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新知】栏目,旨在为大家发掘整理行业新知识,带大家一起增加知识储备,每日汇总,共同学习。欢迎大家加入国匠规划学社讨论,文末可查看规划学社服务内容与加入方式。更多内容可至、规划云网站查看。
█ 首先为大家分享的一则2019规划年会对话,摘录:“控制大城市发展可能是一种误判”
赵燕菁:城市规划长期以来分成多种派别,争论也很多,但主流观点基本上还是控制大城市,认为“大城市病”带来各种问题。8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反映了一种转变,一种趋势,大家开始发现大城市很可能不是问题,而是解决问题的更好途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迹象。
陆铭老师在这之前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想多听听您从经济学的角度是如何思考的,给城市规划行业一个启发。
陆 铭:很多年来,在规划行业比较流行的传统观点就是城市病是人口增长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所以相应在规划思路上就采取了控制城市人口增长的趋势。
在控制人口增长时,采取了两个手段,一是直接把人口目标施加在一些特大或者是超大城市的规划里面,作为人口上限。二是土地控制,希望通过收紧特大城市、一线城市的土地供应速度,来降低大城市发展速度。相应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实际上把很多建设用地指标给了一些中小城市。但这客观上就造成了很严重的阶段性结果,就是在人口流入的大城市,土地供应的速度慢下来了,同时在大量得到土地供应的中小城市,实际上很多地方总人口是负增长的。对于国家来讲,给定总人口的盘子有地方增长,就有地方负增长,所以这样就形成了土地和人口空间错配问题。
而且一些中小城市在得到大量建设用地时,实际上把这个建设用地用来做两件事情:一是建工业园,但现实情况下大量中小城市的位置、区位不适合发展制造业,而且很多中小城市本身规模不大,缺乏发展制造业的聚集规模效益。即使工业园建好了,由于区位、交通等各种各样的局限,也无法很好地实现招商引资。二是建新住房,包括一些新城。结果企业招商引资没有实现很好的效果,建的房子也出现大量空置。所以有一种说法是我们国家总体上住房是够的,但这个观点忽略了住房建设的空间分布,大量房子实际上建在人口流出地,导致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而且地的城市化和人的城市化出现空间错配,这个问题很严重。对于前一段时间中国城市化过程中走过的一些实践,可能大家慢慢认识到了它的不可持续性。我觉得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和始点。
赵燕菁:我觉得城市规划对待城市好像是对一个班里的小孩,而小孩都是不同的生长速度。如果有的小孩长太高,我们就减少布料,想通过把衣服做小一点来减慢他生长的速度。如果个子比较矮,我们就给他更多的布料,希望通过这个办法让他长高一点,而实际上错配的是布料,而不是小孩的身高。所以我非常同意陆老师的观点,错在我们的判断错误,一个人是否应该长高,取决自己的基因而不是布料,城市也是如此,是否成长,取决于它的区位、增长模式、发展理念,以及区域环境、生态、文化、技术等等各种因素。对于城市来讲,不应通过规划手段去限制哪个城市能增长,规划的任务是给与城市增长需求相匹配的资源。
我大学毕业以后一直跟踪世界上各国的发展趋势,那时世界各国都在追求区域要均衡布局,像日本、英国等国家都强调均衡布局,控制像东京、伦敦这样一些大城市的发展。但至少这20多年来,各国发现真实的城市增长趋势和规划的努力正好相反。原来的大城市不但没有控制住,而且变得更加集聚。比如我们认为美国城市化已经停滞,城市空间分布也应该是趋于稳定。但过去这几十年我们发现,即使像美国这样城乡间移民已经非常稳定的国家,人口还会从一个城市向另一个城市移动,这种移动趋势被显著低估。这个趋势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一开始规划就应当去适应市场。所以我觉得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实际上对我们国家,包括对世界上其他国家,想要通过空间规划来限制城市自身增长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这次会议所带来的信息对于整个城市规划,从理念、方法,特别是国家政策的制定上,都会有一些新启示。
陆 铭:其实现在欧洲也有很大的变化,比如说当伦敦在英国经济中起到火车头作用时,原来通过绿带来限制伦敦发展的做法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关于德国经验我们国内一直有一个误读,认为德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所谓中小城镇发展的模式。其实德国的历史非常特别,因为它统一的时间不到100年,而且正在出现大城市聚集更多人口的趋势。其实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是全世界范围之内出现的现象,我们应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趋势,而不是从主观上认为这是错的。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2019规划年会大咖对话,陆铭vs赵燕菁:如果不再控制大城市发展了,我们要怎么应对?
