造一个会面的空间,培养一种新的社区身份认同?因为这些共同想要推动改变的想法,政府、多个机构和民间组织以及居民走到一起,谋划为这座城市的心脏做一场特别的手术。
这个名为“漫步巴拿马:分享中心(Panamá Camina:Share the Central)”的项目,把目光锁定在五月五日广场这个最受居民诟病的中心地带。
除了巴拿马市政府、泛美开发银行下属的交通和知识管理部、创新和交流部,多家机构和民间组织都参与到项目的计划和实施中。
泛美开发银行都市实验室(IDB Cities Laboratory)是一个致力于推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可持续都市发展的创新、设计和实验的平台,为泛美开发银行和包括政府、学界和社区等在地的参与者架设桥梁。
2011年成立的“新兴城市(Ciudad Emergente)”组织,专注于用“战术性城市主义”策略改变新兴的社区,激发居民的能动性,凝聚社区共识以及社会资本,重塑社区的身份认同。这个组织在洪都拉斯的丹利市、智利的圣地亚哥市等城市,都实施过“共享街道”和其他社区营造项目。
巴拿马市当地文化组织Vía Plural擅长策划艺术活动,将文化活动带进公共空间,为艺术和民众之间搭建交流舞台。除此之外,盖尔建筑师事务所、巴拿马城大学的学生志愿者以及当地居民,也参与到“漫步巴拿马:分享中心”的项目中。
整个项目有三大重心:将艺术与生活融合,设计可以让市民见面的公共空间;通过艺术和文化打造共生共存的状态,提供一个多元文化空间,让社区民众可以对话、表达、联结、包容和思考;联系和分享道路,营造更安全的环境。
“新兴城市”组织先是开展了多轮摸底调查,采集社区居民和摊贩商家的意见,为项目做好先期准备。等到万事俱备,去年11月17日到12月15日的近一个月时间里,五月五日广场成了200个专业和非专业艺术家的创作试验场。更多参与者把艺术、文学、音乐和舞蹈也带到了广场,给这个社区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相比巴拿马城这个日渐扩张的庞然大物,五月五日广场的这场实验更像是对这座城市的一场微创手术,不只改变了社区的面貌,也让它的内在系统可以更健康地运转。
改造后的广场,把大约70%的空间留给了行人和居民,只留下30%给车辆。不管你是周边社区居民,还是匆匆旅人,都可以选择躺在广场的吊床上,悠闲地休息一个下午。或者找个遮阳的椅子坐下,一边享受旁边餐车的美食,或是看一场魔术表演或音乐演出。广场上鲜艳多彩的色调和边缘的绿植设计,让你心情舒畅,也不必担心行走在车来车往的道路上的安全问题。
当地居民玛丽索·维拉斯科见证了广场改造前后的变化。用她的话说:“以前这个社区就像是被遗弃的珍珠一样,没人愿意拾起,但现在我只能说这个项目成功了改变了社区。”
“新兴城市”组织开展的项目后续评估和调查显示,72%的受访居民认为,这个项目带来了正面的改变。70%的居民认为,项目为老人和小孩创造了一个更加包容和舒适的公共空间。另外,对于许多人曾很关心和困扰的治安和交通安全问题,45%的人认为整个社区更加安全了。居民还反映,同时带来的还有车辆减速、商业收入增加和环境污染降低等方面的正面效应。
“把人而不是车放在整个设计的中心,原来可以带来这样惊人的改变。”“新兴城市”组织的执行董事哈维亚·唯佳娜说。我来自秘鲁、关注拉美可持续发展的朋友维内莎也感叹,“没想到改变这么小的一个地方,可以这样深刻影响人与人之间互动和人与环境互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