█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量化分析,利用POI与人口数据进行分析的一则文章推荐给大家
在我国,公共服务设施通常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GB50442—2016) 为依据进行界定。研究从生活圈角度着手,主要对半径型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研究,并以人口密度替换人口规模。
研究涉及的数据包括:① POI数据,获取于高德开放平台,按设施所属类型划分为教育、医疗等14类,共18378条(表1)。
② 人口数据,街道人口数据来源于“六普”的街道数据,但时过境迁,目前无相应的统计数据,因此采用百度热力数据,并与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拟合。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为了尽可能避免流动性人口对数据的影响,研究选择人口流动性不强、户外活动很少的冬季作为获取数据的时段。研究获取了24张2016年12月29日(工作日) 兰州市中心城区的百度热力图,时间跨度为7:00 ~ 24:00。
③ 基础地图为2010 年兰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
摘录:各类设施在空间配置上均呈现典型的中心—外围圈层分异模式。以城关区西关什字和七里河区西站什字为中心,形成了大面积高值集聚区;安宁区和西固区的区政府办公中心周边形成了次级高值聚集中心。大面积的低值区域则出现在安宁区沙井驿、西固区陈坪街道和七里河区彭家坪镇等,这些区域均位于城乡过渡地带。这意味着从城市中心区向外围过渡时,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配置水平在降低。
研究采用自然断点法,将各格网公共服务设施综合评价指数得分f(x)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和低5个等级,得到了圈层分异结果(图4)。公共服务设施综合评价指数得分等级为高(占2%)和较高(占8%) 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关区中心、南关什字—东方红广场—皋兰路和轨道交通2号线(火车站—雁北路段),得分等级为中等的区域(占14%) 主要在各行政辖区中心,得分等级为较低(占24%) 和低(占52%) 的区域大多分布在城市外围。
分析全天最大热力合成图(图6),结果发现高热力区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和聚集性。“东高西低”和“一核( 西关什字—南关什字一带)、多中心(七里河区的西站、西固区西固城、安宁区费家营什字等)”特征明显,在空间上与设施配置情况的相似度很高。
研究运用协调度来分析人口和各类设施的耦合态势,根据协调度模型计算各栅格协调度,参考廖重斌的等级划分方法,共将协调度划分为极度失调、协调未开发类等9级(表4),并进行可视化分析(图7)。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基于多源数据的兰州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格局与规划策略
█ 推荐一篇讲述国土空间规划的新要求与大变革的文章,摘录其中平台变革的部分
平台基础变革,推进“三调+双评估+双评价+时空平台”的全方位评析: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国土空间规划的新要求与大变革
█ 推荐一篇详细介绍民宿概念与发展的文章:国内外民宿发展研究概述
民宿定义:
广义上民宿的定义是居民利用自有空闲房间,结合当地文化,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的场所,强调产权的自由性和经营的副业性。狭义上的民宿是指除了一般常见的饭店以及旅游之外,其他具有独特吸引力的小型旅馆住宿接待设施,狭义上的民宿更加强调的是主题特色性。
民宿的发展历程及特色:
图1 民宿发展历程图
民宿最早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英国,当时英国西南部与中部人口较稀疏的农家,为了增加收入开始为客人提供家庭式的住宿和早餐招待,便成为了最早的民宿类型(B&B)。
图2 英国民宿
民宿广泛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的台湾地区和日本。当时台湾旅游景区的住宿设施不足,当地居民便自发将闲置的房屋出租给游客使用;90年代的台湾农业受到世贸组织冲击,同时休闲观念开始流行,于是由农民提供给游客吃住游玩的新消费品“民宿”开始流行起来;日本民宿则是由租借民居歇脚或暂住而发展兴起。
图3 台湾民宿(左)日本民宿(右)
我国民宿还处于起步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发展,起初由当地自发创办以迎合游客,主要以客栈、农家乐形式存在。2003年“家庭旅馆”这一概念被引入中国,家庭旅馆缓解了旅游旺季住宿的紧张困境。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来临,家庭旅馆成为重要的游客接待设施。当前在我国丽江、厦门等地,家庭旅馆已成为当地一大旅游特色,投资家庭旅馆也成为热点,“洋家乐”等特色民宿受到市场欢迎。
图4 世界代表国家民宿特色分析
表1 全球三大地区民宿发展特色分析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国内外民宿发展研究概述
和2000+名规划师一起
共同学习,每日进步
国匠学社新增规划云知识搜索
欢迎访问 guihuayun.com 使用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国匠规划学社
国匠规划学社往期专题如下
城市更新 | 乡村振兴 | 田园综合体
城市双修 | 社区规划 | 创意产业园区
TOD导向下的城市设计 | 绿道规划
街道空间品质 | 国土空间规划
海绵城市 | 古城更新 | 色彩规划
生态规划 | 总体城市设计 | 公园城市
历史城区城市更新 | 规划实施评估 | 高铁与城市发展
三区三线划定 | 生态规划理论 | 双评价
公共服务设施 | 滨水空间设计 | 城市设计新理念
生活圈规划 | 创新型园区 | 村庄规划
国匠规划学社是基于知识星球平台创建的规划行业知识社群,包含每日分享、果小匠微信智能助手、城市设计案例地图、国匠规划学社专属社群四项服务,满足每一位学社会员在日常工作中的行业热点知识、方案借鉴、资讯查询、案例查找等需求。经过积累和迭代升级,目前国匠规划学社发布了1500+篇知识内容,已有2000+名规划小伙伴加入。